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诵读在线视频
A. 《道德经》诵读日记7——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晴 昭通市
注:以下内容来自罗大伦博士,在喜马拉雅上播讲的《每天聊点道德经》第十三、十四讲。
1、原文塌则
通行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徼”(jiǎo)
马王堆: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2、译文
徼: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我们通常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而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跳出来,换个角度去看问题,结果也许会更好。
我们应该保持清静虚空的状态,去体会“道”的运转,获得启迪、获得大智慧。试着每天静默一会儿吧!
一方面放掉欲望,保持虚空,不带主观色彩,去感受“道”——直觉;之后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带着自己的学识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运转的规友衫兄律——理性。
在一件事情中,如果能够用两种角度结合着去考虑问题,这便是一种智慧。
3、感悟
有的时候,跳出局外,保持“无”的状态,更容易看到真相。所谓:无关生智,局外生慧。公众演讲为什么会紧张?太在乎成败得失了,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了!如果就当成和朋友聊天,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评价,还会紧张吗?
而有的事则必须要躬行、实践,才能真体会到事物的真谛。同样是演讲,要达到自由洒脱、信手拈来的境界,必须要多亲自登台练习,才会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有”!
佛家常说要持戒,常用打坐静修,这是保持“无欲”。而要渡人,要普度众生,就又必须要常怀慈悲之心,要有渡人之心,且必须要走出寺庙,整天在庙里渡谁呢?这又是“有欲”!
同样是医生,给陌生人做手术,一般“心狠、眼准、手快”好袭;但如果手术台上躺的是他最爱的人呢?末必真能淡定吧?前者“无欲”,而后者“有欲”。
B. 《道德经》诵读日记5——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晴 昭通市
注:以下内容来自罗大伦博士,在喜马拉雅上播讲的《每天聊点道德经》第十讲。
1、原文
通行版:名可名,非常名
马王堆帛书: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2、翻译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第一个名 名词 名称 第二个名 命名 第三个名 名词 名称 整句意思 事物的名称可以用名来命名 但这个名称不是唯一的 或根本代表不了事物本身 第二句主要解释第一句。
3、感悟
这里,让我想起了李笑来老师所说的:一个人的心智或者说操作系统是由“概念与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实验与实践”三个方面构成。
一个人聪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脑里边有多少清晰、准确的概念。
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概念”就相当于“名可名也”里面第一个“名”。你所听到或所学到的概念或者名称,你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了吗?有没有理解名称或概念最准确的含义和最本质的特征?如果没有,说明你仅仅只是知道这个名称而已,并没有看到名称或概念所蕴含的最本质的特征。
比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财富自由?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教育?
这些名称或者说概念,都是众所周知的,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最本质的含义呢?
所以,生活当中要多多思考一些貌似浅显、平常、简单的名称或概念,要能深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C. 【道德经】第九章:戒极戒盈戒满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简释
追求保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锻打兵器追求极致的锐利,其锋刃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招祸患。事毕功成,内敛低调,这才符合天道啊。
3
重点解析
本章讲的是,戒极,戒盈、戒满,功成谦退的人生观。很多人看野镇到这一章,认为就是要放弃追求,压制欲望,一味谦让,这是不对的,这是对于章句理解的绝手脊敏对化。
老子讲“不如其已”, 前提是在将要和已经盈满的情况下,要适可而止,防止过了头。而不是事事、时时适可而止。
《周易•乾卦》的上九爻爻辞:亢龙有悔。就是说在飞龙升天达到极致之后,因为盛极而衰不可避免,无可挽回而产生了悔意。所以为了避免“亢”、“盈”之后所带来的“衰”,老子说适可而止,不要太过。
但是《乾》卦的其他爻辞,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九二“见龙在田”,再到九五“飞龙在天”,龙在深渊之中不断飞升,直至遨游天宇,乾卦始终要求人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态势,在没有达到极致以前,并不要求人要就此打住。
所以“止”是有条件的,人在低位,一定要努力向上,奋发有为,该争取的一定要争取,力求不负此生。人处高位才应该考虑是不是要适可而止,避免物极必反。
老子讲“揣而锐之” 是说,锋利要有个限度,不能为了追求锋利而一味地锻打磨刀,就如同是铅笔,削得太尖一到纸面上就断了。人也是如此,有锐气是好事,但是要学会藏锐,而不是时刻锋芒毕露。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台词,刀为什么有鞘,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藏。
我们往往喜欢看电影里武功卓绝的孤胆英雄,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武林,然后成就不朽的功业,比如令狐冲,杨过。然而这样锋芒毕露的人,在现实世界中真的能一统江湖,得到万众景仰吗,恐怕未必。甚至有的人自恃武功高强,佛挡杀佛,神挡杀神的,得罪的人太多,到最后好汉架不住拳多,人也总有衰老的一天,想求个一生平安恐怕都难。武林高手的江湖地位三分靠打拼,七分靠人情,拳头硬,也要会做人。
通常高手比武有两种,一种是以命相搏,讲究招招致命,拳拳到肉,一定要把对方打倒,把他的脸摁在地上反复使劲摩擦,事毕再啐上一口,才肯罢休。
还有一种是以武会友。
“张掌门请”
“李掌门请”
……(此处比武省去1000字)
“张掌门,在下甘拜下风”
“承让,承让,侥幸得胜,刚才李掌门一招苏秦背剑,险些就让在下就起不来了”
“啊哈哈哈哈。走走走,你我到屋里边喝边聊”
后一种才是行走江湖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知道这是萧峰不是郭靖,但是好有气势啊!
大侠郭靖,之所以能领袖群雄,不仅仅是因为武功盖世,行侠仗义,还因为,他是江南七怪的亲弟子,洪七公的徒弟,黄药师的女婿,与全真教深厚的渊源,现任丐帮帮主黄蓉的老公,然后在天下危难,北方铁骑随时入侵南下,武林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际,历史把郭靖推到了前台。能力、人品、身世、社会关系、天下大势,缺一不可。毕枝所以成功与能力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号。人有锋芒,有锐气是好事,但还要看准时机,在关键的时候展现,而不是时刻自带主角光环,表现得处处高人一等,好像别人都是战五渣。《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耿直而不放肆,有光芒而不耀眼。算是对“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正向解读吧。
老子讲“自遗其咎”, 前提也是人在富贵的时候,不要骄横。“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穷可以忍,但是你吃40万一顿的天价菜,而别人只能泡碗老坛酸菜方便面,连鸡蛋都舍不得放一个,那就不能忍了。如果还把40万的天价菜单发在微博、好友圈,炫耀一番,大肆炒作,这就是火上浇油,没事找抽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很穷又没什么社会地位,却很骄傲,尤其是在面对富人或者高官的时候,不主动示好,爱理不理,甚至还讽刺挖苦富人高官,那人们非但不会嫉恨他,甚至还会评价这个人不趋炎附势,很有风骨。这就是大众心理。
在某种程度上,大众心理也是当下社会所展现出的自然态势,也要顺应。所以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针对富贵的人不要“骄”,要顺应社会,顺应大众心理,不要有事没事炫富,摆出一副骄横的嘴脸,自找麻烦。“闷声发大财”,话糙理不糙。
老子讲“功成身退”, 前提也是在功成的前提下,才会考虑身退。而这个身退,不是退休、退到幕后、退居二线,而是心态上的退,谦虚退让。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从卦辞到爻辞都是好话,吉利词的,只有“谦”卦。谦虚,不居功自傲,历来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人所推崇。
但在事还没有做成的情况下,当需要你挺身而出的时候,你却往后退了,这就不是谦虚了,往往是没有担当的表现。 所以,身退也是要讲时机的,功成之后的身退是天道,做事之中的身退是秒怂。
以上种种,其实都隐含了“物极必反”的思想。老子认为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转折点。天下的事物,势极必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花之将谢必盛开,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
老子观天地之道进而将思考延伸到为人之道,认为追求人生的盈满,财富的极致,往往也走向了盛极而衰的命运,因此提出要戒极,戒盈、戒满,要适可而止,控制自己的物欲,将对于外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不是贪得无厌的不停索取。只要不盈满,就不会走向事物发展的对立面,这样才能时时保持生机,而不会走向衰败。
然而,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对于欲望的控制,绝大多数人都未必能做得很好,对外物的获取有所尽头,而人的欲望没有穷尽,人仿佛一直处在“饥饿”的状态之下,即是衣食无忧了,金玉满堂了,但也需要不断占有、不断索取,才能感到片刻的满足和安全。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如何摆脱无聊与痛苦之间的来回摇摆?
欢迎大家加入“面对面诵读道德经”微信群,我们会经常在一起分享《道德经》的学、知、用、行,此外还会定期组织线下活动,面对面分享心得体会。修行的道路是艰苦的,孤独的,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扶持,互相激励,何乐而不为呢?
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光之魔法世界”微信公众平台(搜索账号:juliamagic)。
D. 每天读一遍道德经会有什么用
每日诵读《道德经》,或许初感并无实际应用,仅限于朋友间的谈资,偶尔引用以彰显个人品味。然而,深入探究,《道德经》绝非仅供阅读之物,它是需要用心领悟的智慧宝典。它如同生活的镜子,工作的指南,个人经历的解读,让我们从中洞察自我,明了何为对,何为错。
以《道德经》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为例,这句话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若欲理解“道”,不妨观察身边的水。水,始终谦逊地居于低位,从不与人争锋,却为万物所需,不可或缺。它教会我们谦逊与包容,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和与顺应。
《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富含深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领悟。它不仅是智慧的源泉,更是生活的导师,指引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通过反复研读与深入思考,我们定能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因此,尽管每日读《道德经》未必能立即显现其效用,但持之以恒地领悟其中的智慧,必将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如同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完善与和谐的自我。
E. 涓鍥戒紭绉鏂囧寲鐨勭粡鍏歌佃讳綔鍝
涓鍥界鏂囧寲鏄涓鍗庢皯鏃忕殑鐟板疂锛屽叾涓涓嶄箯缁忓吀璇佃讳綔鍝併備笅闈㈡槸涓浜涗腑鍥戒紭绉鏂囧寲鐨勭粡鍏歌佃讳綔鍝併
銆婅鸿銆
銆婅鸿銆嬫槸涓鍥藉彜浠e剴瀹剁粡鍏镐箣涓锛屾槸瀛斿瓙鍙婂叾寮熷瓙瑷琛岀殑璁板綍銆傘婅鸿銆嬩腑鍖呭惈浜嗚稿氬叧浜庝汉鐢熴侀亾寰枫佹斂娌荤瓑鏂归潰鐨勬濇兂锛屾槸涓鍥戒紶缁熸枃鍖栫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嗐傝佃汇婅鸿銆嬪彲浠ュ府鍔╀汉浠鏇村ソ鍦扮悊瑙e剴瀹舵濇兂锛屾彁楂樿嚜韬鐨勯亾寰蜂慨鍏汇
銆婅瘲缁忋
銆婅瘲缁忋嬫槸涓鍥藉彜浠h瘲姝岀殑浠h〃浣滃搧锛屾槸涓鍥芥枃瀛﹀彶涓婄殑缁忓吀涔嬩竴銆傘婅瘲缁忋嬩腑鍖呭惈浜嗚稿氬叧浜庣埍鎯呫佺敓娲汇佽嚜鐒剁瓑鏂归潰鐨勮瘲姝岋紝鏄涓鍥芥枃瀛︾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嗐傝佃汇婅瘲缁忋嬪彲浠ュ府鍔╀汉浠鏇村ソ鍦颁簡瑙d腑鍥藉彜浠h瘲姝岀殑鑹烘湳榄呭姏锛屾彁楂樿嚜韬鐨勬枃瀛︾礌鍏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