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①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②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劳伦斯·科尔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其作了首次阐释后,不断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为三大文集时还在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之严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题"(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该故事大意为:"欧洲某地的一妇女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制镭锭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200美元的药物,提高为2000美元。海先生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1000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如果说他对,为什么?如果说他错,为什么?"
他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折叠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行动的物质后果决定这一行动的好坏,不理会这些后果所涉及的人的意义或价值。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心的是置身于苦恼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忧虑。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客观责任感"。
阶段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正当的行动就是满足自己需要的行动,偶尔也包括满足别人需要的行动。人际关系被看作犹如交易场中的关系。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公正、对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从物质的、实用的途径去对待。所谓对等,实际上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就对你好",谈不上什么忠诚、感恩或公平合理。儿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也能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从而,他有时愿意为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协"。
折叠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的和表面的后果。儿童的态度不只是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对与这种要求有关的个人和集体也一视同仁。这一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的或(愿做一个)"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一种老看法,即遵从大多数人的或是"惯常如此的"行为。皮亚杰的"主观责任感"是在本阶段出现的。
阶段2
"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倾向于权威、法则来维护社会秩序。正当的行为就是克尽厥职、尊重权威以及维护社会自身的安宁。儿童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个人乐于去"尽本分"和尊重适当建立的权威。
折叠后习俗的、自主的或原则的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这一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
社会契约的、墨守成法的定向阶段。一般说来,这一阶段带有功利的意义。正当的行为被看作是与个人的一般权利有关的行为,被看作是为全社会所认可、其标准经严格检验过的行为。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价值和个人看法的相对性,同时相应地强调为有影响的舆论而规定的那些准则。除了按规章和民主商定的以外,所谓权利,实际上就是个人的"价值"和"看法"。这样就形成一种倾向于"法定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可以根据合理的社会功利的理由改变法律与秩序(不是像阶段4那样固定在法律与秩序上)。在法定范围以外,双方应尽义务的约束因素即自由协议和口头默契。这就是美国政府和宪法的"官方品德"。
阶段2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公正被看作是与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要求在逻辑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决断),这些原则是抽象的、伦理的,如金箴(基督)、绝对命令(康德的)等;它们不是像圣经上的"十诫"那样的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实质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人的权利的公平和对等原则,尊重全人类每个人的尊严的原则。
③ 如何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Kohlberg)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家,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心理学领域内影响极大.为了全面地评价这个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让我们先较为全面地阐述一下这个理论,同时也要先做一些关于发展心理学的框架性背景知识的介绍。
④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速记口诀是什么
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
1.水平I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文化的规则和标记中的善恶是非回观念十分敏答感,但却是根据行为的实质结果或权利来解释标记的。
2.水平Ⅱ
这时个体已内化现行社会规则,即认为规则是正确的,能顺从现行社会秩序、且有维护这种秩序的内在愿望、行为价值是以遵守规则的经济为依据。
3.水平Ⅲ
在本水平中,道德决策取决于平等社会中全部成员一致认可,的那些权利、价值和原则。
六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拓展资料:
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劳伦斯·科尔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其作了首次阐释后,不断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为三大文集时还在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之严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网络
⑤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科尔伯来格认为:道德成自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因此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科尔伯格曾对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过程模式作了详细阐明,后又作过重大修正。他在70年代后期对该模式的概括是这样的: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 —— 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二 —— 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 ——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四 ——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 —— 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
⑥ 如何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是在皮亚杰基础道德发展阶段论之上的发展和完善。皮亚杰我们之前学过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感 前 具 形,皮亚杰在认知基础上得出了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前 他 自 公。今天学的科尔伯格可以和之前皮亚杰做个比,皮亚杰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就是两个故事成对出现,通过儿童回答来判断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要更为复杂一些,采用的是道德两难的故事方法。就是一个故事,出现两难的情景,使儿童道德认知上产生冲突,进而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那么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欧洲的小镇上,海因茨的妻子得了重病,镇上唯一的一家药店出售这种药,而药店的老板把药的价格提高了10倍,既不肯便宜卖药也不同意之后补钱,万般无奈海因茨选择偷药。为什么说是两难呢,一个是因为偷不对,没有道德触犯法律,不偷呢,妻子可能失去生命。针对这个两难的行为让儿童进行判断,得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是前习俗平水,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首先看看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那么什么是习俗,就是人和人最一般的关系,也是公序良俗。前就是在这个水平之前,还没有考虑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的都是自身。这个水平上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一个是相对功利阶段。
先看一下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服从权威和规则,避免惩罚。认为受到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受到表扬的行为是好的。这个阶段没有形成真正道德的概念。问这个阶段的儿童应不应该偷药,有一部分认为应该偷药,不偷药妻子就死了,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应该受到惩罚。一部分认为不应该偷,偷药是不对的,会受到惩罚。他们判断都是围绕了是否受到了惩罚。
第二个阶段是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在认为规则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判断行为主要是看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利益。问这个阶段的儿童,一部分儿童说应该偷,如果不偷妻子死了,就没有人陪了,自己多孤单。一部分儿童认为不应该偷,偷了就犯法了,该进监狱了,进监狱还是自己没有人陪,还是一样孤独。这两个阶段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这个是前习俗的两个水平。
现在来看看习俗水平 。这个水平的儿童开始关注人和人最基本的关系。这个水平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一个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先看寻求认可定向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注重人际关系,关注名誉,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赞赏。也称好孩子阶段。问这个阶段的儿童有的认为应该偷,不偷不是好丈夫。有的认为不应该偷,偷了不是好人。他们总是围绕着是否得到别人的赞赏。关注别人的评价。
下一个阶段是维护权威或者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权威和我们之前的权威不同,之前是家长,老师,成人的要求,个权威指的是法律的权威。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这个阶段把法律和道德等同。认为符合法律要求的就是道德的,不符合法律的就是不道德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比较狭隘,我们知道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线,而道德则是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大多儿童认为不应该偷药,偷药违反法律,是不对的。遵守法律权威。
下面就是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儿童判断力超过了人和人之间最一般的关系。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
来看一下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个阶段认为法律和法规不是不变的,是可以商定的,如果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可以修改的,这个阶段也是服从法律只是认为可以商量可以商榷的。问这个阶段的儿童,儿童认为虽然偷药不对,但是法律也是可以修改的,对海因茨可以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最后一个阶段是普遍原则道德阶段,这个阶段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能以公平,公正,平等、尊严等一些原则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问这个阶段的人,一部分认为应该偷,人类的生命高于一切,一部分认为不应该偷,法不容情。应该采用别的手段。
以上就是科尔伯格三水平六个阶段。
⑦ 如何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3)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 岁~5 岁)?权威阶段(6 岁~8 岁)?可逆性阶段(8 岁~10 岁)?公正阶段(11 岁~12 岁)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