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道德
① 范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范蠡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春秋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以经商致富,逐成巨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② 范蠡的故事
一、范蠡故事
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
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
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
对于这种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去相信最后一种结果,两人相爱双宿双栖,过着悠闲而美好的生活,而现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们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筑。
二、范蠡简介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2)范蠡的道德扩展阅读
范蠢的经商思想,不仅影响春秋列国,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代及至今日。范蠡对物价涨跌应有一个合理幅度的主张及由此而提出由国家规定粮食价格的政策,被汉宣帝所仿效采用。因为这种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的政策,有助于“农末俱利”,起到了稳定粮食价格、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的作用。
今天,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许多经商者,不管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或是别的其它形式的,仍然在效仿他的经商理论。
为了稳定和鼓励农业生产,现在国家实行了粮棉油预定价格的政策,这无疑是起到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实行了最高限价的政策,这样既照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照顾到经营者的利益,促进了生产和经营的共同发展。
信息,开发产品,优质服务,无不是为了在商战中取胜。在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名牌战略,目的是在吸引消费者的需求,以质取胜,达到获利的目标。许多商场、宾馆、酒楼,打折迎客户,除了客观因素外,也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战略。
③ 范蠡的一生
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散户陇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不过,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们总愿编织出英雄美人的佳话,因此才有泛舟五湖这一说。但史实应该不是这样的。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④ 范蠡的精神是什么
范蠡的精神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儒道互补的健全的人格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真诚经商、智慧经商的精神;关爱民生、回报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范蠡是治国良臣、用兵奇才,同时又是商家始祖。
范蠡离开勾践以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到了齐国开始经商。《史记》上讲,他带领全家“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致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一家人在海边,靠煮盐和捕捞海产成了巨富。
范蠡做的第二件事是慈善。他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有名有姓的慈善家,司马迁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而又“分散于贫交疏昆弟”,即分与穷朋友们和远房亲戚。当然不是全都分了,最后年老了把剩下的家财传给儿孙,儿孙利用他的家财继续创业,结果“家产至巨万”。
(4)范蠡的道德扩展阅读
如今,众人提起范蠡,除了卧薪尝胆,更多的便是其与西施的传奇故事;商人知道亚达斯密、大卫李嘉图,却很少人了解中国的商业鼻祖。
范蠡,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商业学家、经济学家为一身的传奇人物,为官可至卿相,经商大富天下的旷世奇才,在历史书上的着墨却显得单薄,这也为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范蠡经商被歌颂至今,除了独特的经营理念以外,自古而来普通生意人免不了精苛细算、盘剥敛财,但是范蠡却偏不,不仅不做不诚不信不义之事,还曾三次散尽家财回馈社会,慷慨无私地将自己速赚千金的心得梳理成书,传于后人。
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古代商业史的发展,因此被后世尊为商圣和文财神。
⑤ 范蠡是一个怎样的人
范蠡,字少伯,自谓鸱夷子皮,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业家。他赤心保国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出谋划策,灭吴兴越(公元前473年灭吴),在与勾践共事中,他发现只能与之共患难,难于共安乐,便审时度势,携门客家奴,西施随同,浮海出齐,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国听到范蠡才华出众,让他做了齐国的宰相。范蠡在齐国做宰相时,他感到,“居家则聚千金,居家则至卿相,久受尊名,不祥”。于是,辞去宰相,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金,间行而去,三徙来到陶山,依陶山更名为“陶朱公”,隐居、经商与陶山一带。后人称他为“智圣”、现代学者、专家赞誉他是“中华商业鼻祖”。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卒老死于陶”。清代嘉庆十二年,唐仲冕著《岱览》一书中记述“宋真宗封泰山,驻跸肥之金牛山,返而过此,瞻悼公墓,差称盛举。”范蠡在陶山隐居经商期间,著书立说,写出世界上最早的《养鱼经》和《支付奇书》。当时他把经商之道,养殖技术传授给亲友相邻,让他们富裕起来。他本人,苦心经营十九年,三致千金,遂至巨万。他“富好行其德”,“尽散其财”于贫民百姓。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破开范蠡坟,使不清的金和银;打开范蠡墓,走不出一百步。”一语道出范蠡在民间二千年来的影响力是多么样的大。 范蠡墓,位于海拔502米的陶山主峰西麓,二千四百多年前范蠡就葬在这里。 墓的四周原来有一米多高的石砌围墙,围墙内有八棵千年的古柏树,墓的附近都是遮天蔽日的古柏林。墓前曾有三块墓碑,前边一块上刻正楷大字“越大夫范蠡之墓”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所立。中间一块碑,为贞观元年(627)所重修,上刻篆文赞语:“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这是秦代李斯陪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公元前219年),听说范蠡墓在此,专程到这里祭拜并题。碑后刻着,汉代青松子,即丞相张良到此笑赞句:“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这即是所说的“秦碑汉赞”。此碑毁于1964年修了水库。墓前的几块石碑和围墙是1996年重修。范蠡墓地的选择也是非常讲究的,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为湖,像一把座椅,实可谓“背山面湖固根基”也! 陶山南,历史上是鸱夷湖,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北边是望湖岩,山崖上西施东附近有梳妆台、链船桩、忠智岩和铸金洞。陶山后山顶有齐鲁长城,长城以北是齐国,国都临淄距这里150多公里,南边是鲁国,国都曲阜距此120多公里。☆牛山的西边是找过,此地是三国交界处,均居三国国都甚远,有山有湖,有洞有林,交通便利,自然成了范蠡逃离越国,免受纠葛、幽栖隐居的好地方。 于1997年4月在肥城市召开了全国范蠡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百余人,一致认为,范蠡经商在陶山,范蠡真墓在陶山。
⑥ 《范蠡》全文翻译
翻译: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杀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
长子一再请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长子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想自杀。母亲大力说项,陶朱公不得已,派长男带信去找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以后,就把这一千两黄金送给庄生,随他处置,千万不要和他争执。”
长男前往,照父亲的话做。庄生说:“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他为什么。”长男假装离去,也不告诉庄生,而私下留在楚国一个贵人的家里。
庄生很穷,但以廉洁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师的礼数来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无意接受,想在事成后归还以表诚信,而陶朱公的长男不了解庄生,以为他只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
庄生利用机会入宫见楚王,说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国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楚王向来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闭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楚国贵人很惊奇地告诉陶朱公的长男说:“楚王将要大赦了。
因为每次大赦一定封闭三钱之府。”长男认为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当出狱,则一千两黄金是白花的,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讶地说:“你没有离开吗?”长男说:“是啊。我弟弟很幸运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来告辞。”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进去拿黄金回去。
长男这么做,使庄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宫见楚王说:“大王想修德除灾,但外头老百姓传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杀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这次大赦,并非真正怜恤楚国的民众,只是为了开释朱公子而已。”
楚王很生气,立即下令杀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于是陶朱公的长男最后只有运弟弟的尸体回家,他的母亲及乡人都很哀伤。
陶朱公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在一起,见惯了生活的艰苦,所以特别重视身外之财;至于小弟,生下来就见到我富贵,过惯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
我派小儿子去,只因为他能丢得开财物,而长男做不到,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点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
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治千金装,将遣其少子往视之。长男固请行,不听。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强为言,公不得已,遣长子。
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行,如父言。庄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阳去,不过庄生而私留楚贵人所。庄生故贫,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师事之。
朱公进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解其意,以为殊无短长。庄生以间入见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独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钱之府,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钱之府。”
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千金虚弃,乃复见庄生。生惊曰:“若不去耶?”长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辞去。”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
庄生羞为孺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传陶之富人朱公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国之众也,特以朱公子故。”王大怒,令论杀朱公子,明日下赦令。
于是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其母及邑人尽哀之,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吾遣少子,独为其能弃财也,而长者不能,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朱公既有灼见,不宜移于妇言,所以改遣者,惧杀长子故也。“听其所为,勿与争事。”已明明道破,长子自不奉教耳。庄生纵横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杀人,在其鼓掌。然宁负好友,而必欲伸气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宽也?噫,其所以为纵横之才也与!
评译:
陶朱公既有明确的见解,其实真不该听妇人的话而改变主意,而所以改派长子,可能是怕长子自杀的缘故。临行指示长子要随庄生处理,不要和他争执,明明已经讲清楚了,只是长子自己不受教罢了。
庄生翻云覆雨的才能,不输于陶朱公,要让谁生让谁死,完全控制在他的手掌中。然而却宁愿背叛好友,一定要和孩子争这一口气,为什么心胸气度这么狭窄呢?唉!难道他认为,这样才算有翻云覆雨的才能吗?
注释:
①朱公:范蠡,春秋时名相,助越王勾践灭吴,弃官隐居于陶,自号陶朱公,累资巨万。
②职:规定,常理。
③阳:佯,假装。
④短长:计策。
⑤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
⑥为生:经营。
⑦重弃财:看重花钱的事。
⑧移:改变。
(6)范蠡的道德扩展阅读:
范蠡事迹:
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宛令文种见范蠡。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助越灭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
归隐江湖: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范蠡
⑦ 范蠡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于越国,他功成身退,不恋权势,懂得尽忠和看清时事,于商道,他三散三聚,说白了,这人智商情商都超高
⑧ 范蠡的主要治国思想有哪些
善于把握机遇
讲究忠勇诚信
外交谋略出色
⑨ 范蠡的历史故事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