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对贪

道德经对贪

发布时间: 2025-07-05 00:58:06

Ⅰ 【觉悟《道德经》,破除贪婪的枷锁】

【觉悟《道德经》,破除贪婪的枷锁】

《道德经》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没有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知足常乐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

此章名为“安民”。安民即安心。圣人秉天地之元气而生,聚道德于一身而存。以无为之道教民,所以万善具备,万德周身。无私无我,无余无欠,无亲无疏,无分无别。济物之心无穷,忧民之心重重。天地虽大,圣人之德与天地同广;万民虽多,圣人与万民同其心。所以圣人不显山,不露水;不以聪明才智露于世,不以所能惑于人。倘若少有能所欲之心,少有聪明才智的显露,少有异常功能的炫耀,那便是有欲有为。此等所为,都是落入了后天的尘迹,都是无道的表现。自古以来,无论是功高天下的大德者,无论是德贯古今的大智慧者,从来都是效法天地之道,默默奉献,含而不露,功成身退。故圣人能以无为之治,安天下人之心。

老子认为体现道德,圣人要治理百姓,应当不恭维贤能,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执政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的纷争。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学,人性本是纯洁质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不会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如果社会出现贪欲的风气,会挑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导致天下大乱。

许多人认为常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是愚民思想,其实不然,老子并不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的主张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一主张对我们的立身处世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老子说食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强健,可以自保自养。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就顺应了自然规律,使人人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强健,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

在老子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会制度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斗争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更契合人类的本性。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枉为,不非为。

在老子看来,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神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数不胜数,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当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为累赘,贪婪之心要不得。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往下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在岩石上冲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奇异的是山泉不知从哪里冲来,黄澄澄的金砂填满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间发现了泉水中闪闪发光的金沙。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累,翻山越岭去砍柴。过个十天半月就来取一次金砂,日子很快富裕起来。人们都感到蹊跷,不知老汉交了什么财运。老汉的儿子看了窄窄的石缝,细细的山泉,浅浅的小坑后,便提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

老汉一想,对呀,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干就干,父子俩很快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好几倍,父子俩累得大汗淋漓。但一想到今后可以获得更多的金沙,便又欢天喜地起来。后来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金沙不但没有增多,反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两人百思不得其解,金沙到哪去了呢?其实,我们想一想,水流变大了,金沙还会沉淀下来吗?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欲,因为贪欲是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它。

上帝造蜈蚣时,没有给它造脚,但它仍然爬得像蛇一样快。

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它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呀”。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它动物更多的脚”。上帝答应了它的请求,把好多好多脚放在它面前,任凭挑选。

蜈蚣迫不及待的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往身上粘去,从头一只粘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粘才罢了手。它心满意足的看着满身的脚,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的飞出去了。但是等到一开始要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它们噼里啪啦各走各的。非得要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至于相互绊倒,这样一来反而比之前走的更慢了。

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不论做人处事,都必须控制贪欲。

一间蜂蜜工厂的仓库里放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许多苍蝇,因为蜂蜜太香,它们都舍不得离开。

不久,这些贪吃的苍蝇都因脚被蜂蜜粘住而飞不走了。当它们快溺死时,很难过的说:“我们真是太贪心了,为了短暂的快乐,却赔上了宝贵的生命”。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富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对欲望的追求必须有一个限度。

对付贪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放下,懂得抑制欲望的膨胀,这才是快乐的起点。

丁俊贵

2021年7月6日

Ⅱ 道德经:当你贪图富贵的表象时,祸患已经吞噬了大半个人生


很多人总在抱怨:“这个世上富贵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不多算自己一个?”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拥有的富贵和权利,总抱怨着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其实对于身处平凡的人来说,他不需要抱怨任何事情,反而需要庆幸。

因为你并没有看到别人在承担富贵的那一刻,也面临着你看不到的危险,也在扛着你吃不了的苦,因为在富贵的另一面,写着“陷阱”两个字。

《道德经》中说:

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音乐喧嚣让人听觉失灵,美味佳肴过量让人舌不辩味,纵情狩猎让人心发狂而不理智,奇珍异宝让人行为不轨,圣人求的不过是三餐温饱,不追逐声色之 娱乐 。

缤纷色彩的世界能够满足自己的感官需求,但是它也能让人眼花缭乱,心神发狂,所有看似美好的事情背后都潜藏着我们看不见的危险,而真正的圣人能够在基本的温饱生活面前得到满足和止步,以免坠入欲望的深渊之中。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给他的手下算过一笔账,也算是一种告诫,他说:

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然不满,但是可以天天提取,用之不尽。

这笔账特别有道理,这也警醒世人,守好面前那种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才最可贵,那些看似豪华富贵的生活,虽然能够感满足自己的感官,但是背后埋藏的却是看不见的祸患。

当你一味去追逐和贪图表面的荣耀时,祸患已经吞噬了你的大半个人生。

陆机是西晋时期很有名声的文学家,他本来可以过着读书写赋,吟诗作对的清淡生活,但是后来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事件,他就应召,进了洛阳,因为表现出色而担任平原内史。

而陆机在进兵洛阳的时候,谁知兵败,在回城之后又被小人卢志陷害,在临刑之前,陆机就感慨着说: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想再听听故乡华亭的鹤鸣声,还能听到吗?

陆机在来洛阳之前,经常和自己的弟弟在华亭里面游玩,两人一起吟诗作对,听鹤鸣声,当他走上不归路的时候,还在叹息后悔扒兆当时出仕,如今落到这样一个结局。

所以很多人后来就用“华亭鹤唳”表示后悔贪慕荣华,进入仕途。

对于某一些人来说,最后悔的就是放下曾经的清贫生活,走上了追求富贵荣华的路。

但是遗憾的是,有一些人非要尝到了苦头之后才知道回头,既然这样,对于我们持守平凡的人来说,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当下的生活才是一种幸福呢。

换一种角度来说,你所厌恶的春磨租平凡当下,其实是大多数人都不可取缔的平凡人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别说奢求富贵,就连过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都很困难。

比如那一些身残志坚的勇士,当自己被命运掐着后脖颈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连平凡都觉得是奢侈。

所以,平淡并永远不是一种错,因为自己持守平淡人生的同时,自然也避开了背后的陷阱和人生祸患。

《菜根谭》之中说: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酒中得来,而是从清淡的蔬菜清水中得来;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的生活中产生。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平淡的事物才最真实。

当你总在抱怨着自己的生活平淡时,其实当下才是最该庆幸的人生。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就说: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应当舍去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保持简单素朴而又满足的生活。

人最该追求的不游镇是物质,而是自己的灵魂,在平淡中感受真趣,而人生的愉悦和幸福也皆因在追求灵魂中获得。

Ⅲ 《道德经》——“罪于纵欲,知足常足”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

意思是说:罪莫大于放纵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错莫大于贪婪。所以知足才会有常久的富足。

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人生”或者“成功”的真谛。自古以来,王侯将相最终归于失败,很大原因在于不满足,不知足。王得到了天下后就想要长生不老,所以制作服用“仙丹”,最后却加速了自己进入坟墓的进程。记得第一次听到火药的起源是仙丹制作时,我着实感到了可笑。不知道古代的帝王听到火药竟然是来源于自己的“仙丹”时,又会作何感想呢?

而各种将军,不是因为功高震主就是贪心不满,最后能有好下场的没几个。说到底还是因为君臣之间的利益之争,生怕对方的力量对自己有所伤害,所以互相争来争去,可笑可悲啊…

其实对于现实社会来说也是这样的,普通人辛辛苦苦奋斗一生,可能都赚不了几百万,即使有了多少钱,也难免遇不到“拆迁后遗症”的狂喜,难免不面对老来儿女争抢财产时的现实,偶尔不面对这些问题,也得经历了几代人的更迭,财产又不知要归向何处了。

而明星居于高处,地位、财富都非常人可比,却还是免不了要追求“更高的自由”、“更多的财富”,岂不知他们却早已被利益熏心,所作所为超出了“知足”之界限,也超出了法律和道德的范围。

我有时想想“哲学”和“人生”这类的问题,想来想去不明白,也想不通,不过其实要是要归因,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

有人该知足时不知足,所以不快乐;

有人该知足时知足,所以快乐。

人生似乎就是这么简单,可就是这简单的“知足”二字,引出了“奋斗”、“不甘”、“堕落”、“觉醒”……

万般因果,只有一因;

前路漫漫,千万知足。

冥想内容:

中年男人坐在驾驶位上,右手紧握着那部冰凉坚硬的手机。他已经犹豫了一个小时了,但他还是没有勇气迈上那部回家的楼梯。

一月之前,10万的股票大量盈利,他拥有了这部车;又是在三天之内,12万急剧贬值为7万。下班已久,他仍不敢回家。

他无法诉苦。

五岁的女儿昨天还在羡慕同学的新款裙子;他从农村一路打拼到这里,却始终买不起一套学区房;他当然看得出妻子看向那套真皮沙发时的目光,却只能转头过去悄悄叹气…

在青年中,新近流行“鲸落”一词。他置身于这昏暗的地下车库,汽油味在黑暗中不断蔓延将他包围,仿佛巨鲸在忍受着苦涩的海水。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头笨重庞大的鲸,孤零零落在黑暗幽深的海底,因为重力而不断下沉腐败。

为何不快乐了呢?童年时捉蝉逗鸟欢喜无比,及至青春渐添忧郁,最终人在中年,万事身不由己。

手机提示音“嘟嘟”响起,女儿的照片显现在桌面上,“今晚回家吃饭吗?果果说想你了。”他“嗯”了一声,挂断了电话。回家去吧,卖掉车子,再加几天班,一切还有希望。

他拔下钥匙走向楼梯间,轻轻咳嗽一声,幽暗狭窄的楼梯口里,暖黄的灯光便迅速亮了。灯光反射在他沧桑的脸上,他只抬手一抹,便擦去了泪痕。

Ⅳ 在《道德经》中,为何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的原意是:过分地追逐名声,就必然会浪费精力,过多地追求财富,就会背负巨大的负担而死去。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在疯狂地追名夺利,那些影视明星们终日像孔雀一样向观众展示自己的容貌,专家学者们也不甘寂寞,经常在镜头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这些都是追求名声的具体表现。

名与身孰亲?就是指有些人把外在名声看得比自己的身体更重要,有人为了一些虚名而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浪费自己的精神生命,有人为虚名没日没夜地工作,更有人通过牺牲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自由来花获得这些虚名。

Ⅳ 做人要知足不可贪得无厌 道德经上怎么说

帛书乙本上的摘录,供参考。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内必大费,多容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热点内容
台江区法律援助中心电话是多少 发布:2025-07-05 08:40:21 浏览:872
劳动合同法对60岁的规定 发布:2025-07-05 08:40:15 浏览:75
司法考试网课百度云 发布:2025-07-05 08:16:10 浏览:971
北京部队律师 发布:2025-07-05 08:05:53 浏览:103
大连有名气的律师 发布:2025-07-05 07:58:58 浏览:40
舟山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7-05 07:52:40 浏览:331
法律顾问推方案 发布:2025-07-05 07:43:49 浏览:285
集体企业上级主管单位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5 07:41:08 浏览:672
刑法第280 发布:2025-07-05 07:40:32 浏览:320
中央12社会与法齿痕 发布:2025-07-05 07:36:08 浏览: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