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立法包括
『壹』 我国历代兼监察立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官的主要职责。
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监察制度。
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1)元代立法包括扩展阅读:
应用: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彭伶对这种填补理论空白的尝试给予了肯定。她说,“监察法学研究会是新成立的研究会,学科新、人员新、制度新,这是挑战,也是优势。一张白纸最好画出美丽的图画”。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卞建林认为,浙江学者在开展监察法学研究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浙江省作为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全面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为监察法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会议主办方不仅对“监察法学”的学科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还对《监察法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持乐观态度。据封利强介绍,在他任职的浙江工商大学,《监察法学》已经被作为选修课列入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监察法学研究会未来还将积极推动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力争将《监察法学》增列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
『贰』 1276忽必烈立法是什么历法
1276年忽必烈立的法是《授时历》。以下是关于《授时历》的详细介绍:
- 制定背景: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为了重新制定历法,下令成立了太史局,并任命了郭守敬、王恂等人主持这项工作。
- 制定过程:郭守敬与王恂等人花费了三年时间,创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七宝灯漏等数十种精密天文仪器,用于实地观测。通过观测获得了大量精准的数据,经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与研究,最终制定了《授时历》。
- 特点:《授时历》的制定标志着元代天文历法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精确度远超前代,且比欧洲同类历法早了300多年。
- 历史地位:《授时历》颁布后一直使用了300多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叁』 题目:评述中国古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并列出历朝立法成果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的演变
陈建华
(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阶级属性,成为神权法思想。
夏朝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法权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朝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
立法活动:
1、禹刑。《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总称,并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
2、汤刑。《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誓侧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事命令或宣布军事纪律,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侧重于国王或者权臣对大臣、诸侯或者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诰。命是君主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二)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以及亲亲与尊尊,具体到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就是“义行义杀”和“明德慎罚”。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统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谓“义行义杀”,就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所谓“明德慎罚”,就是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立法活动
1、吕刑。周穆王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后因吕国改称甫,所以又称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内容不可考,《尚书•吕刑》有所记载。吕刑论证了敬德于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隶制法制的成熟状态,是在总结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设经验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影响深远。
2、九刑。两种含义,一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书;一为西周的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3、周公制礼。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周礼,即所谓礼典,规范调整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周礼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封建性的国家,为了巩固从奴隶主手中夺取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采用法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说,取消按照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取消按照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这样,开始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要制定成文法,并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从而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轻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这样,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了。
立法活动
1、郑国“制刑书于鼎”。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得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制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是打破奴隶主垄断法律的一种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局面。
2、邓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郑国大夫邓析自行修订郑国的法律,书于竹简之上,称为“竹刑”。它虽属私人作品,但是影响很大。邓析后因“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被执政驷歂处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郑国流传并为国家所承认,从而成为官方的法律。
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之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4、《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共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又称《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将《盗法》和《贼法》放于法典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它是战国时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它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它的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
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一次最为重要的社会改革。,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法是指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由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刑”发展而来。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改法为律即突出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稳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观念的又一进步,对秦朝法制统一有重要的意义。此后,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为名。
(四)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仍然采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
1.法令由一统。这一思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第二层含义就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2.事皆决于法。秦朝专任刑罚,规定了各种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以刑杀为威。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网严密;第二,严刑重罚;第三,滥施刑罚。
立法活动
秦朝法律制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源于商鞅变法期间以及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所确立的制度。秦统一后主要是颁布各种单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动频繁,但没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统一法典。
(五)汉朝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汉初到文景帝时期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思想,到了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后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汉初至文景时期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2.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立法活动
1、“约法三章”与《九章律》。刘邦入咸阳后,宣布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朝建立后,高祖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它是汉朝的基本法律。
2、汉律60 篇。惠帝时,叔孙通为补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仪品之制,编订《傍章律》18篇;武帝时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规范宫廷警卫等事项;赵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贺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汉律的框架基本形成。
(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导思想同当时“安民立策”的总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
1.德本刑用。唐太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推行以教化为宗,刑罚为辅的政策。把“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推行“德礼”而设,二者相辅而行。
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
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采取慎重的态度。
立法活动
1、《武德律》。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颁布,是唐朝立法的开始,以隋朝《开皇律》为基础,没有太多变化。
2、《贞观律》。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全面修订法律,经过11年的时间,完成并正式颁布,共12篇,500条。构筑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贞观律》为蓝本,制定颁布《永徽律》,共12篇,500条。后长孙无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对律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于律后合编一起,称为“永徽律疏”。它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但对主要原则和制度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说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后被称为《唐律疏议》,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集中体现了唐朝法律空前发达的盛况。
(七)宋代立法指导思想
宋王朝统治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部曲转化为佃农,摆脱地主的私属地位,跻身为国家编户。宋初统治者为适应这一变化,总结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强”导致变乱的教训,确立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统治。
宋代统治者针对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确立了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主张采用重法,使用酷刑严厉镇压“贼盗”犯罪,所谓“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就说明了这一点。
立法活动
1、《宋刑统》的制定。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各篇下分214们,并且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到敕、令、格、式。
2、编敕活动。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编敕》后,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编敕。
3、编例活动。宋代也很重视编纂条例和断例工作,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神宗变法期间首颁《熙宁法寺断例》,南宋时期高宗颁布《绍兴刑名断例》等。北宋哲宗首颁“权宜指挥”,至南宋中期指挥已达数万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趋重要。
(八)元代立法指导思想
一是“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二是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立法活动
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为元代立国后第一部成文法典汇编。
2、《风宪宏纲》与《元典章》。分别制定与元仁宗时期与元英宗时期。
3、《大元通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订了元代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状况。
(九)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1.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2.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3.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立法活动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洪武30年完成并颁布于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条,一改传统的刑律体系,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仅本朝终世奉守不变,历代也无敢轻改。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亲自督导编制了《大诰》四编。主要内容是为惩治臣民各种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汇编,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问刑条例》。条例是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一般简称“例”。通常来自于司法审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机关根据该案例拟定条文,经皇帝批准颁布,成为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间,刑部删订《问刑条例》,使之成为正式法律,还将律例合编,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影响了清朝。
(十)清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
清朝统治者从关外时期起,就重视借鉴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极时,已从实践中认识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参汉酌金”的立法原则。“参汉”,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则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始将明律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有关的法律、法令中。在汉官的建议下,清代法制建设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作为基本的立法指导思想。
立法活动
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较为完整、严密的定型大法,它与《大明律》的体系结构基本相同。
2、则例。则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则例指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行政规则。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自康熙朝开始制定,分为一般则例和特别则例。
『肆』 元朝法治概论——元朝立法与民族分治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阶段。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元朝统治者接受了汉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附汉法、参照唐宋制度的法律指导思想。但国家分裂的实施,使元朝法律成为中国古代法律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华法系进一步多元化。元朝统治时期,在立法上继承了汉族的严格法律,在执法上实行民族分治,从而在法律内容和司法制度上渗透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逐渐改变了一些统治方法。他在逐渐抛弃蒙古习惯法和金科玉律的同时,吸收了汉族的法律文化,注意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一方面重用儒生,推崇儒道。一方面参考唐宋的制度,这些做法也对后来的帝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的立法始于元世祖,先后颁布的主要法典有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经世大典和元典章。是元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元初没有本朝的法典,而是以金朝的至元新格作为判案依据。1271年,泰和律义被禁止,元朝政府开始制定本朝的新法典。泰和律义就是这期间编的。1911年,元世祖著有游何澄容祖一书,其书号为至元新格,是一部关于公规、治民、防贼、理财的汇编。这本书编好后,忽必烈向全国发行。其内容包括公规、治民、防盗、理财等十个方面。它是对当时已经颁布的法律条款的总结。是元朝的官方法典,由继承其父元仁宗中国的儒家治国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至元新格是在以前一些代码的基础上编制的。例如,元世祖编制的大元通制和元仁宗编制的大元通制是至元新格的参照对象。共2539篇,分为三类一阶。三大原则是圣旨制度、规章制度,另一个是分类。大纲底部有很多细节,与唐宋时期的基本相似,具体内容也继承了唐宋时期的法律思想。是具有法典特征的法律集成,是元代法典定型的标志。其中,破例相当于唐宋律令,规矩相当于令、规、式,圣旨制度相当于编修。,又称风宪宏纲。330年,由奎章阁书院编撰,赵世炎任校长,于吉任副校长,次月完成。全书共880卷,目录12卷,官书附1卷,汇编总论1卷。的风格参考了唐宋的要求,有所创新。在每一条、每一项的正文之前,都是为了说明其内容的梗概,或变化的原因,或成立的目的而写的,以方便读者理解。这种编纂方法也优于唐宋。大多是以中、朝等国的公文为蓝本,但把蒙古语的直译改成了汉语和文言,并从公文中删除了众多的官话。大元通制,全称大元通制,由元朝地方官署编撰,汇集了从元世祖到元仁宗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各方面的诏令和规定。全书分为10大类:圣旨、圣政、朝纲、太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它总共有60卷
此外,还有诏令、法令和省台文件中使用的特殊文体,是口语很难翻译成蒙古语的。语法特点和汉语有很大不同,有很多很难翻译成蒙古语的怪词。有时这些不同的风格混合在同一个文档中。元代的俗字很多,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试图简化汉字的自发倾向。元朝的立法形式有一个弊端,就是随着岁月的增加,月份的积累,颁布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必然造成五花八门的重复,不同罪同罚的局面,使得各级官员自私自利,相互竞争。对此,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对历年颁布的一些法规进行整理、考虑和确定,形成新的法律文本,作为通例出版。比如赃物犯罪条例十二章和抢劫罪总则等。这种立法采取统一法规的形式,单行法的系统实施,证明了元朝的立法确实在逐步由时制立法、临时立法向法典化转变。二是召集元老大臣,从整体上在某种程度上统一或协调国家的制度和法律。这方面最显著的成就是大元通制和经世大典。在罪名分类上,特别强调强奸幼女罪,加重处罚。在量刑原则上,主张从轻处罚,特别是对与婚姻家庭有关的犯罪。埋银是元朝法律规定的制度,既惩罚罪犯,又补偿受害者的财产。烧银主要适用于杀人或伤人致死罪。各种杀人案,罪犯家属都要收50两银子埋了交给受害者家庭。烧银有一定的伤害性质。在民政方面,元朝废除了土地限制制度。契约关系基本继承了宋代的规定。很多法律都设置了赔偿的内容,这是元朝法律在这方面的发展。元代的婚书、职业媒妁、女婿、继婚等实体制度独具特色,对后世的社会习俗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民事立法中,有关于法定结婚证和继承婚姻的规定。合法的结婚证是书面订婚,意思是双方同意建立婚姻关系。按照元代的说法,结婚证是婚姻成立的法律要件。结婚证上写明要结婚的财产数额,如果是多余的,还必须写明退休或退职的年限。主持人、亲戚和媒人必须在结婚书上签字才能结婚。设置婚姻契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婚姻纠纷乃至诉讼。传宗接代是未婚男子娶家中寡妇的一种婚姻方式。这是蒙古族的古老习俗,元朝在法律上承认。这种婚姻一般发生在兄弟之间,远亲一般不允许收养。在经济立法方面,元朝美国的经济立法包括垄断法、海外贸易法、税收制度等。此外,元代还有以德选士的制度。元代科举制度中,命题主要由程朱理学皇朝经世大典和经世大典注释。这种考试制度结束了以诗文选士的历史,开创了以朱成理学为纲领的经世选士制度。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元朝的司法机构,中央政府有大量的衙门、刑部和宣政院;地方按省、道、府、州、县分为五级。按照元朝的法律,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在处理一切公务时,都要与主官和本官进行集体协商,这就是所谓的轮署制。只有道路和治理
法医学方面,在宋代法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元代法医学又有所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元典章的颁布实施,简化了尸体检验的繁琐文书。有70多个检测点。方位、名称、顺序与南宋末年著名法医书大元圣政国朝典四章相似。是正式立案侦查的程序之一,其方法大致完备。这也是元朝裁判制度的特点之一。第二个是新集至治条例的出版,这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元朝巡视记录。它的主要成就将在医学著作下被介绍。第三,开出了唐六典。元典章,又称结案,颁布于1297年。全文共分24个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部分,共118条。有53具尸体,有伤,有病,有法医相关的东西。是政府规定的民事、刑事案件报告结论的通用公式,用于招聘儒官,以达到文案的统一。年的尸体相当于尸检,受伤部分和患病部分相当于活检,实物相当于物证检验。由此,元典章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现代法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尸体、活体和物证,这是对世界法医学的又一重大贡献。元世祖忽必烈,蒙古人。他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元朝的创始人,谥号圣德的皇帝,蒙古人尊称薛。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逐步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何荣祖,字复道。袁广平,河北永年人。元代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元世祖奉命编大元通制,包括公规、治民、理财、防贼。承宗,并奉命令至正条格。署名学士袁冠学院。负责研究经学、文学、古籍、书画历史,向皇帝咨询,研究帝王治道考古,向皇帝和贵族子弟讲述经学历史的机构。排名第二。因建于大都,即今北京兴庙西的张奎亭,故名。是一种主要收集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的史书对某个朝代的感情。由于会议内容涉及法规制度,其保存的原始史料丰富,可以弥补二十四史记载和表格的不足。想要创造修复,始于唐朝。汉简四书土地限制制度颁布后,汉文帝废除了普遍的批地制度,这是秦汉土地私有化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制定了土地限制令,以限制私人土地的规模。一些学者提出,限制目标是那些由国家授予土地的人,大多数是军事人员。由此可见,汉代的土地是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并存的。【阅读链接】元初名臣廉希贤,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人物。忽必烈命廉希宪为北京巡抚,兼辽东巡抚。为了安抚当地民众,他特别下令,凡是杀俘虏的,一律以杀平民论处;如果囚犯因病被遗弃,允许人们收养他,但原主人在他病愈后不能要求收养。因为他的严格执法,当地很快就充满了活力。廉希贤李_死后,元朝封廉希贤为魏王,并封崔德公、衡,谥号。这个谥号是对部长的最高评价历史上很少有人获得过这个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