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马云道德绑架

马云道德绑架

发布时间: 2025-05-11 03:23:28

⑴ 怎样看待道德绑架的现象

1.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参与者。然而,这也导致了道德绑架现象的出现,即一些人利用网络舆论强迫他人遵循自己的道德标准。
2. 道德绑架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压迫行为,它可能看似文明,实则与暴力并无二致。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通过煽动大众情绪,对特定个体进行舆论攻击,试图迫使其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
3. 若要根除道德绑架,广大网民需提升自身素质和辨识能力。在表达观点或要求他人行动之前,应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问自己是否愿意身处其境。
4. 没有权利强迫他人遵循自己的意愿,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自由。例如,对马云捐款的呼吁显示了对他个人权利的不尊重。尽管马云富有,但他的财富是他努力的结果,他有权自主支配。
5. 道德绑架不仅不正确,而且不文明。我们应警惕不要被少数人利用,避免成为这种不公正行为的帮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

⑵ 最恶心的道德绑架是什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发生道德绑架的事件,并且有些人也经历过道德绑架,有些道德绑架真的令人觉得非常的恶心,下面我说一下,我所经历过的和我所听到过的道德绑架事件。

马云他的阿里巴巴非常的成功,并且阿里巴巴也给他带来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但是有些人就看不过眼了,就对马云说,你这么有钱,怎么不给贫困的山区人民多捐一点钱?当时看到这种言论觉得非常的无语,这种人的三观简直就是有问题。人家是凭本事赚的钱,而且人家辛辛苦苦赚的钱,人家有权去支配,人家喜欢怎么去支配自己的钱,是别人的权利,其他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说呢?


有些人就是非常的喜欢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从来都不去换位思考,觉得自己是弱者,别人对你的帮助就是理所当然的。

⑶ 以“逼捐”为题800字作文

自8月12日天津塘沽爆炸发生以来,各界人士发动爱心捐款对其进行援助,而马云动静如何成为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目前,马云微博已沦陷,微博评论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对此,有网友评论称这些人是在道德上强奸马云,感叹这种道德绑架在中国似乎越来越流行,痛斥这是一种勒索。
014年6月30日,成都市武侯区新希望大厦外,一名男子带着14个人集体下跪,手举标志牌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借款100万元治病。该男子名叫莫向松,21岁,四川宜宾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学生。2013年11月,他被确诊患急性白血病。他的行为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同情其遭遇并支持他的行为,但也有不少人质疑他这样做是道德绑架。很多媒体追问莫向松的行为背后是否有人策划,他曾一度否认,后来却公开承认,的确有一个幕后推手王某帮他策划了裸晒和下跪事件。
针对莫向松的行为,中国社科院教授俞金尧说:“他得了白血病,希望生存,可以理解,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他有权利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但慈善应该是出于人的本意,而不是被公共舆论绑架。这种指名道姓的求捐款对被指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会将其强行推到公众面前,逼入尴尬的境地,这实际上是一种软暴力,我们的社会不能鼓励这种行为,甚至可以说,这种做法对社会是有一定危害的。”
多维解读
1.要让慈善发自本心。自愿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强捐”都违背了慈善的基本要义。慈善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也是人类社会的黏合剂,它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消解社会的疏离和隔膜,使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从而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行为,发自本心的自愿捐款是慈善事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2.别用道德绑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试想,如果那位董事长不借款,是否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求生欲望并不是实施过激行为的理由,用道德绑架慈善的方式不可取。当慈善被道德绑架,留给人们的并不是慈善的大行大德,而是被演化成了掠夺的行为。
3.维护慈善中的尊严。21岁的莫向松身患白血病,求生的本能使他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悯。但想获得帮助是否就有必要采取下跪这种有失尊严、不体面的方式?求助者不能因为“差钱”而失去尊严,做慈善者不能因为“不差钱”而伤害求助者的尊严,慈善应以维护双方的尊严为前提。
4.营造慈善的健康环境。以出位、出格的行为引起舆论关注,然后获得救助,莫向松的尴尬和无奈正在于此。现实生活中,人们一遇到事,首先想的不是向慈善机构求助而是向个人求助,可见国民对慈善机构是不信任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普通人从慈善机构获助之困难和机会之渺茫,这是我国慈善环境不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因此,要想营造慈善的健康环境,慈善机构必须重塑形象,使慈善事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官方慈善机构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的同时,民间慈善组织在舆论中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可是好景不长。继李亚鹏的“嫣然天使基金”被质疑侵吞善款后,2014年4月,李连杰的“壹基金”也遭到了公众的质疑。4月22日,微博实名认证为“中国知名的时政思想评论类网站”的四月网发布微博,质疑“壹基金”在雅安地震中所获捐款4亿多元,目前只拨付4000多万元,仅占捐款总额的9%。对此,李连杰回应:“钱在国家的银行里面,怎么能转到我的银行户头里又不被人发现,谁能教教我?”
疯狂点击从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到“嫣然天使基金”“壹基金”等民间慈善组织被质疑,这都是“不信任”惹的“祸”。慈善是靠信任维持的事业,公众看不到应有的透明度,不知道捐赠的钱用到了哪里,谁都有质疑的权利。在危机中反省,在质疑中反思,慈善组织只有靠自身制度的完善,才能重拾信任,否则只能与人心渐行渐远。

⑷ 道德绑架是什么意思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内求、胁迫或攻击别容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4)马云道德绑架扩展阅读: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

潜藏危机:“道德绑架”这词能做“挡箭牌”,人们可以说自己没违反法律就行,指责说自己的人。各种事情都因自己没违法而说自己“错了吗?”时间久了,人们一切只要求自己不违反法律,而不要道德,长久下来,道德将会消失,社会将冰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绑架

热点内容
比较民事诉讼法pdf 发布:2025-05-11 08:02:24 浏览:754
曝光隐私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1 07:55:48 浏览:194
法官乱判怎么办 发布:2025-05-11 07:40:40 浏览:968
法治书法画 发布:2025-05-11 07:37:07 浏览:478
法院发改委 发布:2025-05-11 07:34:06 浏览:727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超层越界的规定 发布:2025-05-11 07:29:08 浏览:821
苏大强当法官 发布:2025-05-11 07:23:26 浏览:240
假公章法律责任案例 发布:2025-05-11 07:23:20 浏览:716
财产证明会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1 07:19:05 浏览:695
道德经大智慧之心解 发布:2025-05-11 07:18:55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