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法治历史
㈠ 江苏常熟的历史资料
据1988年发掘的常熟境内最早原始文化遗址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东吴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宋书·州郡志》)。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 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梁天监六年(507),置信义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丰收,南沙更名为常熟。 隋开皇年间(581年),废信义郡及所辖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等五县并入常熟,县治设于原南沙城。 隋开皇九年(589),废晋陵郡,升常熟建常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是吴越国的北方边界。 宋代,常熟属平江府。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区置常熟市,余为常熟县。 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区。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 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 1983年3月撤县建市,以县境设常熟市。
㈡ 常熟建国后历任市委书记
一、常熟历任市委书记
至2005年历任中共常熟市(县)委书记有:李凌、康克、韩培信、王一峰、仲国鋆、隋性初、汤西谷、严毅、曹子芳、府培生、朱根宝、孟金元、周福元、周德欣、江浩、徐国强、杨升华。
二、中国共产党常熟市委员会简介:
中共常熟市(县)委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领导机关。其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共江苏省委、苏州市委的有关指示、决议,动员和组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
三、常熟市委历史
1949年4月27日,常熟市解放。1950年6月,党的领导机关中共常熟市委正式成立。1954年7月,又建立市委常务委员会。1956年5月3日,中共常熟市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第一届市委会。1954年11月22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通知:常熟市改为省直辖市,受苏州专员公署督导。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议习字24号文,决定:"撤销常熟市建制,将其原辖区(除郊区)改设虞山镇,归常熟县管辖。"4月25日,中共常熟市委宣布对外停止办公。市委机关所在地开始设在县南街,后迁至老县场,之后又迁至县南街,1952年迁至冲天庙前,1956年迁至山塘泾岸。1983年3月,国务院决定常熟撤县建市,改称中共常熟市委,归中共苏州市委领导。
㈢ 常熟市简介
常熟市是属于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面积126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56.8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人,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常熟已有5千多年文明史,邑内有崧泽、良渚等文化遗址多处。3千多年前的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次子仲雍让国南下建勾吴,定居常熟。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建城以来,古城已有1700多年历史,至唐代,已成为商业发达、街市繁荣的江南名城。 常熟依山傍水,古城坐落于虞山东南山麓,城外湖泊环抱,城内琴川古运河纵贯南北,民居枕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街巷幽深静谧,至今仍保持明清时的格局,古典园林点缀其中,山水城园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杰作。 常熟是一座风景旅游城市。虞山风景区是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之一。虞山,古称乌目山,因纪念吴文化始祖虞仲而更名。山高海拔261米,绵亘9公里,峰峦回环,林木葱郁,自然及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现有辛峰、维摩、兴福、剑门、石洞五个游览区。山前尚湖位于城西,相传姜太公(名尚)曾垂钓于此而得名,湖面宽广,山光水色,自然景观奇美,旧有“湖甸烟雨”等名胜,现有荷香洲等佳处。沙家浜旅游区位于城南昆承湖畔,因京剧《沙家浜》而闻名全国。 常熟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素有“文化之邦”美称。商初贤相、中国第一位天文学家巫咸,商末仲雍及春秋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均为吴文化的先驱者。自唐以来,在文学、绘画、书法、藏书、古琴、篆刻、医学、建筑等领域名人辈出。历代涌现宰相9名、状元8名、进士483名、举人和秀才6200余名。 常熟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乡”之美誉,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商贸发达。大闸蟹、桂花酒、鸭血糯、叫化鸡、桂花栗、虞山绿茶、宝岩杨梅名闻遐迩,手绣花边、红木雕刻、绣衣服装畅销国内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始终居全国县级城市前列。跨入新的世纪,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朝着繁荣的商贸旅游城市、山水一体的生态城市、开放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迈进。 “常来常熟”--国内外嘉宾与常熟人的共同心愿!
㈣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介绍4
常熟市位于江苏东南部,是江苏省辖县级城市,常熟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先后获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个县级市;同时还获得“遗产管理”单项竞赛第一名等称号。2007年12月5日,常熟市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常熟特色: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倾。虞山海拔261米,为境内最高点。年平均气温15.4℃,年降水量1055毫米。矿藏有石料、煤炭、泥炭等。特产有“御米”鸭血糯、桂花板栗、虞山绿茶、长江“三鲜”(鲥鱼、刀鱼、凤鲚鱼)。
常熟内河:
常熟内河有望虞河、常浒河、白茆塘、耿泾塘、福山塘等水道。
常熟港:
常熟港为国家一级口岸,中国十大内河港之一,与台湾台北、高雄等城市直达通航。
㈤ 常熟法制局和司法局合并后的领导组成结构
局长副局长!
㈥ 常熟的名人有哪些
常熟的名人有翁同龢、徐国钧、曾朴、徐枕亚、陈一白等。
1、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2、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曾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学家、出版家。
3、徐国钧(1922.11.17-2005.6.17),江苏常熟人,中国著名生药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药显微鉴定尤其是粉末生药学和中成药显微分析的奠基人 。
4、徐枕亚(1889-1937),近现代小说家。名觉,字枕亚,别署徐徐、泣珠生、东海三郎等,江苏常熟人。南社社员。早年就读于常熟虞南师范学校,与同邑吴双热为同学。
5、陈一白(1905年—1952年11月20日),字楚宝,号南琛、别名维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今张家港锦丰)乡郁家桥镇人,中国空军无线电通讯先驱,抗日爱国将领。
㈦ 2020常熟中考应届人数有多少
大概有11000人左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
中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考试时间一般在六月中旬。全国省市不统一,按当地时间计算。初中学业体育水平考试一般在3-5月份举行。
中考介绍: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从14年5月开始,教育部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2019年,新版高中课本将启用。
在考试招生方面,《意见》提出,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㈧ 常熟的名人及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