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发布时间: 2025-05-16 14:35:48

⑴ 翻译和解读《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翻译

用公正的方式治理国家,用奇异的谋略从事战争,用无为的观念赢得天下。我是如何知道这个结论有效呢?就在于此。社会上的忌讳越多,民众就会越贫穷,民间谋利的器具越多,国家治理的隐患就越多;人们的特技越多,奇珍异宝就越多,法律的条文越细,毛贼强盗越泛滥。圣人说过:自己若能无为,民众就会自动适应,自己倡导宁静,民众就会自发矫正,自己不谋大业,民众姿戚就会自然致富,自己倡导不欲,民众就会自守朴素。

解读

治理国家要用正法明典,就是要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管理社会,因为三教九流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各有所求,而和平共处又是必要的,协作配合又是必需的,唯有遵守共同的原则,拥有共融的文化,符合整体的利益,才能实现共同的诉求迹橘陵。唯有正直诚信的行为才能做到,唯有公平公正法律才能实现。

赢得战争要用异谋奇计,就是要用机智,灵活和诡异的方法战胜敌人,因为所有战争都是生死考验,所有的目标就是获得胜利,一切的后果就是你死我活,只能穷尽一切资源,不择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才有可能获得生存和胜利。

忌讳是社会文化的异端,是当时思维的邪说,都是特定时期和环境的主观意识和思想观念,并非天意道理,所以不宜固守,强化和泛滥;例如避讳皇帝名字,就会导致虚字假名,伍数歪曲讲理表意;节日和忌日太多,就会影响市场活动,导致商业凋敝和民众疾苦。

利器是奇珍异宝,都是奢侈品和稀罕物,他们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因稀而贵;如果高管喜好,百姓追捧,则社会必然昏暗和动乱。宋朝的生辰纲是水泊梁山举旗造反的导火索,荷兰的郁金香是当时欧洲经济危机的爆炸物。

法律是社会行为准则,但不宜繁琐细腻,否则成为贪官的诀窍,也会造成犯人众多;例如:在汉朝,三人以上无故饮酒就是犯法。结果造成民众动则得咎。

所以,少管闲事,不究细节,让社会自然调节,使民众宽松自由,领导应该无为,尽量顺其自然;官员需要不欲,设法约束权力,社会就能靠天理自动调节,民众就会按性情自由选择;或者安居乐业,或者咎由自取;治理的结果未必繁荣昌盛,但多数情况会是宁静祥和;否则可能纠纷动荡,甚至可能祸国殃民。

天理不仁,则自然而然,吉则风调雨顺,万物并作,凶则严寒酷暑,优胜劣汰。人性贪婪,则好大喜功,欲则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惧则严防死守,百业凋敝。道行天下不仁而无不为,君统万民无为则天下宁。故老板应守道积德而无为,天下则自正自清而自华。

⑵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一、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以清静无为之正道治国,以奇巧诡计用兵,以不多事滋扰来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因为上述。天下的忌讳太多,人民就越来越贫穷;百姓拥有很多锋利武器,国家就会越来越混乱;人民拥有很多奇技淫巧,奇怪甚至邪恶之事就会越来越多;法律条文越严苛,盗贼反而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便自我化育成长;我喜好清静,人民就会自己走上正道;我不多事不扰民,人民自己就会富起来;我没有私欲,人民自然就会淳朴。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以正治国”,不能用权术,不能用手段,而是用真正诚恳的道德,不能虚诈,不能作假。《孙子兵法》曾经告诉我们,“兵者,诡道也”。“诡道”是什么?就是“以奇用兵”,所以用兵要用奇兵。最高的原则是道德,是无所求,对百姓毫无所求,这就是“以无事取天下”的道理。“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老子然后说,他为什么知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这番道理呢?老子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禁令愈多,人民什么都不敢做,不能做,于是物质上就愈贫穷,精神上也更贫穷,贫穷到痛苦的地步。“民多利器”,大家都有权力,以利器支使天下,大家都可以造反,这个社会就非乱不可。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人的头脑越来越灵光,物质的享受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奇特。每一个朝代到了后来法令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乱。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引用古圣人所说的话。一个真正好的政治领导人,做到了真正的无为而治,具有道德的成就,则不必要去管理,人民自然就被感化。如果领导人真正地“好静”,则天下之民自然受其感化,走上正道。领导人真正“无事”,即无为而治,社会人民自然生活富裕。我自己没有私欲,社会、国家、天下受到这种无欲的影响,就自然走到纯朴、厚道的路上去。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大领导如何在“有为”、“无为”、“无事”间自如转换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对内要“以正治邦”,对外打仗要“以奇用兵”

“以正治邦”的意思是,您以稳定的、正常的状态来治理国家,真正打仗的时候就不是这种状态了。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用兵,怎么用兵?老子在这讲了,要“以奇用兵”,就是出其不意地用兵。 总之,老子讲“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的意思是,作为领导者,您要懂得如何在“以正治邦,以奇用兵”这两种状态中来回切换,真正到了“正”的时候,应该“以无事取天下”。

(2)领导者忌讳越多,下面的人就越活得不好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什么意思?我怎么知道它会这样呢?老子说,如果天下的忌讳特别多,普通人生活会越来越贫困。如果人们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一定会陷入混乱。

“天下多忌讳”和“民多利器”都是导致一个集体混乱的根源,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为什么“天下多忌讳”,一定是领导者的内心出了问题,没有传递好的理念。

(3)如果人太有智慧了,天下就会出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知”是智慧的意思,同“智”。如果人特别有智慧,“奇物”就会“滋起”。

(4)珍贵的东西越多,盗贼也就越多

“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这句话在通行本写的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就是“法令”特别多,您用颁布“法令”的形式来管理百姓,结果盗贼会很多,因为您太“有为”了。但这句话我觉得还是按照帛书本的写法来讲比较好,“法物”是那种珍贵的好物,如果这种宝贝多,盗贼也就多了。

(5)领导者不为了自己捞取,下面人的心就会被感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领导者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刻意作为,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章。“无为”是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自己捞取。

(6)一旦您明白了道,内心想不安宁都不行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静”的“静”并不是说行动上安静,而是内心安静。心为什么安静呢?因为心没被欲望驱使而产生躁动。

老子讲的“静”是一种非常坦然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人明白了道以后,知道世间的法则就是这样,他尽量放下自己的欲望,不去想结果,坦然地做事,那么他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7)想让自己富裕,就要先让下面的人富裕起来

“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讲的“我好静”,“我无事”,并不是说您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您不被欲望驱使做什么事。“无事”指领导者不被欲望所驱动,而为自己去做什么事。一旦领导者不这样做,他手下的人就富了。

(8)领导者要把没有欲望当成自己的欲望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就是在说领导者如果能够尽量把自己的欲望控制住,为下面的人做事,自然会上下感应,大家也会变得质朴。

三、我之体悟——如何打造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

这一章虽然是在讲治国,但用在家庭治理上也是通的。

之前我婆婆有个好朋友,我喊她李阿姨,这个阿姨和我婆婆关系特别好,她经常来我家,我们也经常去她家。我婆婆和她成为朋友,是因为她家经常发生内战,就叫我婆婆就去调节。我家孩子还小的时候,婆婆会带上孩子一起过去,我们下班回来去接她们,顺便吃晚饭。

李阿姨有个女儿和我年龄相仿,她性格十分要强,做事雷厉风行,脾气很大,话很多。我们每次遇到她,基本就只能听她一个人说话,其他人根本插不上话。她每天都在计较她父母有什么没做到位,她婆婆老公孩子有什么没做到位。回家只要发现别人没做到位的地方,就开始大发雷霆,弄得全家人鸡飞狗跳的,她家没人敢惹她。李阿姨经常跑到我家来“避难”,气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记得有次李阿姨女儿给我打电话,因为遇到烦心事,不知道找谁倾诉,她说长辈们总夸我,她想我应该是个很智慧的人,所以想让我给她说说怎么做到的。她给我讲了很多她的烦心事,说她就是命苦,她经常自己开着车满北京城绕圈,不想回家。她说为啥你不争不抢却什么都有了,为啥我这么努力,所有人却都不理解我。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当然她也没就给我说话的机会),她吧啦吧啦的说了半小时,说完谢了谢我,就把电话挂了。

她整个人就像是被欲望点燃的火车,躁动而聒噪,极其痛苦,但又停不下来。她把自己的欲望理解成了努力,把自己的需要理解成了别人没做到位。所以他的家庭也出现了极其多的矛盾,三天一场小战争,五天一场大战争,孩子躁动难管,父母唉声叹气,老公逃避现实,公婆叫苦连天。

我公公经常说,如果她家还这样作,早晚身体得出问题。结果没几年,李阿姨就查出了癌症,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用在家庭里也一样,一家人里哪怕出一个这种欲望太强,躁动不安的人,这个家庭都再无宁日。在这种焦灼的环境里生活,大人都难受的不行,孩子又怎么会好。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首先就要努力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做到这些才会有一个安静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再配合上关爱,你的家家庭怎么会不好呢!

⑶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翻译:

治理国家要光明磊落守正守常,国家才能治理好。统率部队指挥打仗要善于使用智慧谋略出其不意,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取得天下治理天下要能顺应天下大势自然而为自然而成,而不是要靠滋生事端巧取强夺。

我怎么知道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呢?因为这些原因:讲究太多禁忌太多规则太多要求太多,天下老百姓就畏首畏尾无所适从,人民就不能自食其力自我发展而愈加贫困。老百姓不能获得安宁,就会立身自保占取资源拥有武器,朝政就愈加昏厥无序,国家就愈加混乱不堪难以治理。人们聪明技巧越多,各种奇异的东西就会被造出而产生泛滥。国家法律复杂繁多,政令层出不穷,严刑峻法,盗贼越是横生滋起,横行施虐,社会就越是混乱失序,难以太平安宁。

这也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循于大道顺其自然,能做到清静无为、不生事不生乱、不胡作妄为,无私无欲少私寡欲,政策法令要去繁从简,依道而行尊道而为,顺应于天下大势,辅万物成长以自然,天下大众就能回归自性真朴,百姓能自我富足生活幸福,整个社会民风淳朴安定有序,天下就会和谐安宁,如此则可以无不为无不治。

热点内容
2016年实施的建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16 21:12:30 浏览:473
绍兴市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6 21:12:13 浏览:948
电视刑法 发布:2025-05-16 20:44:19 浏览:18
行政法构成要素 发布:2025-05-16 20:39:49 浏览:880
自考本科经济法资料 发布:2025-05-16 20:39:48 浏览:308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发布:2025-05-16 20:28:56 浏览:959
法院纠正违法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5-16 20:27:25 浏览:164
饭店公章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6 20:24:09 浏览:140
有政策与法规 发布:2025-05-16 20:21:51 浏览:475
应该招投标的没有招投标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6 20:21:48 浏览: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