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怜悯
①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
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
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道德经>>中的箴言,是否和"物极必反,暗极必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如题 谢谢了
万物都是平等的,是自由的,不论是所谓的人类,或动物,都无贵贱之分 事无好坏,当走到一定限度时,必出现与之相反的效果
③ 《道德经》中的“矜”该怎么读其中出现过很多,都怎么读音
你好
矜guān
〈名〉
(1) 同“鳏”。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诗·小雅·鸿雁》
(2) 又如:矜人(贫苦可怜的人);矜寡(同“鳏寡”)
(3) [动]∶同“瘝”。得病 何草不玄,保人不矜。——《诗·小雅》
矜jīn
〈动〉
(1) 自夸;自恃
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公羊传·僖公九年》
(2) 自矜(自恃);矜功(自夸功勋);矜伐(恃功自夸);矜尚(骄尊夸耀,争出人上);矜饰(骄夸虚饰);矜宠(仗恃有宠而骄)
(3) 怜悯;同情 哀矜庶戮之不辜。——《书·吕刑》
(4) 矜爱(同情怜爱);矜哀(怜悯爱惜);矜念(怜悯思念);矜愍(矜悯。怜悯;怜惜)
(5) 注重;崇尚 故人矜节行。——贾谊《陈政事疏》
(6)矜式(尊敬而效法);矜全(爱护成全);矜名(崇尚名声);矜谑(崇尚戏谑)
矜jīn
〈形〉
(1) (形声。从矛,令声。作从今者误。( qín)本义:矛柄)
(2) 骄傲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聊斋志异》
(3)矜浮(骄矜浮躁) 矜大(骄傲自大) 矜物(骄傲而瞧不起别人) 矜侉(骄傲自大) 矜前(炫夸从前的名声) 矜负(高傲而自负)
(4) 端庄;庄重 君子矜而不争。——《论语》
(5) 又如:矜庄(端庄稳重);矜严(庄重威严);矜容(端庄的容态);矜饬(端庄严整);矜厉(庄重严厉);矜肃(庄重严肃)
(6) 谨守,慎重 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汉书·冯参传》
(7) 又如:矜奋(谨持奋勉);矜峻(谨严);矜裁(拘谨克制);矜炼(谨严而精炼);矜谨(矜持拘谨)
(8) 苦,穷困 矜其血气,以规法度。——《庄子》。
(9) 凶危,危险 郑玄笺:“居我以凶危之地。”
(10) 急遽,暴躁乖戾 如:矜肆(骄纵放肆);矜纠收缭(暴躁乖戾)
希望能帮助你
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钩
老子道德经 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
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
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
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
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
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
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
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
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
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
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
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谁给解释一下
此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第五章整章内容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意思为: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⑥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什么意思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6)道德经怜悯扩展阅读:
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后人根据“四端”引申出成语:恻隐之心
拼音:cè yǐn zhī xīn,
释义: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⑦ 我还是不太懂,神要恩待谁就恩待谁,怜悯谁就怜悯谁,那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被怜悯的那个呢
这是从神的主权拣选的角度。而人有本分,就是顺服神的旨意而行。神的拣选本是设定了一个律,顺之者活,逆之而死。所以选择相信是人的本分。
⑧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到底是什么含意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
⑨ 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
我没有参考任何资料说明,以下纯属个人猜想,谨慎参考~~~
黄帝阴符经,言,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我们人,地球,宇宙,都是天生。那么道之理是天有生,天就有杀的时候。老子看透了这个道理,看到芸芸众生,心生怜悯之情。希望人类,地球能更长远得存活下去,而不是灭亡。老子观察,道是恒久的,是永久的,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长久发展生存,不至于快速灭亡呢?很显然,最有效的学习是模仿,老子希望我们无限接近道,这样就会无限的永远存在下去,可是显然,有些理想化。
回头看看到道德经讲的,无欲,不争,环保,不要搞高科技,安分守己,自给自足。这些都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或许看着落后,平穷,但是当大家都是这样的时候,大家就不会有这种思想啦。看看我们长辈。只有思想觉悟和科技水平同等提升,才可能平稳,然而,一切都无可挽回得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可惜啦,老子的一番心血~~~
故事讲完了,希望喜欢听~~
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就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仁在这里的意思是仁爱,仁慈,对百姓的仁义。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丢弃。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