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⑴ 请问法律有阶级性吗道德有阶级性吗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阶级性。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阶级社会不过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制约影响整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当然包括道德。各阶级由于在生产中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必然不同。
这种不同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不同的人们的生活实践的差别和对立,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各个阶级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一方面需要把道德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为本阶级所特有的道德体系。
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都有各自不同的道德。对立的阶级有相互对立的道德,不同的阶级也有不同的道德原则,所以阶级社会中一切道德理论体系都是有阶级性的。
(1)道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扩展阅读:
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的阶级性。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只能属于统治阶级的。法只能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阶级,即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3、法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不是统治阶级中个人意志的体现,也不应是统治阶级个别或部分(阶级、阶层)意志的体现。
4、法是统治阶级的基本意志的体现。不是全部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要靠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去体现、去贯彻。法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规定和调整有关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和社会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会关系。
5、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的决定,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统治阶级所代表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⑵ 道德的起源是什么
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形成,成为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前提。这一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道德起源理论中的有益部分,并通过分析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探寻道德的起源,科学地解释了道德的起源问题。
2. 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求。道德的产生需要两个主要条件:一是社会关系的形成,这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二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这两个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统一。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其根本由经济基础所决定。道德体系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所维护的利益关系决定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道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往往体现出阶级性,因为它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然而,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非被动的,它也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⑶ 简答题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
1.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根本性质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 社会的经济关系性质决定了道德体系的性质。
3. 社会经济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决定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4.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带有阶级属性。
5.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会引起道德的变化。
6.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把握世界。
道德的特点
1. 稳定性:道德意识在一定社会中是相对稳定的。
2. 规范性:道德用以调节人际关系,指示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性力量,类似于法律。
3. 社会性:道德产生、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性的。
4. 层次性:道德规范存在不同的层次,包括根本性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的次一级的具体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