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儒家过高道德

儒家过高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17 15:37:45

① 中庸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吗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② 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义,礼,智,仁吗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谢谢

③ 儒家把什么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仁、恕、诚、孝。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3)儒家过高道德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没落历程:

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圣人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近代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急欲救亡图强的进步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他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儒学。

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至此,历五四,经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被揭露出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

④ 儒家中庸之道有哪些道德规范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孔子说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

公务员是为国家为群众办公事的人,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更需要讲究一个度,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比如有些道德境界和人生目标不高的公务员,在自己岗位上不能很好地负责任,造成民怨沸腾,或者利用职权干不该干的事情,造成越权。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形成至现在,一直为民族精神构建、民族智慧繁衍、民族文化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中庸之道也为全世界追求进步和文明的民族输送着智慧的营养。

⑤ 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什么

“内圣外王”说是盂子人治思想“圣人治世”和“贤能政治”的理论基础,用现代的概念来表述,孟子的社会发展史观是天才史观,或曰英雄史观。

孔孟都赞扬圣人治世。“圣人”这个概念,春秋以前指有高尚道德修养和聪明智慧的人。孔子把“圣人”理想化了,称圣人是具有天赋的“不学而知,不虑而成”的智慧,又有极高道德的天才人物。在孔子言论中被称许为“仁人”的已经很少,所谓“仁人”是能够“博施济众仁民”的人,而圣人又比仁人高一格;他称许的圣人只有尧、舜、禹、汤、文王、周公这几位治世的政治领袖,称颂他们一生自奉俭朴而全心全意致力于天下太平、万民安乐。孔子慨叹自己未见圣人,只能在梦中得见周公。他谦称“若圣与仁,则我岂敢”?圣人,实际上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他把圣人神化了;用天生的非凡品德和智慧来理政,就是圣人治世。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治世”论。但他把“圣人”从神座上拉下来,说“人人可为尧舜”,也就是人人可以学尧舜,成为圣人。

“内圣外王”实际上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思想,也是儒家信奉的价值观。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它一方面以修身为本,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品德智慧去施行开明政治,一方面又在道义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君权的作用。

⑥ 论语中哪一句表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情操

儒家的伦理传统在中国的传统里是最重要的一种传统,它是中国人典型的伦理学传统。孔子儒家开创了“内圣外王”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有别于孔子之前的以“儒”为职业的儒家,也有别于道家和佛家的伦理传统,更有别于西方伦理传统。孔子伦理 道德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尺度,以 “天地君亲师”为动力。其中,“仁”的内涵十 分丰富,从《论语》中“仁者爱人”、 “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 “仁” 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 “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

⑦ 表现儒家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论语是哪一句

1、求知与躬身自省是成为明智而善良人的基础。
“君子”是一个具有很大魅力的称呼,能够成为君子的人,他必定集才干、文采、美德和微信于一身,并且为当时乃至后世人们所推崇。孔子认为,先成为一个躬身自省的君子,时时完善,而后才能去管理好一个国家。

要成为君子,首先,应该主动去获取学问,并在获取的同时,要去实践,良好的学识与品行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同时产生较好的效果。倘若有远方的朋友被你吸引而来,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别人没有注意到你,不了解你,忽视你,也不必感到不开心,时刻端正恭谨,这样才是良善与聪慧的人。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很好的传承此种美德,他对自己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每天坚持都在反省自己的个人言行,为他人谋划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值得他人托付?对待自己的朋友是不是足够真诚与友善?对待自己的信仰是不是时刻在亲自践行?

不断地获取知识并用最大的诚心去践行,同时对自我严格要求,不可不谓其精神力量之强大!而当整个社会的人们都以此来规范自身时,可知是怎样的和谐与高尚!
2、孝与仁爱决定了人发展的高度。
儒家经典文化中,孝道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框架。君子要先修身,自身足够威严稳重,宽厚公正,家庭才和睦友爱,由此为同心圆不断向外辐射,整个宗族兴旺繁荣,那么君子就有能力管理好一个诸侯国的所有事物,使百姓安居乐业,各个诸侯国太平了,最终,天下得到大治,盛世太平。

正如有子所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孝顺、守礼的人,他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做正确的事情,很少会与权威高于他的人争吵,他温和、服从,并且用自身的言行去彰显美德,这样就能得到大家的信服与尊重,根本不必去争吵。而不喜欢争吵的人,他宽和、爱人、友善,绝不会去做扰乱国家和平与秩序的事情。
将孝与仁爱不断发扬,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社会风尚如此,人人拥有高贵的精神。

总之,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亿万的中华儿女,即使是在今天,它的哲学性与思想依然能够指导着人们的基本生活,而其中的道德要求、学习方法与处世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
人之为人,在于不断地求索,向外展现自我,向内追问本心,以期成为一个有自我价值的人,因此,《论语》的适用性依旧很强。

⑧ 儒家传统思想道德至上会带来什么恶果

儒家传统思想道德至上的消极方面(恶果):

  1. 伦理本位道德至上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伦理本位、道德至上的价值观是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的。它过度地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

  2. 伦理本位、道德为上的价值观也影响着人们对人才的评判。儒家以道德为中心,于是道德标准成了判断人才的唯一标准。历代的儒家所宣扬的都是“忠孝节义,三纲八目”,对“才”则褒扬的很少, 司马光曾对人有这样的划分:有德有才的是圣人,无才有德的是贤人,无德无才的是愚人,有才无德的是坏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也多会给那些表现的道貌岸然,庄重稳健或谦恭知礼,憨态可掬的给人以正人君子之感的人好评。如果你思想活跃,表现力极强,个性太鲜明,让人觉得有鹤立鸡群之感,恐怕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纵然你诚心与人为善,也不免要遭他人缺乏教养或修养的指责。

  3. 儒家道德文化强调的“修身”方法是个人道德修养,认为个人只要虔心修养就会成为君子。所有社会成员都达到君子标准,国家自然就安定和谐了。可是道德修养只会告诉个人应该怎样做,不能强制每个人必须去做。道德约束强调的是个人自觉,依靠的是个人良知。人的理性力量不可能彻底战胜感性欲望,道德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在权力面前,这种自觉向内的非强迫性约束就更显得脆弱。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所谓的完美人格只存在于关于古圣先贤的传说之中。儒家道德文化对自律的德治有着过高的期望,对他律的法治则有着潜在的不信任。在儒家看来,法律等强制手段只能暂时地克制欲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用道德外部教化和道德内在修养的手段才能使人们真正从内心自觉自愿去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一厢情愿的理论在面对手中掌握权力的专制统治者时无疑是天真和脆弱的。法律是一种强制性权力的体现,没有法律的威慑力作为后盾,道德力量就无法发挥其功效。

  4. 伦理本位、道德为上的价值观忽略竞技运动的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障碍

⑨ 儒家虚伪还是理学

为何社会上普遍有这种认为学儒学的人都是伪君子的看法呢?其实依我看来原因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太高了,比如张载横渠先生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言之也就是说:我要为天地宇宙立一个中心思想,这句话大不大?古今中外可能很少见这样的大话了,我要为天地宇宙立个指导理论,不光人类还要给无数个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立一个指导思想。为生民立命,要为了所有生生不息的子孙后代立个命题和未来。为过去所有的圣贤继承已经快要失传的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说儒家的理想非常的高!

人们对儒家要求过高,过于苛责
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实际上都是让人觉得这个人太完美了,所以一个如此完美的人,随之人们对这样的人会有更多的苛求,比如说调皮的孩子做一点好事,大家都会说这个孩子很不错!但是平时非常好的孩子,只要有一点小毛病,大家就会拿着放大镜去看他!所以说儒家的形象太完美,故而人们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了!另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
对于是否应该谈理想,谈崇高理想,是否说出了崇高理想,就必须做到!我有以下的理解:我认为儒家所说的崇高理想,再说出来的那一刻就知道他们很难做到!但是为何还要去说?因为人无志不立,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那践行者就没有为之奋斗的动力。并且也是指明了他们儒家自己要子子孙孙一代代去接力完成的崇高理想和伟大蓝图。古语有言:虽远必近,行则必至,虽难必易,始于足下!

不该拿放大镜去看儒家
另外对于崇高理想如果做不到是不是就是虚伪的伪君子了呢?我认为应该如此分析,所谓的伪君子是言行相悖 ,说的话和行为完全相反的人。但并不是有崇高理想但努力做却做不到的人,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是人有材质之不足,虽然他最终没有实现他的话,但是他是和理想的方向同向而行,一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的,这样说并不能说这个人虚伪。比如一个人提倡忠孝仁义,但是他并没有做到大忠,大仁,大义。但是也没有做出不仁,不忠,不义之事!并且方向是对的,尽过力了,但是没有足够的修养和能力践行。这样就不该过度苛责儒家的人!

并不是儒家才产出伪君子,实际上只是因为理想崇高而凸显出了儒家
另外还有一点,并不是儒家才出产伪君子,社会上有无数不学儒家也是伪君子的人。之所以把儒家当做一个伪君子的焦点的原因就是过度的苛责学儒学的人了,认为学儒学就一定得大

⑩ “仁”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它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

要理解这个来问题,首先孔源子为什么要提出“仁”? 是因为孔子那个年代纷繁乱,而问题的根源,孔子归结于缺乏爱。那么如何唤起爱,于是就提出了“仁”。
什么是“仁”,仁是“人”加个“二”。“二”也就是哲学的辩证法。就是说人要运用辩证法的去爱人。因此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爱自己家人,然后同理去爱别人。最终去平等的爱所有人。

热点内容
三本法学考公 发布:2024-05-17 00:36:08 浏览:404
上海群租房条例 发布:2024-05-16 19:54:44 浏览:705
2012年7月劳动法自考试题 发布:2024-05-16 19:20:34 浏览:554
道德经弱者 发布:2024-05-16 15:10:01 浏览:906
餐饮方面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4-05-16 15:02:50 浏览:548
澜沧法律援助中心电话 发布:2024-05-16 14:57:50 浏览:358
刑法规定的十大犯罪 发布:2024-05-16 11:43:35 浏览:508
劳动法创新 发布:2024-05-16 10:59:51 浏览:403
民事诉讼法裁定再审 发布:2024-05-16 07:36:28 浏览:367
法院老干妈 发布:2024-05-16 06:41:15 浏览: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