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问题
⑴ 简述十八大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新举措
十八大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举措:
(一)有关宪法、立法和人大的新举措
1.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决定》提出,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因此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要坚决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每年还设立了12月4日为宪法日。
2.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3. 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4.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
(二)有关执法和党、政府实施法治的新举措
5.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决定》提出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 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7.健全依法决策的机制
《决定》对依法决策,包括程序、环节上都讲得很到位。《决定》讲,要有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决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8. 健全执法体制机制
(三)有关司法和司法系统与法治队伍的新举措
9.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10.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要推动省以下的地方法院和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现在正在这样的改、这样试点、这样推进。司法独立非常重要,能够保证我们司法公正。
11.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要建立追究制度
《决定》提出来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12.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的保护机制
13.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14.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5.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16.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17.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
18.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很重要的就是要依靠法治工作队伍。法治工作队伍要讲“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有一个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
(四)有关法治文化和法治教育的新举措
1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法治教育
20.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
⑵ 党的18届四中全会部署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其主要内容是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是前提。立法工作,党中央、人大、政府和公众都需各司其职。《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2、严格执法是关键。“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决定》中,严格执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公正司法是防线。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决定》在这几方面下了功夫。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就针对司法领域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全民守法是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守法首先是意识层面的。《决定》里提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同样重要。《决定》中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这需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⑶ 依法治国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月中共十五大提出。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变,制度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动态体系转变,意味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我们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用法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修订环境保护法、建立环保督察制度,用法治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制度文明的发展,更体现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治理智慧。
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判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3)18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问题扩展阅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部署,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能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⑷ 中共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其意义是什么
1、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首要前提。
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
要加强党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和最突出的标志,也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最基本方式和最鲜明特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基本保障。
要实现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必须要有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社会治理能力保障。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3、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推出,一些重点领域有了重大突破,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加强。
4、注重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产权不受侵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5、注重分配中效率和公平关系,着力补齐民生短板
关注公平,核心是把贫困这一最大的民生短板补齐。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生态工程要向这些地区倾斜。要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设施条件。
(4)18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问题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这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对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艰辛。“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诗提醒我们,成绩属于过去,前方并非坦途,必须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一条通往胜利之巅的阳光大道。
党的十九大对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作出了清醒判断和深入分析,指出了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破解这些难题,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这一代共产党人责无旁贷!
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决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必须为此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面临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
面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我们将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刻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⑸ 十八大以来中国司法制度有哪些重大改革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2、在总编制未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法院检察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办案力量增加20%以上,人均办案数量增长20%以上,结案率上升18%以上,一审后服判息诉率提高10%以上,二审后服判息诉率达98%以上。
(5)18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问题扩展阅读:
积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动出台《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国家赔偿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并推动23个省份扩大了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19个省份放宽了经济困难标准,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张苏军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一个关于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⑹ 依法治国的对象是谁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2017年10月18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2018年3月,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中文名
依法治国
外文名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前提
有法可依
依据
宪法、其他法律
核心
依宪治国
地位
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
提出时间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
执行部门
司法机关
必要保证
违法必究
关键环节
依法执政(执法必严)
中心环节
有法必依
法治对象
国家机关,中国公民
注音
yīfǎzhìguó
收起
背景原因
历史教训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发展需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⑺ 依法治国的热点问题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