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读后感
A. 法治中国读后感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站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利益多元、矛盾多发,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正本清源,厘清法治要义,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国家和社会各项工作法治化。
一是着力制定善法,实现善法之治。王安石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善法是法治的根基。如果法律是恶法,如同源头活水遭受了污染,法治便无从谈起。纳粹德国在希特勒集权统治时期,法律在形式上较为完备,并且得到了近乎苛刻的执行,实现了“形式法治”,却偏离了“实质法治”轨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巨大灾难。判断法之善恶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权。因为,人权是法治的第一要义,法治的真谛是人权,法治的魅力也是人权。只有人权得到法律的足够尊重和保障,才具备了现代法治的主要品格和“实质法治”的基本精神。我国各级立法机关应当把人权作为一把标尺,重新审视立法思路,全面梳理既定法律,确保我国现有和即将制定的法律是善法,建设中的法治是善法之治,逐步实现“实质法治”。
二是加快推进立法,健全法律格局。通常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法律体系较为完善,无论国家还是社会的任何大事小情,都会被纳入法律框架内,法律“定纷止争”的目的能够在社会很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快速发展,目前已有239部法律、690多部行政法规、86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完成了全部立法,相反,今后的立法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因为,社会立法较为薄弱,民生立法相对落后,法律冲突比较普遍,法律滞后现象较为明显、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国要加快形成以宪法为基础、部门法律齐全、配套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支撑。
三是提升法律信仰,培育社会基础。美国学者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地深入推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但也由于内在道德教育、外在法律制约、违法惩戒机制相对不完善,衍生了诸多严峻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因强拆引发的血案,有因宝马撞人后的殴打,有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有官二代、富二代的肆无忌惮,有弱势群体的求救无门,等等,已数不清有多少这样血淋淋的个案在刺痛世人逐渐麻木的神经,法律信仰到了丧失的边缘。放任这种现象,法律就会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变成一纸空文,法治就会更加遥远。建设法治国家,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手段,着力使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绝不能遇到问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通过不法手段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是强化法律实施,保障法律权威。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实施,其价值得不到落实,只能是文字的堆砌,毫无意义可言。公民自觉守法,是法律实施的基础。苏格拉底拒绝越狱的故事告诉我们,他着力把法律推定为人格化的存在,无论法律本身或其执行公正与否,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每个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基本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方面,即守法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不但推迟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也给政府威信带来影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必须严格执行法律,切实做到违法必有责、违法必追究、加大违法成本,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大地。
五是推动司法独立,促进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标。没有司法独立,就没有公正司法,也就没有现代法治国家。我国由于特殊国情决定,不可能实行西方三权分立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制度。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特别是要限制官员、限制权力,把权力置于有效控制之中,禁止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司法妄加干涉,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B. 依法治国读后感500_
“法制”一个人人都熟悉的字眼.我经常会通过电视、报纸、大人们的谈话,知道很多的有关法制的资料,这些资料使我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法制教育.
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你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青少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才干的时期,可塑性很强.
作为学生要想让犯罪远离我们,首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处
处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慎
言行,谨交友”,要听进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教诲,从小养成好的行习惯,不贪图享乐,不看不健康的影视作品,不去网吧那些容易让人沉沦
的游乐场所去;要和品质好的同学在一起,相互告诫,相互激励,取长
补短,择善而从,见恶而避.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律己,提高自
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小学生,要让犯罪远离我们,要付出的努力还将很多,很多.要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斗争.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才能健康成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C. 依法治国读后感350字
(一)必须更新观念。依法治国是我国在治国方略上的根本转变,它必然要求我们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观念加以更新,尤其是"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30)"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3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权以及主要靠政策、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的方式,根深蒂固。在观念上,亦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如不加以更新,就很难在言行上自觉投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事业中去。对于需要更新的观念,有些前文已经涉及,如树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就是要改变法律"很不受重视"的观念等。这里,要着重论述如下几点:
第一,要改变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法制有"不少是属于'人治底下的法制',其所制定与实施的法律与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行政权力对社会主体的管理、控制。"(3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由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内在要求,治理国家的方式也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原来多年形成的主要以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为转移的人治体制,转变到主要依据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来办事的体制上。治理国家靠什么?邓小平同志认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33)
只有从观念上、体制上和具体的制度程序上完成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才能最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第二,要改变重义务轻权利的观念。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对推动依法治国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根本上讲,权利是属于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人民的,但在旧社会,人民的权利被全部或部分地剥夺了,却要承担被强加的无数义务。后来,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夺回了自己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义务轻权利的观念,仍在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在相当一部分公职人员头脑中作怪,在实践中就表现为漠视以至侵犯人民的权利,而对加重人民的义务、负担,却习以为常。法治国家一个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要求及其价值取向的重心,是要保障人民的权利,一切非法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都是法治秩序的大敌。因此,必须树立权利观念,享有权利是人民承担义务的前提。当然,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要否定义务。马克思说:"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享受权利就要承担义务,承担义务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
第三,要改变官贵民贱的观念。官与民是自有国家以来的一对矛盾。官与民的矛盾在旧社会常常表现为尖锐的对立,历史上"官逼民反"的事件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和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理论和宪法、法律上,官与民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和惯性的作用,有的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一讲依法治理,就把治理的重点和对象放在老百姓身上,只想让老百姓严格守法,把老百姓管住,而自己则是居高临下的执法者、管理者。这是官贵民贱观念余毒的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官"的地位和权力都是人民给的,"官"的衣食和工作、生活条件都是人民纳税、纳粮供给的,民是"官"的衣食父母。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官"要奉公守法,恪守职责,勤政廉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民的拥护和爱戴。
第四,要改变道德与法无关的观念。道德是以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来
D. 《依法治国》读后感300字以上(作文展示)
法制教育观后感
人生会面临着许多的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时回,你将做答出怎样的选择?再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让自己悔恨一生,然而,我们将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呢?
为此,我们听了一堂法制教育课,讲述人用一件又一件的事例来警示着我们——正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们,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可贵,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但今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所以我们要与法律做朋友,要知法、懂法和用法.
未成年人犯罪呈直线上升,最主要的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或是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没能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的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
总而言之,我们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的人.
仅供参考
E. 《法治中国》学生教育读本初中版读后感500字
普法教育读本读后感读了一书,让我们青少年更加明白自己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力加强我们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我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不仅是加强对我们的保护、遏制严峻的青少年犯罪发展态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普法教育读本读后感.如何使青少年了解国家法律体系,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培养我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是当前普法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是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正确使用法律,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全面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套书以青少年的三个主要成长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为背景,围绕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安全自护、行为规范、犯罪预防等方面的一个个话题,向我们传授了自我保护、远离违法犯罪的法律和生活常识,读后感《普法教育读本读后感》.法律作为治国之本,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自古以来,法律建设都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在现代社会,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律其实就是国家制定的规则,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包括我们小学生.如果我们不懂法,自己做了违法的事都不知道,并很有可能带来恶劣的后果.从另一方面来说,法律也是保护我们每一个小朋友的武器,当别人欺负我们时,法律会帮我们主持公道.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F. 依法治国读后感 300字
写读后感要注意
首先要设置一个境界 把你读的文章引出来 后面加版一句 读了之后深受感权触等话语
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然后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写出来 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文章的观点
最后升化主题
简单说就是四个步骤:引,议,联,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G. 依法治国这本书上海喜福事件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如何写读后感!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三、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H.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读后感
先写主题,谁讲话和主要精神,如是地方的要求,一般都有地方的党委书记讲话,你们什么部门啊,才写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