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旧注
❶ 解一下“载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精神形体配合,持守住“道”能够不离开吗?随顺气息,追求柔和,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涤除杂念而深入观照,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护人民与治理国家,能够无所作为吗?天赋的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能够安静保守吗?明白各种状况之后,能够不用智巧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已力,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这就是神奇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即精神形体配合,持守住道,能够不离开吗?“营”是指魂,“营魄”是指魂魄,就是精神与形体。“抱”,是指保持。“载”至少有三个说法。第一,“载”是语首助词,无意义。第二,“载”即抱,前后用两个字表达同样意思,“载营魄抱一”就是“抱营魄抱一”,同样的意思用不一样的字来表示,这是文学上的表达方式。第三,“载”即承载,用车子来载人。“载营魄抱一”意即要把魂魄安顿好,守住那个“一”。“一”即“道”,因为“道”就是整体。“一”可以指魂魄合一的状态,也可以指“道”,“道”是究竟真实。“抱一”,是持守住整体,即持守住“道”。 “道”是一个整体,宇宙万物都不离“道”。持守住“道”,从“道”来看一切,就会有平等之心;把握住整体,就不会有偏差的想法及其他杂念。“一”代表整体,如果从整体来考虑,每个人在生命中临时发生的不佳状况,以及短暂的不利处境,就不会放在心上,得到就是失去,失去就是得到,哪里还有个人得失的问题呢?
❷ 老子校释和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哪个好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版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权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校勘注释本。
《老子校释》本书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抄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100余种,从事校勘。本书系据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重印。
实际上《老子注译及评价》最好。本书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❸ 关于道德经第一章
支持三楼的断句。
楼主先读完《道德经》,这本经书各种解释都很有歧义。因为作者老子说的非常少,也没多做解释。
天地伊始,万物是没有名字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它们的名字,这是无名,天地之始的解释。它对应的是名可名,非常名。这些人给予万物可称说出来的名字只是暂时的,短暂的,非永恒的。
有了名字,才有了认识万物的根本。这是有名,万物之母的解释。人要认识万物,所以加以称说。
在《道德经》四十章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来源于有物质状态,那么有物质状态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虚无。
宇宙起源学说证实早期宇宙是个很小的坍缩的能量体。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得出物质来源于早期的能量。应了这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但是无从何而来呢。从道中运化而出。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有实有的万物,必然有虚无。虚无和实有就是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体的两级。他们是对立的。没有无就没有有。
❹ 老子道德经想尔注的敦煌本
经名: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是早期道教版的主要著作。东汉末权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想尔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此书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据唐玄宗《道德眞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眞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宋代谢守灝《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眞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都承袭此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诀》称:张鲁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构《想尔》,以训初回。也以《想尔》作者为张鲁。《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曾引《想尔》的话,注称“想尔盖仙人名”。《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其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政治观,也有河上公解释《老子》的观点,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今人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为研究该书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