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道德
⑴ 为什么人们在建国初期可以遵守道德,而在经济发展了得的今天,人们却越来越道德丧失
主要是价值观重建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彻底性的打破了旧的封建价值观,建立起了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社会主义价值观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在当时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发扬,所以,价值观建立了,思想道德就有了标准,人人遵守,爱岗敬业。
而当改革开放后,一方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腐蚀、冲击,所以产生了动摇。而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固然是有糟粕,可更多的还是精华,所以,传统是不应该一概而论。
所以,我们此时,就是在一边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边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过程中。
而这个过程,即价值观的重建。
而在价值观的重建中,自然就产生了思想道德上的混乱,所以,人们感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⑵ 超越道德界限会怎么样
那是自由,做自己的事,做自己认可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德标杆,事实上,你的道德不是全世界的道德,只有做自己,抛开外界,才会感觉舒服(源于:网络)
⑶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道德吗
不知道你的道德的标准是什么,但是从道德心理的发展阶段来看是会的。一般而言刚开始我们的道德水平是根据父母的标准来形成的,比如说父母认为是对的,那么我们就会去做。第二个阶段是“注重结果”,比如会认为打碎了碗,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不会考虑到前提条件,是为了自己偷偷拿东西吃还是为了帮忙。第三个阶段,就会上升到比较高级的极端,能够考虑到行为原因和结果间的联系,并且根据社会认可的道德标准去适应,更高阶段的,则是能够从人类整体发展水平上考虑,会质疑社会道德规则是否正确,为建立新的、公平的道德规则而努力。说的比较通俗,如果想了解专业的答案,可以网络“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或者“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希望采纳
⑷ 文学越道德化越有价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文学越道德化越有附加价值。
因为文学逐步变成道德说教的工具。
⑸ 爱情超越道德
爱,是心灵与心灵的相知,它可以不要太多的语言来粉饰。真正相爱的人,会毫不计较地为情感付出,唯一的期盼只是对方的疼惜;真正相爱的人,会处处时时牵挂着对方,给他(她)以关怀体贴;真正相爱的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心领神会,那份相知的默契胜却一切物质带来的欢悦。
⑹ 爱情是不是可以超越道德论理
我想这样的爱情应该不被常人赞同
这样的爱情也得不到亲人和朋友的支持
何必呢
⑺ 超越道德和伦理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永恒的爱
不是,爱要有道德和伦理,不能超越
⑻ 艺术超越道德 辩论赛
一辩完整的陈述词需要你们自己去写。因为不知道你们打算从哪个方向去入手。
艺术超越道德,这个命题有点难打,因为道德和艺术的思维定位是很明确的。人没办法为了一个艺术品,去出卖自己的道德。举个例子: 你正在做行为艺术,有老奶奶跌倒了,你扶还是不扶?扶了,道德就大于艺术了;不扶,就算你赢了辩论赛,又有什么意义?所以,这个命题要想打,一定不能局限字面。
不局限字面,就要深入。首先先了解什么叫艺术,什么叫道德。网络给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艺术,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词义很广,后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演化成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术语。 在这里需要认清楚的是,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无形的标准,需要与素质、品行等搞清关系,因为可能辩论途中会有偏题。而日常我们所谓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说物体,例如艺术品。
现在开始进入对辩题的主观诠释(这里一辩开始构思开篇立论称述词),根据网络给出的对两个名词的解释,道德是一种精神思想、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归纳总结(此处一定要把道德圈定在字面上,如果对方展开探讨,也要勾回来,不然对方谈到“道可道非常道”那就不用辩论了,因为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把道归为万物之母,那又如何“超越”呢?)。而艺术,在后来“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演化成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术语”,这句话很重要,它可以理解为“艺术是对美、思想、感情、行为准则、人生态度、哲学等等人类行为思想的表达途径”。到了这里,两个名词定位基本清晰:道德是一种社会思想;艺术是对思想的一种表达,但又不局限与思想,它还能表达情感、情绪、看法等等。
到了这里,你应该明白,你们的论点就是:把艺术的内涵放大到可以包括道德在内的程度。也就是说,道德只是一种思想,虽然传承很久也很重要,但是艺术却是一种除了可以表达道德之外,还能提现情感,传到思绪的方式。(务必把道德的字面解释圈定、放大艺术的表达形式)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论点就已经成型,其次就是要说说“超越”。什么叫超越?它可以是贬义的一种比较,例如强弱之分,前后之分。但在这里,它需要表达的是意义、作用更深。 在提出论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强调:超越并非是谁比谁更强,而是在某个方面表现的更加完美、更加被人知道与理解。对于人类的接受与认知,有直观的提现。
接下来就是将思维转向这两个名词在生活中的表现以及状态。 道德,我们已经打算将其尽量圈定在 人类行为准则、人类思想这个范围,那它的生活日常表现,应该是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在此可以和队友讨论一下:敬业奉献、爱国守法这些算不算。个人认为不算,因为你不敬业,自然被开除;你不守法,自然受到法律制裁。这里有个外力,而这些在后面都可以和艺术有关)。道德无形中局限了我们自己的行为,但却不是强制的。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去救落水之人、也可以不去扶摔倒的老人。 艺术则不然,这个概念有点广泛,同样举例子:一个杯子,被众人所喜好,那么它可以算是艺术品;一幅画也是如此;一首诗、一首歌等等。如果一定要给它定位,那就是被大众所接受与认可的。这个概念过于主观,一笔带过即可。 那问题来了, 法律、道德、音乐、文字、文章等等,其实均可以是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艺术品;音乐,表达人的情感;诗词,记录诗词人感情的最好艺术载体,穿越千年还让人能感受到喜怒哀乐;而有一种思想,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它是人类千百年来社会生活得到的艺术品,它可以叫做信仰、也可以叫做原则、还可以叫做道德!
说到这里,道德和艺术的主从关系就能明确了,然后把法律、诗词等各种元素,都融入到艺术的范畴(当然,本来就是可以这样认为)。那么这个时候,诗词与道德关系是可以淡化的,你写诗词歌赋是表达情感的,与道德没有直接关系,但确实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当你在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是你的良好道德观驱使着你,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艺术行为。总结下来就是,艺术的被接受程度,是更广阔于道德的。所以在对人类社会的促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艺术是要超过道德的。这就是艺术超越道德。
详细的需要你们自己去辩证了,我能做得只有这些。
附上几个观点:
坏人不被道德所控制,但是却会因为一幅梵高的画而趋之若鹜。
人们可以不在乎道德舆论谴责,却害怕法律的制裁
古人在用诗词歌赋直抒胸臆的时候,可能只是为了爱恨情仇、也可能是忧国忧民(这里就是道德观)、还可能只是怀才不遇、又或一响贪欢之后,但却都采用了文字艺术的表达形式,将当时的情感保留了百年千年。
道德经讲述的道德,是天底下最全的了,而依旧使用文字与书本来进行传承。在生产角度来说,书本就是艺术;文明的角度来说,文字就是艺术
最后,艺术两个字虽然出现的比道德要晚很多,但确实人类进步的证明:人类找到了一个叫“艺术”的名词,概括了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感,而在以前,是没有的。
案例:
文字的诞生,造就了人类最重要的艺术,它直接区分了人与兽的区别。
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均是对应行业无可替代的艺术产物,都在不同的时代推动了时代巨轮。
唐诗宋词的出现,造就了文化的艺术,也造就了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
西方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的艺术,带动了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进步。
各色各样的交通也是艺术,它们直接是拉动了社会的步伐。
可以说所有的发明,在对应的领域都是艺术品。而且艺术是一个广泛词,它是非常主观的,你不喜欢的、不欣赏的,那就不是艺术。一切你喜欢的,欣赏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当然,是你认可的艺术!
⑼ 为什么我们国家越穷的地方好比山沟沟哪里的人越道德败坏,素质低下
你说的这种情况比较适用“人穷志短”这个词语。一般情况下,当人被困在一个狭窄局促的环境中,他的首要任务是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发展壮大自己则是第二位的。但是由于所处地方资源稀少,要维持生,存就要与别人竞争,这种竞争因为双方素质的低下很容易发展成“竟次”,就是看谁更无底线,谁更卑鄙。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不会产生高尚的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