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道德经
『壹』 请问有没有版本把道德经里王弼的注也译成白话文的我看的版本只译道德经原文,王弼的注没有译文。
应该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版吾亦信之,德信。圣人之在权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吧。中间那句的理解:在天下人看来,圣人一点也不肆意妄为,总是和百姓一条心。
『贰』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因为老子自己都会被后世的训诂家们给绕晕掉。没办法,语言的发展越来越复杂。老子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全被后世之人给解释出来了,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或者,你可以直接采用唐玄宗的看法。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近,是不常于一道也。
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不变的道,认为老子的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老子的道不是恒常不变之道。
我们读老子,往往是一种“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感觉。但这种神秘体验只是我们的感觉,而不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道,很世俗,就是一种救世治国之道;老子的道,很直接,就是一种对诸侯王的正面说教。但是,或许老子很敬畏,得道但不说道,因为“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或许如唐玄宗所言,“是不常于一道也”。
《胜天才王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佛家比老子做的更绝,连不可说都不可说了。“不可说”禅意满满,但属于佛家而不属于老子。关于老子,我们也只能是在这不可说中强自为说了,给出或是确认偏误的解释、或是沙中城堡的解释框架。至于其言为何意,已经众说纷纭了,所以只能见仁见智。
『叁』 “暖暖内含光”的出处及原文
”暖暖内含光“出自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座右铭》。全文共共20句,100字。
原文如下: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白话译文:
不要揭别人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记挂,接受别人的恩惠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默默无闻做实事,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老子主张柔克刚。浅陋固执刚直是小人所为,君子内敛而不露锋芒。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常乐免祸患。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品德芬芳。
(3)含光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言。 “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处。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省吾身”,能够不断地自省自查自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张扬。《道德经》中有言: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白矜者不长。”“说己之长”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赞赏,进而获得利益。这种行为与儒家秉持的观念相悖。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庄子·养生主》中云: “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受施慎勿忘”则是一种感恩意识、报恩观念的体现。两句中都有一个“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记,不可忘却。
“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要坦然视之、淡然对之。《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作者看来,宠辱若惊不可取,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自己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言行。仁就是这唯一的“纪纲”。
“隐心而后动”,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 “守愚”也是“唯仁为纪纲”的具体实践。此外,从“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作者所说的“守愚”其实只是外表的愚,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近墨不黑的独立节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强凋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
『肆』 怎样用道德经调气运息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里的调息法,婴儿就是纯阳之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此章教人以造道之方,必至忘知绝迹,然后方契玄妙之德也。载,乘也。营,旧注为魂。楚辞云,魂识路之营营,盖营营,犹言惺惺,扰动貌。然魂动而魄静,人乘此魂魄而有思虑妄想之心者。故动则乘魂,营营而乱想。静则乘魄,昧昧而昏沉。是皆不能抱一也。故楞严曰,精神魂魄,递相离合,是也。今抱一者,谓魂魄两载,使合而不离也。魂与魄合,则动而常静,虽惺惺而不乱想。魄与魂合,则静而常动,虽寂寂而不昏沉。道若如此,常常抱一而不离,则动静不异,寤寐一如。老子审问学者做工夫能如此。乎者,责问之辞。专气致柔。专,如专城之专。谓制也。然人赖气而有生。以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假名为心。气随心行,故心妄动则气益刚。气刚而心益动。所谓气壹则动志。学道工夫,先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心静而气自调柔。工夫到此,则怒出于不怒矣。如婴儿号而不嗄也。故老子审问其人之工夫能如此乎。涤除玄览。玄览者,谓前抱一专气工夫,做到纯熟,自得玄妙之境也。若将此境览在胸中,执之而不化,则返为至道之病。只须将此亦须洗涤,净尽无余,以至于忘心绝迹,方为造道之极。老子审问能如此乎。此三句,乃入道工夫,得道之体也。老子意谓道体虽是精明,不知用上何如,若在用上无迹,方为道妙。故向下审问其用。然爱民治国,乃道之绪余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土苴以为天下国家。故圣人有天下而不与。爱民治国,可无为而治。老子审问能无为乎。若不能无为,还是不能忘迹,虽妙而不妙也。天门,指天机而言。开阖,犹言出入应用之意。雌,物之阴者。盖阳施而阴受,乃留藏之意。盖门有虚通出入之意。而人心之虚灵,所以应事接物,莫不由此天机发动。盖常人应物,由心不虚,凡事有所留藏,故心日茆塞。庄子谓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蹊。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此言心不虚也。然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所谓应而不藏。此所谓天门开阖而无雌也。老子审问做工夫者能如此乎。明白四达,谓智无不烛也。然常人有智,则用智于外,炫耀见闻。圣人智包天地,而不自有其知。谓含光内照。故曰明白四达而无知。老子问人能如此乎。然而学道工夫做到如此,体用两全,形神俱妙,可谓造道之极。其德至妙,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且天地之德,生之畜之。虽生而不有,虽为而不恃,虽长而不宰,圣人之德如此,可谓玄妙之德矣。
『伍』 "怀仁守道,曜德含光"的出处
怀仁守道,曜德含光
心怀仁德,坚守道德规范;德泽广大而内蕴不外露。
是用来形容个人品德修养的
怀仁
1.心怀仁德。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圣人怀仁仗义。”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藩府贺正》:“放雀怀仁,献鸠施惠,翠管银钩辉映。”
2.归服于仁德。《礼记·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 唐 元稹 《为严司空谢招讨使表》:“陛下威加四海,德被万方……百蛮述职,九有怀仁。”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禽兽草木尚怀仁,这一封丹诏必因君。”
守道
1.坚守某种道德规范。《左传·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后汉书·桓帝纪》:“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诗:“勿叹蹉跎白发新,应须守道勿羞贫。”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而公守道退默,未尝自陈,竟以列庶僚,典远郡而终身焉。”
2.防守之道。《墨子·备梯》:“ 禽子 再拜曰:‘敢问守道。’ 子墨子 曰:‘姑亡,姑亡。’”
曜德
1.光大德泽。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思弘儒业,小大双名。显祖曜德,牧 兖 及 荆 。”
2. 北齐 武成帝 后宫女官名称。《北史·后妃传序》:“[ 河清 新令]曜德、广训、晖范……晖则、敬信为二十七世妇,比从三品。”
含光
1.蕴含光彩。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后以形容女子光彩动人。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肯向天涯托掌珠,含光佳侠意何如?”
2.犹和光。谓内蕴不外露。比喻至德。 汉 蔡邕 《陈大丘碑文》:“赫矣 陈君 ,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士作程。”《魏书·常景传》:“其赞 扬子云 曰:‘ 蜀江 导清流, 扬子 挹余休。含光绝后彦,覃思邈前修。’”
3.比喻随俗浮沉。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三:“有耳莫洗 颍川 水,有口莫食 首阳 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4.犹敛光。收敛光辉。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行》:“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5.宝剑名。《列子·汤问》:“ 孔周 曰:‘吾有三剑,唯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 清 汤璥 《<交翠轩笔记>后序》:“覩其剑,而无 薛烛 之识以察之,则含光、承影与苗山、羊头同利矣。”
『陆』 含光的简介
《列子·汤问》篇有“上古三剑”一章 ,后世道教对列子道家的“道剑”一词进行了借用和发挥,并将其运用于丹道学 、 心性论等领域 ,赋予“道剑”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 。道教对“道剑”一词的借用和发挥, 从特定层面显示了《列子》对道教产生的影响 ,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列子》 中的 “剑” 几乎可以用 “道” 字替下。如 《列子 · 汤问》 中 , 孔周曰 : “吾有三剑 , 唯子所择 , 皆不能杀人 , 且先言其状。 一曰含光 , 视之不可见 , 运之不知有。 其所触也 , 泯然无际 , 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 , 将旦昧爽之交 , 日夕昏明之际 , 北面而察之 , 淡淡焉若有物存 , 莫识其状。 其所触也 , 窃窃然有声 , 经物而物不疾也。 三曰宵练 , 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 , 方夜见光而不见形。 其触物也 , 然而过 , 随过随合 , 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者 , 传之十三世矣 , 而无施于事。 匣而藏之 , 未尝启封。 ” 从这几把古剑上 , 人们可以嗅到道家祖师老子《道德经》大道的气味 , 听到列子之后道家集大成者庄子《南华经》 “庖丁解牛” 的桑林之乐 , 后来 , 内丹养生家确实把《列子》 之 “剑” 携进了丹学。《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就录有《宵练匣静功》
尽管剑在《老子》 那里必定是归于“不祥之器” , 但《列子》绝丽瑰伟的哲学境界以及《庄子》洞彻一切的犀利高见还是触动了后世道家,隋唐内丹家即开始频频 “论剑” 。
《宋史 · 陈抟传》 记载唐代道士吕岩 ( 字洞宾 ) 为 “关西逸人 , 有剑术 , 年百余岁。步履轻捷 , 顷刻数百里 , 数来抟斋中” , 是位养生有方且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他闻道前 , 曾流落风尘 , 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 , “黄粱一梦” , 于是感悟 , 求其超度 , 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 ,后又遇火龙真人于终南山中 , 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 , 他自称“吾有三剑说与世人,一断爱欲, 二断烦恼, 三断愚痴” ,从这 “三剑” 上可以看出 , 吕洞宾的剑实乃列子的无形之剑 , 吕洞内宾的剑大约由此练就,今人王沐称其为 “性功中的出世法”。
如何练就列子三剑合道的境界呢,唐叶法善在《 真龙虎九仙经》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谓: “ 炼剑者,先收精华, 后起心火, 肺为风鞴, 肝木为碳, 脾为黄泥, 肾为日月精罡也。 肾为水, 脾土为泥模, 身为炉, 一息气中为法, 息成剑之气也”。在隋唐养生家那里, 列子的道剑已是修道的代名词了。 什么是“道”?在先秦《庄子·缮性》说过:“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曰:道,理之者也”。可见,先秦思想家已经在使用“理”解释“道”,而得道者则是悟理而觉,体道而行的真人、至人,在先秦道家那里道是导引万物的存在。
列子的剑既是道理,那么得剑就是得道。受列子影响,这种思想在《 修真十书》 卷十二“了真子剑歌”中的修炼思想 , 则是表达的一目了然的 , 不妨全诗揭下 , 供有兴趣的读者玩然 ,
“ 两枝慧剑埋真土, 出匣哮吼惊风雨,
修丹若无此器械, 学者千人万人误。
唯有小心得剑诀, 用之精英动千古,
知时飞人太霄问; 分明寻得阴阳路。
捉住玉兔不敢行, 炉内丹砂方定所,
审其老嫩辨浮沉, 进退来往分主宾。
一霎火焰飞烧天, 锻炼玄精妙难睹,
唬唬虽则声悲苦, 终是依依恋慈母。
若要制服火龙儿, 却去北方寻水虎。
龙见虎, 互盘旋, 恍恍惚惚结成团。
河车搬入昆仑顶, 锁居土釜勿抽关,
息息绵绵无间断, 抱元守一要精专。
琼浆酿就从天降, 馥郁甘甜遍舌端,
炼之饵之入五内, 只此号日大还丹。
宿疾普消神气爽, 四肢和畅身康安。
从来真火生于木, 不会调匀莫强钻,
玉炉火候须消息, 火怕寒兮水伯干。
若得先师真剑决, 下手修炼大何难。
悬崖铁壁挂残雪, 玉匣藏处老龙蟠。
华池神水磨莹净, 知时提挈自挥弹。
若遇有仇须急报, 外道邪魔丧胆寒。
破鸿蒙, 凿混沌, 自 使来去无缺损。
专心定志不须忙, 左右用之在款款。
此歌寄与逢剑人, 着意推究可为准。
《 金丹真传》 张崇烈注: “ 慧剑者, 觉性也。”明代的丹学汇总《 性命圭旨》 中“ 真土图” 的配诗引用了“ 了真子剑歌” 的首句, 谓“ 两校慧剑埋真土, 万病潜消出幻躯。 ” 又解释道: “ 心安真土, 以诚以默以柔; 气养浩然, 勿正勿忘勿助。 ”
《中和集》卷四《慧剑歌》曰:“自从至人传剑诀,正令全提诚决烈。有人问我觅踪由,向道不是寻常铁。此块铁,出坤方,得入吾手便轩昂。赫赫火中加火炼,工夫百炼炼成钢。学道人,知此诀,阳神威猛阴魔灭。神功妙用实难量,我今剖露为君说。……此宝剑,本无形,为有神功强立名。学道修真凭此剑,若无此剑道难成。”
《玄虚子鸣真集》收录五首《慧剑》诗,其第五首《慧剑》诗曰:“吾获宝剑已多年,入地穿山得自然。瑞气铸成群怪匿,清光磨就万邪迁。辉辉光焰射星斗,灿灿锋芒覆地天。闲挂碧霄宫殿侧,不须重举伴神仙。”
张三丰《 无根树丹辞》 : “ 屠龙剑, 缚虎绦, 运转天罡斡斗杓。” 请刘一明注: “ 妄情不起, 则真情生真性现。真性生是运转魁罡, 斡旋斗杓, 转杀为生, 变刑成德, 可以锻炼一炉真日月矣。“
而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录有《宵练匣静功》 一文,更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自先秦两汉时期起道家就以气解道,列子的道剑自然就是先天之气剑。清董德宁谓; “ 修丹之剑者, 盖剑则为金, 而金则为气, 以剑非金不成, 而丹非气不结也。”清末黄元吉《 乐育堂语录》卷一称: “ 学道人第一要炼剑, 剑即先天元气也。 ”
从道家论剑中 , 人们可以看到道家以列子三剑精妙高超的哲学思想内涵建造出了 “自然科学” 的大厦 ,列子、道家的卓越之处就在这里。
『柒』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7)含光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捌』 谁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解释最佳
《老子》第一抄章的解读袭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解读
由于限制可以更改,所以命题也可以更改。因为无限连续是宇宙的本原状态;有限连续是物体的共同性质。万物都是有限连续体,有限连续体都是通过限制连续而产生的。所以回到没有任何欲望的入静状态时,会有一种缥缈无定的感觉,再将注意力集中于某处时,又会觉得很清晰实在。这样集中注意力于一点而不断移动,就会产生出一种非常玄妙的感觉。
『玖』 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非常明 是什么意思呀
是《老子》的开头两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础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非常困难,也众说纷纭。以下是本人理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标点符号与前有区别,各人理解不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炼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