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原则名词解释
⑴ 法治原则名词解释
法治原则
《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法治”的解释是:“法治是由最高权威认可颁布的并且通常以准则或逻辑命题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原则。”“法治有时被称为法律的最高原则,它要求法官制定判决(决定)时,只能依据现有的原则或法律而不得受随意性的干扰或阻碍。”德国《布洛克豪斯网络全书》第15卷认为:"法治国家的要素有如下内容:颁布在法律上限制国家权力(尤其是通过分权)的成文宪法;用基本法规来保障各种不容侵犯的民众权利;法院从法律上保护公民的公共与私人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在因征用、为公献身及渎职而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国家有赔偿的义务:法院独立,保障法官的法律地位,主张刑法有追溯效力,最后是行政机关的依法办事原则。"
中文名
法治原则
外文名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出自
《布莱克法律辞典》
基本理念
强调平等,反对特权
始源于
西方
⑵ 宪法的法治原则是什么
宪法的法治原则又称依法治国,其基本含义是依法办事,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秩序,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有法外特权。
【法律依据】
《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⑶ 法的原则有哪些
法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一、法律公正原则
法律公正原则指的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这一原则要求法律不偏袒任何一方,平等对待所有公民,确保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保护。法律公正原则体现在立法、司法和守法的各个环节,是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
二、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指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准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治原则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治原则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独立的司法体系和普遍的守法意识。
三、权利保护原则
权利保护原则强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其受到非法侵害。这一原则要求法律明确界定公民的权利范围,为公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保护。权利保护原则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支柱,也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出发点。
四、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不得违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要符合宪法的要求,法律的实施要符合法律的规范,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合法性原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法的原则还包括其他诸多方面,如权力制约原则、程序正义原则等。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法治社会的基本框架,为法律的制定、实施和遵守提供了指导。理解并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