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弱柔

道德经弱柔

发布时间: 2021-01-09 05:28:19

❶ 请教精通《老子》的朋友,“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么意思

“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

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1)道德经弱柔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❷ 在看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几句“弱则生,柔则存

水柔,不去争得不到的东西,它不会去改变沙漠,但是会让江河充满活力。生活有很多回必答须的,空气,食物,空间,金钱,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外物而生存。所以有所争,有所不争。争值得去争取的,比如追求梦想,梦想实现,价值实现,物质就不能羁绊一个人。而为了金钱利益不择手段,很累而且容易伤到自己。老子眼里的水绝对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追求的水。

❸ 道德经:道德经说提倡柔弱不争,那么考试要不要考高分难道考得越差反而越好吗

也不是这个意思,柔而不争不是一味的不争,那就是躲避了,是为自己懒惰找的借口,这里讲的是不要和别人对比,一味的对比竞争。你只要正常按照你平时的水平考试就好,就是说你是考给自己的而不是为了和别人比。

❹ 道德经主张的柔弱不争,少私寡欲,简朴抱素,制虚守静,专气纯合,主要是为了什么

这些都是修行法门,为了与道契合,明了宇宙生命真相,得大自在。

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原文如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5)道德经弱柔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❻ 试析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谋略

应该是下面这个吧。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从其哲学理论的高度出发,内在而准确的揭示出了武术中的“一个核心”、“一个思想”、“七个打法法则”,及“诈术原则”。
一个核心是:柔弱胜刚强。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指的“道”,即“武术

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这句话,在老子看来,认为: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性的规律。因此,老子开宗明义的就揭

示出了“武打”中的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特殊规律。同时,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作为一个特殊规律,是有条件的。正如他所说“鱼不可脱于渊”就表明了这个思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个特殊规律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是可以通过

“物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证明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为了说明“柔弱胜刚强”也是武打中的一种“道”、一种“规律”,便从自然、社会、政治等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哲理性的论证和说明。这些论证和说明几乎是贯穿了全篇,比比皆是。
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规律,正是“武术之道”的核心。
一个思想是:“德治”思想。这就是老子所指的“以德治武”的思想。“德”,

也是老子的“武术之道”的内在条件。
老子从“道德一统”和“德高道高”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在“得道”与“治道”两个方面的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特别在“治道”上,老子主要讲圣人要“以百姓心为心”,讲“有德司契”,从而提出了“德治”的思想政治主张。老子这个思

想是与“王道”、“霸道”思想根本对立的。故“德”成了“武术”的立足点和归宿,讲“德”的结果,也就是在讲“武术之道”。
七个打法法则:一是从“有无”、“虚实”观相统一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见实则打”打法法则;二是从“阴阳”、“变化”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打法

上的“桩法”法则;三是从“无极太极”、“动静”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四是从“动静”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五是从“虚实”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法则;六是从“阴阳”、“交合”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打无绝打”的打法法则;七是从“阴阳”、“交合”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在

一定条件下“无打”的打法法则。
老子的打法法则,具体明确了“打的指导思想”、“打的对象”、“打的形式”、“打的方式”、“打的方法”、“打的技巧”等等,故使“打”充满了科学和理性。
诈术原则:即“微明”柔弱胜刚强。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在这里,老子认为,懂得“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夺”与“与”等等相反相成的关系,也就是初步懂得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这就是老子的“诈术”思想。它也是实现柔弱战胜刚强的条件。由此,就有了“欲进则先退”、“欲攻则先守”等等打法原则。
所以,老子的武术是对“刚强胜柔弱”,即单凭“勇”、“力”而表现出来的蛮

打、浑打的浑沌时期的打斗的批判和反思的结果。老子的武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打技巧”、“打法则”、“打谋略”。
老子的武术理念为盘破门弟子代代密传了下来,因因相袭到于今。正是如此,使得峨眉派武术才能够与政治上具有依附的少林派、武当派有了抗衡的实力,而出现了鼎 力而三的局面。特别在民国年间,方才有以四川大侠九和尚僧焕然为代表的盘破门

武术弟子驰骋各地擂台,而创下的骄人战绩。

热点内容
越秀区人民法院官网 发布:2025-05-02 20:46:57 浏览:168
刑法128量刑 发布:2025-05-02 20:44:49 浏览:130
劳动法孕妇能加班吗 发布:2025-05-02 20:44:38 浏览:235
韩愈仁义道德 发布:2025-05-02 20:42:54 浏览:503
海口神州专车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02 20:32:10 浏览:568
法治分局 发布:2025-05-02 20:22:25 浏览:535
刑事女法官 发布:2025-05-02 20:15:57 浏览:740
行政诉讼法中的以上包不包括本级 发布:2025-05-02 20:15:21 浏览:987
劳动法关于生育假的最新规定2015年 发布:2025-05-02 20:15:16 浏览:716
教育局法治无锡 发布:2025-05-02 20:15:15 浏览: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