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名人事例
❶ 法治的现代名人素材事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一样,只有在法制社会下,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所谓法制社会,就是用法律来规范社会上的各种行为。
法治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1.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适用主题,法律意识,法制社会,敬畏法律等主题。语出法学家,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
事例:近年来群众因无知而猎杀,贩卖濒临野生动物最终获刑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舆论倾向于同情这些因无知而获罪的犯人。法律却不能有同情之心,正如法学家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犯法之后,人人动辄以不知道,为借口借口开脱。那法律的权威性就荡然无存,社会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2.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雨果《九三年》
适用主题,道德与规则,良心是法治等主题。
事例:有些人认为法律高高在上。实则不然,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正来源于普遍的道德和良心,与社会中的各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因此在道德的底线前止步,使能免于法律的制裁,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就能免于良心上的不安。
关于法治的名人故事
1、陈毅制定“入城守则”
1949年5月24日夜里,上海街头响起半夜激战的枪声。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们小心地打开一点门,从门缝里望出去,只见马路两侧,整齐地躺满了抱着枪,合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市民们感到奇怪,“这些军队怎么和以前不一样的呢?”
不一会,市民们开始走出家门。他们看到战士已经起来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饭,吃的是馒头、咸菜。于是,不少市民拿出热水瓶,给战士们倒开水。战士们笑嘻嘻地摇着头,谢绝了。天大亮了,“解放军露宿街头”,“解放军秋毫无犯”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市民蜂拥上街头,欢迎人民子弟兵,庆祝上海获得新生。
原来上海大战役打响前,陈毅就让秘书长起草了《入城守则》,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不要以为我是总理》
周总理生前从不认为自己是国家总理就可以置身法纪之外,他总是时时处处带头遵纪守法。有一次,他乘车去政协礼堂开会,司机违犯了交通规则,交井批评司机的时间很长,耽误了开会时间。同车的干部想去和民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一直等到警察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那里。此后,总理常常叮嘱司机,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说:“不要以为我是总理,就可以特殊,可以违章。”
❷ 有关古今中外名人的正义的事例
1、岳飞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 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2、曼德拉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3、韩信跨下之辱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 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 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4、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5、司马迁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2)法治名人事例扩展阅读
正义的概念
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为的崇高的价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正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正义观。衡量正义的客观标准是这种正义的观点、行为、思想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满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正义最低的内容是,正义要求分配社会利益和承担社会义务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正义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贡献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总而言之正义是彰显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标准的行为。
❸ 谁有关于名人的公平的事例
可以举诸葛亮的例子。
诸葛亮主张法治,他和法正等五人制定了蜀科(法律)作为执法依据。
他非常重视赏罚分明。他提出“严、明、信、平”的执法原则。严,严于执法;明,明于是非;信,赏罚必行;平,赏罚公正。他认为,赏罚不明,那么忠臣会没有犯罪而被冤杀,奸邪的人则会没有功劳而得到重用;对于没有功劳的人妄加赏赐,众人就会离心离德;对于没有罪责的人加以惩处,就会导致民怨沸腾。
要做到赏罚分明,执法中要尺度统一。他给刘禅上表说:不管是(你)皇宫中还是(我)丞相府中,都应一视同仁。功过赏罚,不应该标准不一。对人不应该用个人的感情下判断,从而使朝廷内外法治尺度不能统一。他对下文提到的李严治罪,其罪状之一就是处理案件,自行其是,有法不依。
我们对比举例说明。马谡和李严,同样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前者在南征孟获期间,献上攻心为上的战略,后者北伐时管理后方事务,督粮屡屡有功。但同样在北伐期间导致蜀军失利,马谡是一出祁山时的先锋,在街亭战术失误,导致蜀军大败,兵卒四散,诸葛亮没有了前进的依凭力量,退回汉中。李严在五出祁山时,因为督粮不力唯恐诸葛亮治罪,就哄骗诸葛亮,最终让蜀军退兵。诸葛亮对他们惩处的力度大大不同:对于马谡逮捕处斩,而贬李严为平民。有人认为马谡是荆州派系,而李严却是本地派系,诸葛亮出于对后者势力的忌惮而从宽发落。这个因素不能排除。但两者的状况的确不同。马谡的问题是违背主帅指示,执意放弃水源和城垒,在山上扎营(小说和史实相仿),而且他的溃败对蜀军带来的损失很大;李严则不然。他运粮遭遇到了连绵阴雨,道路阻隔的实际困难,而且同样天气下蜀军进攻不会太顺利,而撤退也未给自身带来什么损失。
❹ 南宋有个法治名人叫王十朋,他爱戴老百姓,百姓有多拥护他呢
王十朋幼时聪明伶俐,记忆力超强,七岁入私塾发蒙,十四岁后到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他在县城读书时,已是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字,名声传遍了全县。
县城有条小巷里住着个叫钱百享的官儿,本人肚里没啥货且“官德”差,却喜欢结交名士为自己装门面,好几次请王十朋赴宴题诗,却都被王十朋婉言谢绝,但他一直不死心。有人给钱百享出主意:书院的老先生出门探亲访友时,尊敬师长的王十朋总是陪行照顾。择吉日请老先生来,王十朋不是就随着来了吗?当面求字总不好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