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僧肇道德经

僧肇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5-05-24 17:39:29

Ⅰ 僧肇大师的介绍

僧肇大师,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京兆(今陕西长安市)人。少年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籍,本为老庄门徒。他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虽然他极力摆脱以往老庄对佛学的影响,然而其思想仍然在老庄哲学思维内。鸠摩罗什于晋隆安二年(三九八年)到姑臧(今甘肃武威显),他远道往从学,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

Ⅱ 道德经55章译文/原文:为什么说物壮则老赤子为何虺蛇不螫

第五十五章

赤子盛德章\物壮则老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赤子含有最深厚的德,德是得之于母法身的子法身。

世人把德称为德性、品格、禀赋,子法身才是德最恰当的称名。

法身是无形之身,无象之象,但它的妙用如如现前,决不虚妄。

赤子是纯粹的道母之子,和性充足,毒蜂毒蝎不会螫咬他。

世间最狠毒的蛇是眼镜王蛇,它会同类互相吞噬,即使这样狠毒的蛇都不会噬咬他。

兕虎这样的猛兽不会捕捉他,天空最凶猛的鹰雕不会抓捕他。

这是道母之子显示的三种奇迹,下面还显示另三种奇迹。

骨骼不坚强,筋腱很柔弱,但抓握十分牢固,大人很难掰开赤子的手,这正是软抓握的威力。

赤子还未发育,依然能够怒作,这是无形的精气臻于纯粹。

赤子终日哭闹却咽喉不会沙哑,这是至和之气在运行。

了达至和之气的妙力才是通达常法。

通达常法才是真正的大明者。

守护子法身才是吉祥,心地运气到达至柔才是真正的强大。

万物壮大则是走向衰老,这是违反道的守柔法则,就是在死亡路上狂奔。

此章是五子章的第五章,是子法身修证的圆满成就,成为赤子。“赤”蕴含无量义,“子”为道母所生。赤子者,无染无杂,无形无相,无知无欲,浑然与道母一体。

从50章至此,“生”是一个主题。“生”就必然有“子”,五章都有一个子(53章不明显),五章对应五子:玄德子、光明子、不孝子、真孝子、赤子。

玄德子是宣讲万物都是玄德之子,光明子是子光明来源于母光明(用其光,复归其明),不孝子是断绝祭祀者(大盗),祭祀不辍是真孝子,纯粹之子是赤子。

这样易理解此章组的义理流。子由母所生,无母不可有子,无子不可言母。子母连心,不可分离,子由母生,母因子显。守母存子,子母不二。

王弼读至此章,豁然开悟,万有是子,见子照母,法界一切潜藏如如现前。

赤子修至纯粹真体,显现外三德相个内三德相。学人很难理解“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的外三德相。

难道毒蛇猛兽不会伤害赤子?注释家作了不少解读。这是三大异象,关键在于和性充满。

内三德相都是和性充满的验相,这是世人可以直接验证的。恢复万物的和性,自然互相接纳。

人与人互相接纳,人与万物互相接纳,都是道母之子,都是冲和之气。赤子是真谛之赤子,不是俗谛赤子。

虽有赤子之相,此相亦非真相。僧肇说:“象非真象,虽象而非象”。破物得象,破象得无象。

和性是无象之象,所以说“和之至也”。

通达和性是万物的本性,才能证得常的性体。牛虽然是牛,但可以变为马。

毒蛇猛兽虽然凶残,但也可逆转为温和物种。猫对人很温顺,但猫原来是猛虎。

狗对人很温顺,原来是狼。猫性、狗性、狼性都是和性,可逆性是存在的。

领悟至此,常性就如如现前。常性如如现前,大智慧可以超过八万大劫,不受现象所迷惑,不受猫性、狗性、狼性所拘束。

“无有入无间”,玄照妙心可以无碍穿过一切有形物,如同X光穿过金属一般。

透视力已经被广泛应用,老圣可以说是发现透视力的第一人。

证得万物的常性才是真正的“明”,证悟者就是大明者。

明就是穿透一切时、一切空、一切界。

证悟者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失去赤子之纯粹,和气渐失,一切物都开始“强壮”,显示力量,这就是“壮”。

壮在外相上似乎是强,从内在看已经开始衰落,这是对万物的描述,更是对生命体的描绘。

老圣认为壮是对道的背弃,所以必将丧失生命。

人的肉体必然从婴儿到少年、青年,再到壮年。

世人厌恶老年,老近死也;世人喜欢壮年,不知壮近老也。

世人都在这种内在的纠结中痛苦度生。

证悟者知道,妙心不会衰老,因为妙心是无形的。

世人只知修肉体,而肉体是不可修的;世人不知修妙心,妙心才是真正可修的。

老圣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人人都有一颗妙心,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赤子之心才是妙心,可以一直保持,抵抗一切世间的风吹浪打。

荣子期90岁依然保持一颗妙心,无忧无虑,每天都观法界无量妙。

此章与50章是互相呼应的。

50章说世人“有死地”,所以流浪生死。

善摄生者“无死地”,赤子就是如此。

修形骸(四肢九窍)必然有死地,修妙心(和性)可以证入“常”,常就是无死地。

和性是常,壮是无常。

有死地和无死地就是修形骸还是修妙心,这是需要领会经文要义的。

二章都以异象来述事,因为都是阐述“善摄生”和“无死地”的修法。

认识生的根本,认识道母,回归道母是无死地的唯一途径。

母是子的依祜,子离母就是有死地。

庄师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矣”,这句话是对“不道早已”的最好注释。

赤子壮大则失去和性,这是背道而行,肉体虽然活着,心早已死了。

赤子的心是一颗妙心,壮大则成为一颗徼心。

妙心是无生灭的,徼心是有生灭的。

离妙入徼,心已死了。

徼心已入死地,这叫自入生死。

老圣就是要把徼心逆转为妙心,使入生死的心返回不入生死的心。

肉体已经“壮”,人心不能“壮”,这样就无死地了。

注:“益生曰祥”此句有注释家认为是贬斥,实际是褒赞。

庄经中“益生”是过度奉养肉身,但道德经中“益”和“祥”都是褒义,与“生生”不同。

从句法看,“曰”是定义句,都是正面义。

有人把“祥”作夭祥解,未洽。

“益生曰祥”意为善摄生是吉祥的。

“心使气曰强”,“使气”是调息,与“专气致柔”(10章)含义相同,道德经中“气”都是柔性的代表(气、水、婴儿)。

后人把“使气”理解为发脾气,这是误解。

把前句理解为贬义,则必然把此句理解为贬义,这是一错再错。

第五段“物壮则老”才是贬斥义,义理转折从此开始,不是从“益生曰祥”句开始。

“心使气曰强”和“物壮则老”是一正一反,前句守柔,后句逞强(壮即逞强)。

“强”与“老”成为一对。

这是前人注释分歧的地方。

热点内容
非法学法律硕士兰州大学 发布:2025-05-24 23:41:11 浏览:140
民法棺材 发布:2025-05-24 23:39:35 浏览:379
民法的要求 发布:2025-05-24 23:37:04 浏览:776
法学院背法条 发布:2025-05-24 23:12:00 浏览:728
重庆永川律师 发布:2025-05-24 23:03:01 浏览:699
内蒙古综合行政执法条例 发布:2025-05-24 22:52:36 浏览:82
经济合同法违约规定 发布:2025-05-24 22:52:36 浏览:720
关于法律知识答题情况的说明 发布:2025-05-24 22:38:24 浏览:962
质量责任相关的法律 发布:2025-05-24 22:31:07 浏览:448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十四 发布:2025-05-24 22:28:46 浏览: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