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法治建设
1. 怎样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1.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首要任务。
2. 科学立法是构建法治社会的起始环节,要求法律体系全面系统。
3. 严格执法是法治实施的关键保障,要求执法机关公正高效。
4. 公正司法是法治的核心要求,强调司法机关独立公正。
5. 全民守法是法治的基础,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和素养至关重要。
6. 法治实践的创新和完善是重点,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
7. 现代科技的应用能提高法治效率,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
8. 法治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指导,是法治建设的理论支撑。
9. 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条件,需各方形成合力。
10. 实现法治中国目标将为国家和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
2. 中国当前法治建设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具体表现在:
1、公权力机关的退位、归位与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公权力机关退位和归位,理性再定位的过程。但由于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社会组织仍不规范,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往往难以担当起合格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导致公权力的进退维谷。
2、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与法律质量整体上仍不理想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立法质量已在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层级的法律规范质量不高、类型化不够、科学性不足,将执法和司法带入或难以实施,或实施冲突,或实施背反的多难困境。
3、严厉制裁违法行为的要求和期待与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较高之间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当然特征,严厉制裁违法行为是保障法治权威和发挥法治威慑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实中,在一些方面,由于责任设置过低,特别是查处率不高,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客观上造成“逆向选择”、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并导致普遍违法。
(2)当前中国法治建设扩展阅读:
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善:
1、价值建设,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成为社会成员决策和行动的基本指引。
当前人民群众已经有一定的法治意识,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确立。实现人心大治,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着力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理念引领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2、基层调整,使治理畅达“末梢神经”。
体制问题具有决定性。我国传统上从中央到基层的纵向层级化管理体制倚重“生产经营单位”和“基层组织”。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在“最后一公里”失灵的问题。建议以确立社区的法律地位为主要方式,重塑我国社会的基层组织形态,确保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传感”途径畅通。
3. 如何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化宪法实施与监督,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升立法质量与效率。通过有效的立法引领和推动,注重提高立法质量,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将法治建设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加强对人民利益的保护和法律服务,确保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1.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中国建设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更加科学、民主、依法、有效的国家治理。
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法治建设,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3.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法治中国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 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助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法治中国有助于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国家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6. 引导社会道德风尚:法治中国建设有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尊重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使用法律,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