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法治中国
Ⅰ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1)提出法治中国扩展阅读:
重要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记录下历史演进的轨迹。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党和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创造了和平发展的中国奇迹,昭示着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
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
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Ⅱ 我国确立法治社会是什么时候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建设社内会主义法治中国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Ⅲ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法治中国建设
一、法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法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法治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环境。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法治环境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维护市场秩序。
三、法治成为解决中国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法律通过公正的程序实现正义,将纠纷纳入法律途径解决,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同时,法治作为一种权力制约机制,明确了权力的边界和责任,确保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四、法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途径。法律为公民提供了公正的救济手段,保障了人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五、法治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进,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
Ⅳ 中国提出依法治国的第一人是谁
步云,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法学所博士生导师。
1978年,他发表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标志着法学界的思想解放。
1979年,李步云与人合写了《论以法治国》,开了“以法治国第一腔”。
Ⅳ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法治中国建设
因为:
(一)法治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法治是市场经版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法治是解决中国社会现实权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一是通过程序来实现正义,将纠纷通过技术的手段化解,而不至于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是法治本身是一种“控权”机制,法律在赋予公权力机关国家权力的同时,也一并确立了其权力的界限、责任、行使程序。健全的控权制度以及保护私权的机制,可以有效协调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最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
(四)法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五)法治是实现国富民强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