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软弱
1. 《道德经》读经典悟人生
《道德经》读经典悟人生的心得如下:
一、柔弱胜刚强
生命的本质在于柔弱:根据《道德经》的描述,人活着时身体柔软,死后则僵硬;草木活着时柔软脆弱,死后则干枯。这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柔弱是生的象征,而坚强则往往与死亡或衰败相联系。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保持一种柔和、谦逊的态度,避免过于强硬和固执。
柔弱中的力量:柔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一种能够顺应自然、善于应变的力量。正如水一般,虽然看似柔弱无骨,却能穿石破壁,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同样,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像水一样,保持灵活和韧性,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外圆内方,内圣外王
外表与内心的平衡:古人追求外圆内方的境界,即外表要圆润、随和,以顺应环境;内心则要方正、坚定,以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种平衡既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中立足,又能确保我们的内心不受外界干扰。
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内圣外王则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只有内心真正达到圣人的境界,才能在外表上展现出王者风范。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言行举止,更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
三、事物的本质与外表
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事物的外表往往不能代表其本质。有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可能内部空虚;而有些看似柔弱的事物,却可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因此,在看待事物时,我们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深入了解与判断:要真正了解一个事物或一个人,就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判断。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 《道德经》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主要讲述了要以柔为上,以强为下,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就好比草木一般,太过刚强,则风必摧之,就好比刀子一样,越是锋利的刀,就必须打磨得越薄,用起来固然顺手,而却太易折断,人也是如此,一个有棱有角,性格刚烈,只知执刚逞强,争强斗胜的人,通常就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常常会招致祸端而入于死路。因此要知晓柔弱之理,化刚为柔,柔弱处上,人若能明知此理,何必恃刚而入死地,何不用柔而求生呢!
过刚固然不好,但过柔也不合道用。如若处世失去原则,善恶混淆不清,老是想着“和稀泥”,显是软弱无能。此乃柔性过盛,刚性不足,优柔寡断,无论偏刚或偏柔,皆不合道。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自然的规律,就像张弓射箭,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老子说“上善若水”也是这个道理,水无形,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就是什么样的形状,水遇到阻碍,不会强行对撞,会绕开而行,是为柔,但其长年累月冲刷、甚至滴水,亦能冲掉岩石,滴传岩石,这也是柔弱胜强、肉中带刚的道理。
所以做人不应锋芒毕露,不咄咄逼人,不自我膨胀,应以柔为上,像水一样柔弱谦卑,兼容并蓄。
我打着火把,顺着深不见底的楼梯向下走去,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来到了一个平坦的暗室之中,火光所及之处,亦是黑暗,彷佛这暗室宽广得无穷无尽一般,我继续往前走,忽然,火光熄灭,四周一片黑暗,伸出双手,也触碰不到任何物体,除了脚站在地上之外,四周好像什么都没有,无边无际。“该往何处而去?”忽然左上角远远的有一点亮光,我便朝着亮光走去,可是走了很久,那处亮光的距离根本就没有拉近,这是有多远啊!我不禁四下张望,发现左面亦有一点亮光,看距离,比之前的似乎近很多,于是我又朝着左面的亮光走去,走了许久,我跟亮光的距离还是一点没有拉近,我颓然而坐,一抬头,发现四周都有亮光,有些近,有些远,我又重新选了一个看似最近的走去,可走了一会,跟之前一样并未见距离的拉近,反而发现右侧一个亮光似乎更近了……就这样选了多个亮光去靠近,但都没有走到,最后下定决心,认定一个亮光,一直走过去,不再去对比其他亮光的距离,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走到了,眼前一片光亮……
只要选定一个目标,坚定不移的走过去,一定能到达!
3. 怎样理解老子《道德经》中所谓"守柔曰强"这一思想理念的
老子曰:守柔曰强。意思为:一个人可以坚持他的柔软,那是最坚强的人!回 天下最坚强的就是柔软。“柔答弱”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克敌制胜,自我保全的策略艺术。在老子看来,既然“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那么刚强往往是败亡的象征,而柔弱却是新生的标志。“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德。”由此老子坚信“柔弱胜刚强。”另一方面,老子的“柔弱”既非软弱,也非懦弱,而是一种外柔内刚、柔中带刚的行为方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此说明看似柔弱的事物其实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因此老子十分推崇弱用之术,将其视为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主张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向刚强的转化,维持相对的长久,从而避免败亡的结局。故此老子曰“守柔曰强。”这是老子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策略艺术的出发点。
4.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什么道理
是老子一直都在强调的,居下、谦让、不争的道理。
出处:出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4)道德经软弱扩展阅读
赏析:
这句话就是反映了老子反对人们争强好胜、希望人们能够礼让他人、不耻下问的思想。
一个很弱小的国家有时候可以战胜一个强国的进攻,一个很强大的人他骄傲之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那么看似弱势的别人一定会不理你,你就会愈发的转变为弱势的一方了。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应该是谦让的、不争强好胜的,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