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评论

道德的评论

发布时间: 2025-05-20 01:45:26

⑴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评论【600字】

首先要明白未成年人是祖国家庭的未来只希望;教育是第一首要!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二、要全社会参与:学校、家庭、宣传系统等进行道德与文化的宣传教育。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一定一定要把文化层次分布建设部署好,这是搞好人文环境大问题!千万不能搞浊低媚俗泛滥\“文化”;权政者文化专家者必须明白文化概念:文是圣说觉悟的理律;化是觉明之归;道化、德化、化育、造化、中化、中国化的文化;在高度人文环境中未成年人就自然得到教化培育。道德,道遍万物,贯穿一切,无不在道中。是宇宙不变的本体,老子释有七律参明,并在一切存在、运动中普示普证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这一道的本体、究竟、统一、不变存在,才纲纪了一切生命行为的祸福生死、胜败苦乐。说其有拿不来、摸不着、看不见,说其无律不离、则不废、果不昧。而且人类一切文化、一切行为都不外是在试图超越着什么,又试图在得到着什么。如果把这两个东西统以道代称究之,结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确,而且它们本来就一个不可变的东西。所以是否可结论,人类一切文化、一切行为的奔波、分争、寻究其最终本质,都不外是在求道、识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弊之。若以识论之,道是绝对真理的极顶,若以在论之,道是相对至明的极心,普查人类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设想,无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确、更真实、更本然、更周圆。妙音赐禅,以究竟有而极虚、究竟无而极真、究竟尊而不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灭、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终统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实土之积,是智明的选择,是主体我对依体众顺逆的利害。体用只可分解识而不能分立存,其合于道者曰积德自进道明,其背于道者耗德自坠苦暗。社会的权如此、势如此、命如此,无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纲纪。德中包括德能、德为、德受,为是缘起之根、聚散之因、运命之本。为的最佳效果是无不为,为的最高形式是无以为,单从字面之识实难确见老子真面目,不免错判出唯心、消积的反向误导。有为执皮,无为及本,生活社会中如果不存在无效于有、柔制于刚的事实,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处理就本在着有无之别,而且无处不有,遍及世宇。无为不背有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确揭示为的最佳状态。人坠水中不为何以救,世面沦丧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弃教治、不弃德治,这就是有无的统一,这就是不可能社会始终处在有为的法治状态。当下生灭有亦无,当下执着无亦有,统一落实于生命的全部支撑是众生。在这个实土上,古今圣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宁天下,此既德的无教无不教、无为无不为。

⑵ 如何正确看待道德的评价标准

(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 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 相辅相成、相互促益。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 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 觉遵守的。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 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 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 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 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 道德的培养,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 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 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 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 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 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 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 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法调整的是人们 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因为法定首 要任务是要建立一种外在秩序。道德则不 同,它同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 都符合道德准则。它给人们提出并要求解 决的不仅是举止行动,还包括动机和世界观 问题,而且更注重后者。 2.表现形式不同。法是以“国家意志”形 式出现的,表现在政权机关所制定的宪法、 法律、法规、决议、条例、指示等规范性 文件中。道德则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 的,作为“社会意志”,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 式,如医务道德、政治道德、商业道德、社 会舆论、社会公约等。 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 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 系。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在社 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 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 系。 实践中应尽力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处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是健全“法 制”与强化“德制”同步进行;二是在法律 与道德之间再造资源,构建区别于法律和道 德又能对法律和道德予以双向弥补的第三 种力量。 首先,在健全“法制”方面,应取向法律规 范极限度周延并实效于经济生活的所有领 域,构建法制形式合理与价值基础相统一 的“现代法制”。“现代法制”的起点就是 对“传统法制”从法律观念、法律体系到法 律实施予以系统性变革。 其次,在强化“德制”方面,应奉行道德制 度化建设。道德制度化路径,是把道德调整 由内在心里扩延至外在行为、由舆论谴责 升格为强行制裁的过程。这种通过道德制 度化赋予道德“硬”的约束力的做法,就可以 迫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或者遭受道德惩罚, 在法律难以干预的地方,使用此“道德权 力”来弥补。 最后,道德制度化建设何以让道德 有“硬”的约束力呢?道德的天性决定其无强 制威慑的约束效果。所以,只有寻求另一种 强制力的帮助,以此构建道德的硬性约束力 ——道德社会强制力。法律制定的严格过程 性及其高成本,决定了法律规范是永不能触 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而道德随机应 变的特点恰恰符合变幻莫测的社会,但作用 力弱化常常让道德无法发挥其作用产生良 好社会效应。正是因为“强制性”有余而“灵 活性”不足的法律规范,与“灵活性”有余而“强 制性”不足的道德规范之间的这种天然性的 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很容易构架起 与法律、道德相关联又明显区别于法律、 道德的第三种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 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法律并不是万能的, 高度的法律化一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正 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将对社会的发展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⑶ 中国好人怎么写评论

1、中国好人,你们是社会的脊梁,是道德的楷模。你们的善行义举,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令我们深感敬仰。

2、中国好人,你们的善良和大爱无疆,让我们深受感动。你们的付出和奉献,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关爱他人,如何去担当责任。

3、中国好人,你们的善行义举,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你们的无私奉献,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珍惜生命,如何去追求幸福。

4、中国好人,你们的存在让我们倍感温暖。你们的正义和勇气,鼓舞了更多的人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去建设和谐社会。

5、一个好人的生命充满了爱和关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奉献和付出。

6、这位好人面对危险,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他的见义勇为行为值得我们赞扬和支持。

7、好人好事是社会的瑰宝,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8、这位好人的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正义,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9、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那些无私奉献的好人,他们的善良和正义感让人们感到温暖和希望。

10、这位见义勇为的好人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他的勇敢和正义感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⑷ 道德是以什么作为评价方式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版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权身的调节作用。

拓展资料

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比如说一个大学生,有 渊博的知识,过人的能力,但是他没有道德,不做好事做一些坏事,那么他和其他的犯罪 对我们更加危险。再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基本的道德,那么就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无法在世界立足。所以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基本的道德即使你再强大,别人对你也只是表面顺从,其实内心 对你是非常鄙视的。

道德高尚的人能够 乐此不疲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蒙昧无知 、 损人害己。

热点内容
合同法工程设备购买 发布:2025-05-20 07:21:22 浏览:826
中国民法典各分编草案 发布:2025-05-20 07:20:49 浏览:415
河北省鹿泉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20 07:07:39 浏览:149
建议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0 07:03:18 浏览:559
2014年司考行政法真题 发布:2025-05-20 06:55:05 浏览:132
警察行政法的适用案例 发布:2025-05-20 06:54:22 浏览:297
想法和法学 发布:2025-05-20 06:48:31 浏览:311
巫师道德 发布:2025-05-20 06:22:51 浏览:703
行政法调整的四个关系是 发布:2025-05-20 06:19:25 浏览:785
婚后女人的道德底线 发布:2025-05-20 06:09:15 浏览: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