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散文
A. 阅读下列关于“道德”的一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康
撑起道德的天空
李汉荣在散文《今夜的泪水》中说:“当在万籁俱寂的山林仰望这片天空,发觉今夜的天空缺少了几颗道德的星星,纵使依然浩瀚无垠,却遗失了从前的美丽。” 尼采曾指着大街上车水马龙说:“世界是道德的世界,人却非道德之人。” 他们二人的语言阐述这同一个信息,这个世界之辙之前行,时代巨轮之运转,皆需道德的支点。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携手创造一个巨轮劲转的大时代。 生活中,人们应以道德作为良知的标尺,作为行动的准则。每次观看《感动中国》,为何我们都泪流满面?是因为我们看到一个个光风霁月的人物,他们的心胸如潮瀚的大海,容纳世界道德之水。也正因为这道德,归国的钱学森的火箭才更加高昂,宽容谦逊的季羡林的文笔才更加感人,慷慨投身慈善事业的成龙的功夫电影才会更加扣人心弦。由此看出,道德不仅为世界带去点点阳光与滴滴甘露,更让拥有道德的人矗立于造极登峰的思想高度。钱钟书也说:“一个作家首先要以德服人,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有资格被摆放在高高的书架上。”所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用道德撑起一片瓦蓝天宇,一片不落的灿烂。 对于一个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一个国家,需要这片道德的天空吗? 答案是肯定的。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也正因为这个“德”字。因为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看看现代,去看看二战后的德国。这个国家有如此高尚的道德,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二战的罪恶。当德国总理在世人面前的惊天一跪,我们看到一个经济腾飞的德国。道德让一个国家站得高昂,不仅在经济,更在于立足世界的底气。 然而,我只叹,在今天的天空下,确乎缺少了从前的闪耀。前年的周老虎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似乎成为了揭露社会道德缺失的伤疤。再后来,三鹿的毒奶粉,杭州70码车案,大学校长的假论文……我不禁质问,物欲面前,道德真的那么不值一提吗? 当然不是!道德常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勿失心中的良知,撑起道德的天空,还是一碧万里! 评语:53分 评语:本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标题即中心,主体部分从“个人”到“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撑起道德的天空”的作用。适量的引用、大量的事实列举,使文章内容充实。论据兼古今中外,可见,考生知识面广。结构完整,过渡句简要恰当。语言流畅,有些文采。 但是,第三段的“携手……大时代”宜删去——它冲淡了中心(主题);第六段中“德国总理当众认罪”为什么是“道德”——宜稍加阐述。 B. 《论雨伞道德·加德纳》 我正沿着海滨大道走着,忽然遇到了急促的阵雨,可是,我并没有撑开我的雨伞。实际情况是我不能打开那把伞。首先,那伞架根本就撑不开,再说,即使能撑开,我也不能真去举着那么个玩意儿,因为我不愿举着那么一把像伞不成伞的鬼东西在人前露面的心情,大约和当年福斯塔夫决不愿让人看到他带领他那帮乞丐兵开过考文特时的情况差不多,实际情况是,那根本不是我的伞。对于那位伞的主人,我现在真十分盼望他能有机会读到这篇小文章。他拿走了我的丝绸雨伞。我便只好拿了他作为交换留下的这把布伞。我猜想他准也打着我的那把伞正得意洋洋地在海滨大道上溜达,他要是看到了手里捏着他的那把该死的破伞,浑身还给淋得透湿的这家伙,准不免会对他投以轻蔑的眼光。我敢说那流氓在看到这个破玩意儿的时候,一定忍不住暗笑了。“啊,”他高兴地自言自语说,“老伙计,那一回我对你可是不客气了。那玩意儿我可知道。你就是玩儿命也撑不开它。而且收起来鼓鼓囊囊像个大口袋。啊,你再瞧瞧这把……” 可我让他去昧着良心自鸣得意吧。他正是那种我愿意叫他是缺乏雨伞良心的家伙。你明白我讲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他绝不会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伪造支票,或者撬开别人的钱箱。可是他却总爱跟人交换雨伞,或者借人的书总忘了归还,或者遇有机会便要跟铁路局开个小玩笑。实在说,他为人绝对诚实,绝不让自己的诚实遭到严重怀疑。也许他只是随便一伸手从理发店的伞架上拿走了你的雨伞。他明白,不管怎么着,反正不可能抓到一把伞比他自己原来的更坏。他却有可能抓到一把稍好一些的。一直到走出很远以后,他也没正眼看看他手里的那把伞。然后,“我的天哪,我拿错了别人的伞,”他说,露出一脸吃惊的神色,因为他实在愿意感到自己是弄错了,“啊,你瞧瞧,现在再回去也是白跑。他肯定早走了。哎,好在我,把我的一把留给他了!” 就这样,我们和自己的良心捉着迷藏。光是不让别人抓住还不够;我们也绝不愿让自己抓住了把柄。有许多人一向为人清白,在一般情况下,谁都认为他为人无懈可击,实际也都免不了有点缺乏雨伞道德。比如有一位死在头等车厢里的极有声望的牧师,结果却被人发现他口袋里装着一张三等车票。 要说到书籍,谁还有什么道德可言?我记得几年前一位著名的牧师兼文学批评家去世了,他的藏书被公开拍卖。真是琳琅满目,全是些难得的珍本。他原是研究17世纪文学的一位权威,那些书主要也全是有关那一时期作家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书上全都印有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图章。他把那些书借去后,一直也没有个适当的机会把书还回去。它们于是便像法院的案例一样在他身边积累下来。而他可是一位神职人员,讲起道来说得头头是道,这一点我便可以作证。而且,您如果一定要逼着问我,我怕也只得承认,硬要让一个人交出一本他真正心爱的书,的确也是一件难事。 说真话,关于书籍,只有我认识的一位先生所奉行的一套原则是唯一稳妥可行的。有一天有个朋友找他借一部书。“实在抱歉,”他说,“我不能借给你。”“你没有吗?”他的朋友问他。“有的,我有那部书,”他说,“可是我早定下一条规矩决不把书借人。你瞧,借书的人是从不肯还书的。这一点凭我自己的经验我也完全知道。来,你跟我来瞧瞧。”他领着他到他自己的书房去。“你瞧,”他说,“总共有不下四千部。没有——一——本——不是——借来的。”可别借书给人,可别。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最亲近的朋友您也别相信。这我知道,那套《吉尔·布拉斯》哪儿去了?嗯?还有那套《西尔维奥·柏利科》?还有……还去念叨那些书名有啥用呢……他知道。他知道。
还有帽子。有人就专门跟别人换帽子。这可是不可原谅的。这可是越出了那诚实与不诚实难以区分的良心的模糊边缘了。谁也不可能戴上一顶别人的帽子会心里没数。可就有人这么干。我有一次在下院的吸烟室把一顶丝绸帽子挂在帽钩上。等我去取的时候,帽子不见了,挂钩上也没有留下任何别的丝绸帽。弄得我只得光着头穿过皇宫大院和白厅再去另买一顶。我一直总纳闷儿,不知是什么样的一位先生手里拿着自己的帽子,头上却戴着我的帽子走了。他是一位托利党人?还是一位激进派?这绝不可能是工党的人干的,因为一个工人即使心不在焉也绝不会拿起一顶丝绸帽子戴在自己头上。那会让他马上感到火烧眉毛一样的难受。试想想威尔·克鲁克斯忽然戴上了一顶丝绸帽子!你还不如穷开心假想着坎特伯雷大主教戴上了高顶帽哩——光是这么想想都是一种亵渎。 当然,也可能拿走我的丝绸雨伞的那位先生的确是拿错了。也许他要是知道伞的主人是谁,他就会一再抱歉把伞送回来了。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我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我自己就拿错过别人的伞——常常拿错。我希望我可不是存心,可这谁又说得准呢?天知道,我现在仔细想想,那把丝绸雨伞也根本不是我的。那是我有时吃亏、有时占便宜的一连串交换活动中暂时留在我手中的一把。我毕生最难忘怀的一件换伞事件发生在一位阔佬的家里,那天我被邀去参加一次宴会,给一批 *** 官员作陪。那会儿是夏天,天晴无雨,所以其后有好几天我都没有必要拿伞。接着忽然有一天,我们全家全都惊惶起来。在我们的伞架上发现了一把镶有金箍和金穗的雨伞,上面还刻有某位政治家的名字。在这之前,我们家从来就不存这种超级雨伞。面对着它的灿烂金光,我们是既感到自惭形秽,又感到恐惧不安——使我们自惭形秽的自然是它的豪华气派,但它的出现本身便使我们十分惊恐。我真感到我是在正伸手要偷盗不列颠帝国的时候被人当场抓住了。我马上匆匆给伞的主人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十分钦佩他的政治活动,我可从来没想到要偷盗他的雨伞;然后雇了一辆马车,拿着伞和信立即向最近的一家差役服务站赶去。 他对这事的态度十分客气,在还回我的雨伞的时候,他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是呀,”他说,“在一位看上去十分高贵的先生拿着帽子硬往我头上戴,另一位看着很高贵的先生要给我穿大衣,第三位看着很高贵的先生往我手里塞雨伞,第四位看着很高贵的先生把我往马车里塞的时候,我压根儿也想不到手里捏着的是个什么。那一群高贵的仆人已弄得我晕头转向,不论他们塞给我个什么东西,我也不会拒绝的。” 必须注意,这完全是因为伞上刻有名字才使这个局面最后没弄到不可收拾。这是对付那类缺乏雨伞良心的家伙的最好办法。我看到他,暗自高兴地斜眼偷看他换来的那把伞,忽然他看到了伞上的名字和地址,于是自认为一向为人正直的深刻信念便出面指导一切了。经过了今天的这番经历,我想我一定要在我的雨伞上刻上名字了。但绝不是立在墙角儿的那个鼓蓬蓬的玩意儿。谁能替我把它解脱掉我都不在乎。任何人愿意要它,快拿走得了。 (黄雨石译) 注释: 此处所讲系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上篇中的一段情节。 【赏析】 一位独自彷徨着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中国姑娘,她的手中,撑着一把油纸伞;一位急匆匆地在雨中赶路的浑身湿透的英国绅士,他的手中,也握着一把无法打开的残破雨伞……无论是中国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那把“油纸伞”,还是英国散文家加德纳《论雨伞道德》中的那把“雨伞”,都已不仅是用来遮阳避雨的简单日常工具,而是与人类的表情达意产生了某种关联,具有一种人文意义,从而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内涵。 这是一篇由一把雨伞引发的散文,乍看起来,总不免让人觉得加德纳这位英国绅士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不就是某人错拿了他的一把雨伞吗,就对人家口诛笔伐,实在不算厚道。可当你仔细读一读这篇文章,你就会发觉加德纳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智者,他非常善于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不易为人觉察的细节中挖掘出丰富的思想内涵。身为20世纪最为著名的英国散文家之一,加德纳一生写作了大量著名的散文随笔,这些文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妙趣横生,往往都富有深刻的哲理,《论雨伞道德》就是这样一篇代表作品。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某人用一把残破的雨伞换走了自己精致的丝绸雨伞,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不道德现象: 某些人借书而不归还,还有些更过分的人故意换走别人的好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等等。作者把这些不道德的人概括为“缺乏雨伞良心”(或“缺乏雨伞道德”),即这类人“为人绝对诚实,绝不让自己的诚实遭到严重怀疑”,“绝不会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伪造支票,或者撬开别人的钱箱,可是他却总爱跟人交换雨伞,或者借人的书总忘了归还,或者遇有机会便要跟铁路局开个小玩笑”。 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其人,他们一向为人清白,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也都无懈可击,特别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往往表现良好。但是,在无人监督时,在完全需要依仗自身的道德素质的情况下,他们极有可能会表现出缺乏道德的另一面来。加德纳认为这类人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良心”捉着迷藏,如果套用我国古代先贤的话,“君子慎其独也”,即君子贵在自律,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为人,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很显然,加德纳批评的这类人就算不得是真正的君子了。 文章的最后,加德纳告诉读者一个对付缺乏“雨伞道德”的人的好方法: 一定要在自己的雨伞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被人错拿雨伞;二是时刻提醒那些缺乏“雨伞道德”的人,尽快把别人的东西归还给人家。 从一把小雨伞阐发一篇遵守道德规范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正是这篇《论雨伞道德》深刻警醒之处。 (石丽娜) C. 修身 齐家治国 平天下,出自哪里 出自《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意思是修养自身品性,管理好家庭;治理好所在的地区,使天下太平。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3)关于道德的散文扩展阅读: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参考资料:网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 爱默生的有一篇关于道德和美的散文,请问谁找得到
爱默生与他的哲学(节选)——修订版 马修·阿诺德在评价爱默生时说:“ 他是那些以心灵为居所的人们的良师益友。 ”阿诺德的这句名言,也许是对爱默生所创立的那种勇气非凡但却不成体系的哲学的最佳概括,它揭示出爱默生哲学的所具有的略显模糊,但却充满力量、启人心智的特点。 [1] 爱默生出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牧师世家,然而即使是面对当时一些最为自由的传道方式,他也深感束缚,无法忍受。于是爱默生平静但却毅然地走下布道坛,在确保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思想观点不随波逐流的同时,他充当起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世俗传教士。从大学期间的文章《关于伦理哲学的现状 》开始,爱默生就始终如一地专注于对人的品行的探究。无论他所关注的对象是一位古代诗人、一个科学事实,还是晨报中的一则新闻事件,爱默生总是以优雅华丽的写作风格,阐释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并以此作为对更高贵、更自由的生活的宣教。 从历史的角度看,爱默生是自己先辈所敬奉的加尔文主义[2]的最大的反对者之一。加尔文主义严格的信条强调人的罪恶,否定人性自然、自主地走向完美的可能性,要求人们通过永无休止,心力交瘁的种种努力来赚取天国的非分之报,为上帝所拣选。而爱默生的观点在一开始就和加尔文主义分道扬镳,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获得自我的完美本性,他就可以成为近乎于上帝的完人。 爱默生反对加尔文主义所谓的一个人越是摆脱自我,就越接近完美的观点(因此一个人必须仰仗上帝的慈悲才能趋于完美),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越是趋于完美,那么他就越是接近自我。有些人在被庄严的音乐和感人的演讲所深深打动时,会感叹道“ 这几乎使我超越于自我之上 ”,而在爱默生看来,那些音乐和演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实是使我们超越于“ 自我之中 ”。 爱默生反复提到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 人类栖居在伟大的自然之中,如同地球安枕于大气层温暖的怀抱 ”,在自然之中,“ 所有个体都是普世之灵[3]的组成部分,都在其中合而为一 ”,“ 这种普世之灵源源不断地衍化为我们的思维和能力,形成智慧、道德、力量和美。 ”这是一种动力——一种趋使我们追求与生俱来、上天注定的自我完美的动力——爱默生对此坚信不疑,他要求我们遵循自我的本性和并接受一切可以启发这种本性的外界影响。 爱默生说,自然界“ 总是吸引着我们身体里最美好的部分 ”,它环绕在我们周遭,通过呈现种种朴素简单的表象,引导我们去感知那些深邃、广袤的自然之理。“ 即使是扎系鞋带这样微不足道之事,也与自然界中最深邃、隐奥的运行法则相通相契,同为一理 ”,因此“ 大千世界系于一心 ”。无论他是一位伟大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颠覆性的物理法则,并通过赋予它某种创造性的能力,使其能够驾驭宇宙,还是一位诗人,将树木喻为“ 残缺的人 ”,“ 为它们扎根泥土,无法动弹而深深的忧伤 ”,他们都在此刻回归到自我本性之中,因为他们能够体会到物质的心灵受到外界影响时所表现出的能力或痛苦——无论这种物质有无生命。 爱默生以迅雷之势扫视时间和空间,将那些通常意义上毫无联系的名字和物体拼接组合,让历史来见证独立自主和服从本性的必要。爱默生认为,对学生来说,保持独立自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很容易被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名字所震慑,对书本上的东西深信不疑,但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我,那这样的事情就不应,也不会发生。爱默生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确实无法相信历史,那么不管那些历史先驱的地位如何崇高,我们都必须与之划清界限。但是历史并不会经常让我们失望,在我们追求自我的完美之时,历史往往会助上一臂之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物,而这些伟人越是感悟到自身与普世之灵的契合,那么就越是比我们更接近自我。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回顾这些充满天赋的灵魂,让他们为我们代言,讲出那些我们心中有感,但却无法言表的思想。面对这些伟人在思想表达上所达到的难以逾越的高度,我们不应该感到自卑,更不应该为此而气馁,而是应该重新树立这样的观念:“ 有怎样的作者,就有怎样的读者 ”。在我们旅行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接触与历史时,只有牢记“ 世界无足轻重,一切取决于人 ”,才能从历史中得到益处,增长见识。 社会交往对我们也有同样的帮助。相对于自然和历史而言,有一点更为一目了然,即我们往往可以在社交中邂逅一些与自己极其相似的交往对象,并因此感到无比兴奋,以至于将这些知己“ 视作自然的杰作。 ”然而在另外一些场合,爱默生提醒我们不要“ 太过于合群 ”。在与同伴相互交往中,往往充满着大量的繁文缛节和随声附和,而我们必须摆脱此种束缚,避免在交往中一味模仿他人。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去重新激发我们对自身辉煌命运的召唤,而不是使它成为我们追求此一目标的障碍。 以上我们颇为系统地展现了一些为爱默生津津乐道的思想观念,无论他所写的散文涉及何种主题,这些思想观念都无一例外地贯穿其中。虽然爱默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种种犹如过眼烟云般的思想潮流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今天我们翻看他的文章,却会发现他的思想并没有受到他所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如果将他文章的一些段落换作希腊语让人去阅读的,很可能会被人误以为是出自一位希腊人之手。爱默生认为傅立叶的思想“ 关注了所有的事实,可单单忽略了生命。 ”这种明智的眼光将他的哲学与“ 小溪农场运动 ”[4]划清了界限,也使他的哲学没有迷失于那些到21世纪将无人问津的问题之中。这种对时代和地域的超越正是爱默生的散文所追求的境界,这些散文总是针对友谊、真理、信仰以及荣誉等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思考。可以说,普世性是爱默生哲学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之一。 爱默生哲学生命力的另一个来源,是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简洁凝练的写作风格,以及视野开阔、出人意表的表述方式。的确,爱默生在妙语警句方面的造诣犹如神赐,以至于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渴望偶尔能享受一下慢条斯理、老生常谈的轻松悠闲。然而爱默生的文章却总是使我们的大脑兴奋不已,这不只是因为他那令人惊叹的思想见解,还与他的文章所展现出的使人印象深刻的凝练笔法有关。他喜欢用一句精炼的句子谈古论今,将一些通常并无联系的人物相提并论,不管他们是异教徒还是基督徒,是世间俗人还是历史圣贤,比如:“ 西庇阿、席德、菲利普·悉尼、华盛顿以及所有在言语行动上崇拜美的纯洁勇敢的心灵。 ” 尽管爱默生哲学具备以上种种值得称道的特点,有些人可能仍然觉得它含混不清、杂乱无章——也许只要有一些明确的文件可以签上自己的大名,这些人倒很乐意成为爱默生主义者。不过应该记住的是,爱默生希望培养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而不是使徒般的虔诚,如果一个人是从某个他自认为过于明确、死气沉沉的体系中挣脱出来,那他就很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爱默生在这一点上走得如此之远,是和他所处的那个以热烈的思想探索而著称的时代有关,他的缺乏系统和不拘一格反映出他所坚信的一点,对一个哲学家而言,重要的不是通过明确的术语,巧妙的手法,以及精密的推理,创造出严谨、牢不可破的哲学系统以供他人接受,而是指引每一个人驾驭自己的心灵马车去追逐自己心中最绚烂的梦想。 [1] 关于马修·阿诺德对爱默生的评价,参看吕佩爱所撰《马修·阿诺德的“真实评价”与<爱默生>》一文,此文对理解原文很有帮助。来源: http://qkzz.net/magazine/1000-7946/2007/06/1015028_2.htm [2] 加尔文主义的5点要义,该5点(尤其是前3点)要义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爱默生的思想,以便更好理解原文: 1、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