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德经16
①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讲《道德经》:“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这是永恒的道理
著名书法家杨秀和教授,以其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多面手,身兼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及文化学者等多重身份。他1955年诞生于北京,其艺术生涯中,作品屡次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等权威期刊,并在《中国周刊》和《聚焦当代艺术》中发表多幅作品,还参与了《中国珍藏邮册》的编纂,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杨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道德经》中的经典:“有”与“无”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如同美与恶、难与易、长与短等,它们在对立中形成动态平衡。他提倡圣人以“无为”和“不言”来处理世间事务,即顺应自然,不干预万物的生成与消亡,这种理念蕴含在老子的辩证法中,强调万物的相互转化和对立统一。
杨秀和教授通过解读老子的智慧,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普遍法则和对立统一,他的书画作品则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如行云流水、脱缰骏马、蛟龙飞天,展示了他对大道的理解和融合。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艺术修养,也反映了他对道家哲学的深入领悟,对艺术教育的贡献也备受认可,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教授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也为我们理解生活中的矛盾与和谐,提供了深刻启示。他的“无为”之道,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成败时,学会接纳和顺应,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② 【道德经】第十六章 归根复命
老子(春秋时期)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导语:
“
知常容:年轻的时候都是不自知的。他不自知的情况下,会很容易做出很多对别人来说是凶的事情。因为他不知道边界,不知道这话伤人,不知道这句话,你说完人后对方会报复,会反过来伤害你。
当一个人对自己不清楚,觉得自己什么都牛逼,啥啥都懂的时候,这个人是无法包容别人的人。
而他一旦知道自己哪强哪不强,知道哪些是他的使命,哪些是他这辈子不做的时候,他就产生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而这种边界感,他知道自己在哪了,他就允许别人在另一个地方,这个时候他就容得下别人了。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就变得豁达了。
容乃公、公乃全:因为他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他就一定有纰漏,就做不到周全。
理解别人的时候,你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公正公平,为大家做事情,公开的一种心境。当你有这种心境的时候,人内心会变得很平稳,如果你做了,你会发现你考虑事情就会变得很周全。
全乃天:如果你真正做到能够为苍生为天下考虑了,你就是天。
”
复命,什么是复命?
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么意思?
懂得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明了,比智慧更高一层。明白就全透了,智慧不一定是全透的,但是明是全透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是啥意思?市面翻译这些书的时候,就会大家就说:常,世界运行的规律,世界运行的规律你懂了这个你就明了。
老子说:说自知者明。和 知常曰明,当你放在一起的时候,知道,常不是这个世界的常,而是自己的常。
复命是什么?就是你这辈子不变的那个东西,不变的才叫常,什么叫不变?叫常数。叫常数炒,什么叫常数?常数就是不变的数。比如说派3.1415926,这叫常数。还有什么?比如说宇宙常数,爱因斯坦所说的宇宙常数,这是他认为的长处,这是不变数,所以说什么叫使命?
使命如果你天天变着就不叫使命,使命就是那个不变。所以说使命就是常。知道自己使命,知道自己不变的那个事的人叫做明。对自己明白。所以说在同一个时期反复无常,好会说的好,反复无常啥意思?反反复复,没有使命。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常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知常曰明:叫对自己明了。
知常容:你想那我知不知又怎么地,我活半辈子我都不知道,我一样也不错,是吧?但是老子下面说了一句话,叫
不知常,妄作,凶:啥意思?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是谁,不知道你是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你就会经常轻狂、狂妄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甚至于非常危险的事情。这句话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年轻人。
年轻的时候都是不自知的。他不自知的情况下,会很容易做出很多对别人来说是凶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边界,你不知道这句话说出去会伤人,你也不知道这句话,你说完人后对方会报复,对方会反过来伤害你。为什么你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谁。
在这个常里面你还要知道的是什么呢?你要知道我要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全要。你不可能跟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缘分的,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不是所有的人最开始来这个世界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知道我不要什么而后知我道我要什么。
不知常,妄作,凶。就不知常容易轻狂自大,所有的年轻人都一样,包括圣人都是一样的。所以说老子表达人生的时候,表达了一个特别客观的人生,放在今天这句话就叫:人不轻狂枉少年。
老子他没有说这样不对,但是他说一个人这一生的发展要朝着有使命感的方向去发展。
所以说归根这,看你这辈子要干什么?这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和逻辑,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这种,因为好难。
还有一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什么意思?年轻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犯错,而且有些错,你这辈子做人必须犯的,你不犯都不行,你肯定会犯比如说谎?
但是这件事不容易。孔子认识自己也跟我们差不多,人家是圣人,人家不见得就比咱厉害到哪去?孔子他说自己,吾十有五而立之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说自己 40岁才不迷惑,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50知是天命。老天怎么安排的?
他到60岁才能听进去所有人说的话,年轻的时候他也听不进去,别人一说他也对,他也对不是他不对。所以说这就是一个人生的节奏,有些人早、有些人晚,但是一旦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的,你就知常。你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做很多事?不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做自己,从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肉体世界产生一个比较好的适配性,让自己幸福一点舒服一些,别那么遭罪。
知常容: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心宽呢?心宽就是我能够容下很多事情能够包容而不产生那么负面的东西。知常:什么意思?就是我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清楚,我就很容易包容其他人。当一个人对自己不清楚,觉得自己什么都牛逼,啥啥都列在的时候,这个人是无法包容别人。
而他一旦知道自己哪强哪不强,知道哪些是它的使命,哪些是他这辈子不做的时候,它就产生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而这种边界感,他知道自己在哪了,他就允许别人在另一个地方,这个时候他就容得下别人了。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就变得豁达了,那叫知常容。知常,容了之后怎么样?
容乃公,你都不知道人家位什么?这叫容乃公。我们今天叫为人民服务,就这个意思。然后内心有个公平公正的尺度。如果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不知道你是什么天平,怎么会平呢?
公乃全。什么意思?你只有考虑到你只有内心有一杆公平公正的能够为大家着想的时候,你才能够做事考虑的周全,考虑得比较完整。而你只有自己,你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是很容易进入主观主义的。
公乃全:最大的全是什么?就是全人类。你是一个心中有天下的天,你只有考虑到所有人的时候,你去想你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你这个使命跟这件事没有关系,产生了关联。
你整天想的事是不是就多挣点钱?如果你整天想的是就多挣点钱,对不起,你永远到不了全乃天这个境界。
天乃道,什么道?天道?
道就是世界的道路。如果你要把握住这个道或者说你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运行的,就叫道,不仅你可以活得长久,活的安顿,你还可以考虑的很久,当一个人考虑的很久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变得很宽阔。你的视野很宽很长远的时候,你就不会在一个小事上纠结,为那仨瓜俩枣的也生个气。
你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当你有这样的心境的时候,我们老一辈经常跟我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人心态会决定你的寿命。当你看得很宽很远很高的是,你就得到了其中的道,你就不容易那么去纠结,不容易产生癌细胞。最后一句话叫陌生不带。
没身不殆,指的是什么意思?把你的身子没埋土里了,叫没身,就是你死了,没身不殆,即使你死了也不要紧。什么意思?你的肉身没了,但是你的精神世界还在。
回想我们这16章归根第1句说的什么来着?
人活着一辈子,你追求的是什么世界?你寿命当中仅保全自己的生命吗?不,你活的是追求你的精神世界的极致。整个16章文学性奇高,首尾相扣,致虚极,美身不殆,这才是老子想表达的。
总结:复命曰常,就找到了使命或者有使命感,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了
其实你还不知道,起码你还知道要把孩子养大了,这也算你的常。老子的意思,你如果不知常,你就可能会做点出格的事。盗个窃、犯个法是吧?干点自己都后悔的事。年轻是吧?
不知常,妄作,凶,你老干这样的事,但是有一天你修炼自己,你有一天你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你知道自己要做的什么时候,你就会变得更好一些了,怎么好?你会变得更宽容一些?当你变得宽容了之后,你才能够真正给这个世界给社会带来服务,你内心才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尺,你才懂得理解别人,才懂得去如何服务大家。
你自己逞强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你是不会有这个状态的,你只有有一天吃亏了,你才会知道我原来要为别人去考虑。每个人的人生只要正常发展,都会有这个阶段,所以老子很客观,如果有一天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了,你就可以做到做事做得很周全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什么腐败的人、政府里面腐败的人最终都有一个不太好的下场?
因为他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他就做不到什么做不到周全。他一定有纰漏,一定有疏漏,叫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全乃天:如果你真正做到能够为苍生为天下考虑了,你就是天,你就是为天下考虑的那个人。阿里巴巴的使命叫什么?叫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想想天下的天用的多好。
你真正做到了周到、周全之后,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叫全,也叫什么?也叫世界观,当你有这个之后你就可以做什么?你可以为天下做是吧?为这个社会做事了,这叫厚德载物。没有这个德行,没有这个心胸,你做也是作死。
比如说武汉现在爆出来的一些人,对吧?厚德载不了物,你就有一天一定会疏漏。好,天乃道,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整个道德经当中的到底什么世道?天下的规律就是道。
你的寿命叫寿终正寝,你必然有个生理死亡的期限,但是不要紧,老子说了不要紧,只要你能够做到道乃久就亏,你获得到了你就可以存在的长久,这个长久不是你的寿命,而是你的生命。这个生命是什么呢?今天老子还活着,我放在今天我们有一个经常特别特别通俗易懂的话,你的生命怎么算完结了?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季度,你的那个人他死掉了,就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记得你了。
你就要真的死亡了。我们强调老子想想孔子想当董仲舒,想想王友明这些,他们还没死,他作为这些人,作为整个华夏的精神文明保护当中的这些星闪耀的星光,他们未曾离去。我写这我的哲学,也是想在我们的文明史当中流行我的音,比流行我的一点星光,照亮后人。这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做一点点事情的,做一点的事情了,比如说老子说什么意思?
即使你的寿命你的肉身被摸掉了,没身了,不要担心你的生命还没有完结,因为你的文化,你的文明所留下的这些结果,后人会记住你的,会在整个种族人类的种族延续下去的过程当中,会有你的作用和价值,就叫你的肉身死了,但是你的精神永存,你的生命还在,别人还在念叨。
有一非常经典的话,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这个意思。
翻译成大白话如下:
归根,什么意思?就是归根就是回家的感觉,人的一生,如果你想追求精神世界的极致,你就一定要相信自己守得住自己的静笃。怎么去守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万物并作相互关联,我们是有机会有条件反复观看,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
过程反复观看,得到其中的道理和理解。但是世界上这个事也太多了,要太多了,咋看?看不过来怎么办?有一个条件,有一个方法,有一个道理和有一个途径,可遵循这个途径,就是这章的主旨叫归根,无论什么事情,她最终它的存在最后都要回到它的原点,人就会回到他内心心灵的原点,而当你回到这种原点,走上这种回家的路的时候,你如果找到了这种根你就会达到一种静的状态。
要守住静笃。这个静叫什么?静叫使命,如果你是一个守使命感的人,你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太好了。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有自己使命感,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谁了。
复命曰常,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谁了,你是谁?你这辈子要干什么?如果你已经特别清楚知道自己是谁了,你就活得很明白了。
知常曰命,即使你不知道也没关系,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它长是什么,不知道你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边界感怎么办,会发生什么呢?你会口出妄语、出狂言,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伤天害理的事,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是不要紧,人生必经的历程。
理解别人的时候,你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公正公平,为大家做事情公开的一种心境。当你有这种心境的时候,你就可以为其他人做事了。
人内心会变得很平稳,如果你做了,当你就要去做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考虑事情就会变得很周全,很周全,你知道这个系统你又整个自己的方法论了,当你有这些方法论,并且能够做得很成熟的时候,你叫全乃天,你就可以做到天了,你可以做老大,也可以被更多的人服务了。
当你获得这种位置的时候,你就要得道,当你获得这种精神世界的时候,你就要得到天乃道,当你有了这种道,懂得了这种规律和任性,这个路径之后,你就可以存在的比较长久了。但是我老子说的长久可不是你的生寿命,不是你的肉身,我说的长久是真的生命,你的精神,所以叫陌生不带,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做到了,即使你的肉身死亡了,你的精神还不消亡。回到此文的原点。
你就真的做到了致虚极。
③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④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内容是啥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引语]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评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任继愈《老子新译》)
⑤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16字是什么
方而不割
意思就是说要为人方正而不孤高,做事讲原则但尊重他人。
为人方正,是在教大家需要有端正的品行。但是往往我们身边那些品行端正之人,通常都会带着些许的孤傲。因而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受到他人的待见。
廉而不刿
字面意思是说,要为人廉正宽厚。
但其实按照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你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行,又要谦卑低调。
为人要廉正,这是要求自己廉洁正直。可你不能因此而看不起他人,对别人就提出苛刻的要求。
直而不肆
所谓“直而不肆”则是说我们要为人直率,但不可过于放肆。
生活中那些性格直率之人,往往都非常容易伤害他人。他们常常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
光而不耀
这句话最好理解,那就是“别显摆”。
不管你有多大成就,你都不要四处炫耀自己的过人之处。爱炫耀之人,无非就是想要博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可事与愿违,炫耀总会遭到他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