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常理
Ⅰ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1)道德与常理扩展阅读: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Ⅱ 过好常理生活是什么意思
过好常理生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常规,并具备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拥有担当和责任心。具体来说:
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常规:
- 来源:这些规范和常规既来源于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有关。
- 目的: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和常规,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运转。
具备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 尊重生命: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轻易伤害他人,同时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
- 追求幸福:为自己和别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拥有担当和责任心:
- 关注社会问题: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要关注周围人的需要和社会问题的存在。
- 积极参与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 勇于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尽最大努力去解决自己和别人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