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解道德经
『壹』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的目录
第一章总序言
第一节黄帝、老子丹道益人天
第二节西方科学权威赞丹道
第三节中华各界泰斗炼丹道
第四节吴老炼丹道百岁童颜
第二章老子史传与吕洞宾史侉
第一节《史记·老子列传》
第二节《老子新传》
第三节吕洞宾史传
第三章老子《道德经》吕洞宾秘注之一
第一节张三丰赞老子《道德经》吕洞宾秘注诗
第二节老子《道德经》吕洞宾秘注全文
一、重刊老子道德经吕祖秘注二种肖天石序
二、老子《道德经》释义河上公旧序
三、老子《道德经》吕祖秘注李明彻序
四、老子《道德经》吕祖秘注释义凡例
五、道德经释义卷之上
六、道德经释义卷之下
第四章老子《道德经》吕洞宾秘注之二
第一节《道德经解》纯阳山人序
第二节重刊《道德经解》刘沅序
第三节《道德经解》吕洞宾注
第五章《老子内丹经》
第一节《老子内丹经》原文
第二节老子五十六字内丹道功真诀
第六章尹喜传承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第一节尹喜尹真人传
第二节尹真人《文始真经》
文始真经直解跋引
关尹子
第一卷一宇篇
第二卷二柱篇
第三卷三极篇
第四卷四符篇
第五卷五鉴篇
第六卷六匕篇
第七卷七釜篇
第八卷八筹篇
第九卷九药篇
《文始真经》后序
第三节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序
一、添油接命章
二、凝神入窍章
三、神息相依章
四、聚火开关章
五、采药归壶章
六、卯酉周天章
七、长养圣胎章
八、乳哺婴儿章
九、移神内院章
十、炼虚合道章
第四节尹真人廖阳殿问答
第一升座篇
第二吸提篇
第三始基篇
第四神室篇
第五河车篇
第六秘授篇
第七章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系列经典选集
第一节《老子说常清净经》
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二、太上老君清静经叙
三、无极品第一
四、皇极品第二
五、太极品第三
六、三才品第四
七、道心品第五
八、人心品第六
九、六贼品第七
十、三尸品第八
十一、气质品第九
十二、虚无品第十
十三、虚空品第十一
十四、真常品第十二
十五、真道品第十三
十六、妙有品第十四
十七、圣道品第十五
十八、消长品第十六
十九、道德品第十七
二十、妄心品第十八
二十一、人神品第十九
二十二、万物品第二十
二十三、贪求品第二十一
二十四、烦恼品第二十二
二十五、生死品第二十三
二十六、超脱品第二十四
二十七、后记
第二节《道德经》(昆仑山秘本)
第三节《太上老君内观经》
第四节《老子说五厨经》
第五节《太上老君日用妙经》
第六节《太上老君枕中经》
第八章易道名家唐明邦论老子《道德经》与道家养生要诀
第一节老子《道德经》与道家养生要诀
一、养性贵守和
二、炼身贵守恒
三、饮食贵守淡
四、起居贵守时
第二节老子《道德经》和谐观
一、谨守心性和谐
二、促进社会和谐
三、维护自然和谐
四、世界企盼和谐
第三节唐明邦:《太极拳赞》
第四节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一、老子思想涵化诸子百家
二、老子思想激发古代科学
三、老子的养生思想
四、老子是直觉思维的首创者
第五节老子“爱民治国”的政治理想
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二、“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九章修真图浅释
第一节“修真图”浅释
第二节“还精补脑”内丹成,生命再造的工程
第十章关于“中国老子《道德经》诞生地里河南三门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本文缘起
二、中国和世界“申遗”形势竞争激烈
三、三门峡市“申遗”优势与不足
四、“申遗”工作方略之建议
五、“申遗”工作具体方案
六、附言
第十一章与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的有关重要文章
一、老子度孔子
二、《鬼谷子全书》中的尹真人内传
三、罗浮奇人苏华仁话养生
四、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大智慧
《中国道家养生与现代生命科学丛书》编辑缘起、致责任编辑赵志春的信
……
『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21章精解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21》
[蜡烛]注:此章继续阐述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借虚空无物的孔洞来描述道这奇妙之物,指出道作为四大物之首的虚空性和实在性,即虚空的道中漏搏是有像有物的。显然此章描述的道与第14章描述的比道更早存在的永在的不可名的无形、无声、无体、无物、无状、无像的至圣的虚灵之神是不同的。道属物,神属灵。不少人将道与神混为一谈是错误的。老子icon重视道,但藏在老子心底的是虚灵之神。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是孔眼、洞眼、空洞。孔洞因空而有价值,而世上一切都依虚空而存立,世上一切都在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中。虚空的孔洞是诸物存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动物都有钻孔打洞的技能。基于这一思想,《黄帝内经icon》发现了奇妙的经络和穴位。孔不空不能穿,洞不空不能容,道不空不能行,心不空唯缺不能转。无孔则不能通虚无之道,无孔不能入圣道,无孔不能有德。
孔是通融和解,有所退让、有锁损失的结果。虚空的孔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依从了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换言之,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空间和余地,相反竞争战争会导致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心底无私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箴言都是告诉人们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不强求,道路就会越来越宽广。
道与孔洞虚空密切相关。一切活物必是中空的,当然其空间有大有小,如竹子icon、小梧桐icon、芦苇、小麦icon等的主干是明显空的,另外真人圣人修士是腹中常空的,但这空并非绝对的空。在虚空的通道中,恍恍惚惚,有像有物。恍是光之密,惚是机之微。故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虽必须依虚空存在,道并非纯粹的虚空,因为道是物,道是四大物之首(参《道德经•25》)。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指空穴中的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磨灭性,冥指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见性。在孔洞、空穴、虚空中,必然有看不见又不可磨灭的精微物质。因为这些精微物质富有生命力,不可磨灭,所以非常真实;而且,这些精微物质中还有信,这信则是指精微物质对虚灵之神的信靠,是精微物质与虚灵之神沟通和存续的前提条件。可见,有道处必有虚灵之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吕祖《道德经释义》指出:【“甫”字当作“父”字看,亦当“主”字,亦当“神”字。目不观,目神入矣;耳不闻,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诸神聚矣,谓之众甫。】其实诸神是一神,即自在遍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从古至今,道的名字不可去除,通过道可以观看到看不见的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对道的深入观察了指搜辩解便能知晓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的性状。
#道德经#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9日
『叁』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哪,咱们真懂了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后面还有一句“道法自然”,这是《道德经》里最有名的段落之一,出自第二十五章。
一旦参悟了这段话,对《道德经》的认识自然会上一层台阶,这是我个人的体会。而参悟这段话的关窍,在一个“天”字。
这个“天”哪,咱们真的理解吗?
我个人认为,现在流行的解读是有问题的。而在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也在跟朋友们交流读《道德经》的方法。
好,先说“人法地”,这相对好理解,至少我们这么觉得。
因为人嘛,都是在大地上生活,必须掌握大地的规律。比如农民种庄稼,必须掌握气候、雨水、土壤性质、农作物习性,还有播种和收获的时间,不掌握这些,就种不出庄稼来。
再比如科学家搞航天事业,得了解航天材料、燃料、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等等化学的、物理的复杂规律,如果要把宇航员送上太空,还得了解人在太空中的生存规律。
所以,“人法地”是必须的。
有朋友说了,按你说的,人好像法的不光是地,还有天哦。对,这就说到点上了。别急,咱们接着往下聊“地法天”。
地为什么法天?地法天的什么呢?您真的理解吗?
至少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完全不理解的。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曾孜孜不倦地从经文里、名家注解里寻找着答案。
我先找到《道德经》里所有谈天说地的文字,发现老子往往是天地并称,比如:
但二十五章突然来了一个“地法天”,感觉就很突兀,有没有?
经文找不到依据,再看名家的注解。
先看王弼,他在《老子注》里解释“地法天”说:
好像有道理,毕竟天要塌下来了,地肯定受不了啊。但,还是没明白。
再看唐朝吕洞宾的《吕祖<道德经>释义》,他说:
问题是,《道德经》三十二章,明明说的是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而且我们从科学上解释,是地气上升到空中,跟天气相互作用之下,然后降下雨雪,释义说“地得天之雨露下降”,似与经文不符,也与科学常识不符。
再看清朝黄元吉的《道德经真义》,他说:
这跟王弼的说法差不多。
上述几位都是注解《道德经》的名家,尤其吕洞宾和黄元吉这两位高道的注释本,我是非常看重的,但就对“地法天”的解释而言,还是差强人意。
再看现代学者的解读,韩鹏杰的《道德经说什么》,是对《道德经》去玄学化的解读里,我认为较好的一本。对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韩教授有一个全新的解读,他说:
即“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
这样巧妙回避了“地法天”的问题,没有去强行解释。而且,以人为出发点的说法,一般读者也比较能接受。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虽有道理,但似乎失去了经文的深度。而且,如果意思真是这样,那原文不应该是“人法地,法天,法道”吗,老子何苦多此一举呢?
反正啊,看来看去,最后发现:“地法天”还是一本糊涂账。
那先抛开这些,说说我本人参悟后的一点心得吧。
开门见山地说,我觉得大家读这一段,都有点“着相”了。
一说到“天”,就都当成抬头看天的那个“天”,即日月星辰运转,时常下雨飘雪、电闪雷鸣的那个天。
是的,《道德经》里讲“天地”的时候,大多是指的这个有形有相的天。
我们知道,老子那个时代,文字不多,所以“一字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比如一个“道”字,就有“道路”、“说话”,以及最高的那个“道”等多种意思,对吧?
同样,“地法天”中的“天”,是不是另有所指呢?
再细读《道德经》后,我发现,凡出现“天道”、“天之道”的地方,并没有把“地”作为对应的概念。
这样看来,“地法天”中的“天”,和“天道”、“天之道”中的天一样,应该是人类的六根感知不到的、无形无相的天。
这种无形无相的天,其实也有一个特定的叫法—— “天外天” 。
佛家、道家都有“天外天”的说法,如九重天、二十八重天、三十三重天、三十六重天等等,我们一般当神话看,其实这是修行的境界等级,至于“天外天”跟科学界讲的最多11维空间的宇宙多维空间是什么关系,这个话题我现在还不敢妄说。
总之,“地法天”的“天”,可以认为是“天外天”,而“天外天”就是超出我们这个空间维度的更高维度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法地、地法天”,那么这里的“地”,就不是大地了,而是同时涵盖了人类认知系统中的“天”和“地”两个概念,亦即 我们所在的这个三维世界 。
所以“人法地”,说的是人要遵循我们这个三维世界的法则,否则无论是种庄稼,还是搞航空,都不会成功。
好,下一个问题:不同维度的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有一种说法我比较认可,即: 低维世界是高维世界的投影 。那么三维世界作为四维乃至更高维世界的投影,当然要遵循高维世界的法则,这就是“地法天”。
往下说,再高维的世界,也要在“道”的基础上运行吧,所以“天法道”。
“道法自然”呢,意思是道保有自己本来的样子,因为“道”本身是至高无上的。
总结一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人遵循三维世界的法则,三维世界遵循高维世界的法则,高维世界遵循道,道则保有自己本来的样子。
有朋友问了,《道德经》不是教导人要突破三维世界的局限吗,那“人法地”怎么够呢?
咱们往“人法地”的前面看,看什么呢?看一个“王”字。
二十五章开篇,先讲了道的五种本性特征和四种运行规律,然后指出道、天、地、王这“四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有人把这个“王”改成“人”字,以贴合后边的“人法地”,其实是种想当然的误读。
这个“王”,可别理解成人间的“侯王”,而是 “公乃王,王乃天” (十六章)的“王”,是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的“王”,是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七十八章)的“王”,都是指的意识通天彻地、体悟宇宙大道的“人”,如老子本人。
这样,当我们领悟了二十五章的精髓,再看《道德经》其他章节,应该会有更深的体悟。
所以读《道德经》,我的一点小小体会,就是要避免“着相”,要以超脱一些的视角来读,才可能稍稍接近老子的真意,而不至于读了半天,只读出了一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
其他像《易经》《庄子》《金刚经》《心经》《坛经》等这些经典,记载的也都是高维世界的信息,都是教人体悟宇宙人生的大道而为“天下王”的,其价值非一般书籍可比,而读法也和《道德经》一样,需要更高维的视角,不要陷入了三维世界的是是非非。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一点浅见,不一定对,分享出来供大家作个参考吧,也欢迎高人指正。
关注蝉大侠,带您领略古典文化之美,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