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成语
Ⅰ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适中,去其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之恶也 ”
17、将夺固与
军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种策略,要想夺取占有,暂时先放弃。
出处:《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22、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3、被褐怀玉(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24、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其实与原文相甚远)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6、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7、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28、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9、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0、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31、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祸伏(福祸相依)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报怨以德(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报怨以德出处: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3、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得寸进尺
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46、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48、虽死犹生
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9、淡而无味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50、欲益反损
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Ⅱ 这52个常见成语居然都出自《道德经》!
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
一位老者,骑着青牛,
来到函谷关前。
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
知有圣人过关。
来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
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
遂去,不知所终。
这短短的五千言,
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
此书深奥难懂,
历来众说纷纭。
以下52个成语均出自《道德经》,
或许能够带我们,
管窥老子思想的魅力!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胡裤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
【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
【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高做或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戚伍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
【解释】: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
【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
【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大巧若拙
【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
【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Ⅲ 圣人的智慧 出自《道德经》的25个成语
2500年前,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离去前,老子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被奉为道家的创始典籍,对后世影响巨大。今天,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也都是出自于《道德经》。
一、上善若水【释义】最善、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先居功。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功成身退【释义】也作功遂身退。意指一个人在建功之后,主动引退,不再复出做官。
【裤逗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三、目迷五色
【释义】指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迷乱,分辨不清。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四、知止不殆【释义】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逢遇险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五、自知之明【释义】人能自知好与不好,敛视内省,才是清明、智慧。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六、轻诺寡信【释义】指随意答应他人的请求,常难以实践承诺。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谈纯哗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七、大巧若拙【释义】指真正身怀大直之勇、大巧之能、大辩之才的人,从不自我炫耀,表现上看似笨拙木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八、知雄守雌【释义】比喻真正强大的人,能放下身段,宽厚待人,谦虚谨慎,毫不嚣张跋扈。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九、多藏厚亡【释义】指积聚过多的财物,却过于吝啬,不知散财济困他人,必然会带来无妄之灾。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十、和光同尘【释义】指真正的智者懂得收敛自身的光芒,化为随处安身的尘土一样,无处不在。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十一、祸福相依【释义】指福祸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十二、道法自然【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十三、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十四、慎终如始【解释】: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十五、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含行。”
十六、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十七、以德报怨【解释】:指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十八、根深蒂固【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十九、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二十、知足常乐【解释】:真正懂得知足的人明因果,不执著,所以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二十一、知足不辱【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二十二、大器晚成【解释】:意思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十三、老死不相往来【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的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十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十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解释】:意思是天道之网广大而宽疏,但作恶之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Ⅳ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满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大功告成之后,功绩、名声均已取得,然后自行隐退,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释义: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4、金玉满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白话译文: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释义: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白话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Ⅳ 道德经的四字成语
1. 老子道德经的四字成语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2. 道德经中的非四字成语
道三不着两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解释】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
【近义词】无的放矢
【反义词】切中要害
【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的。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3.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
1、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
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碰销,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2、慎终如始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3、和光同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智慧精髓】 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
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
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
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成语含义】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
“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知吵仿“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
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5、多藏厚亡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指积聚很搭纤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
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
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
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 *** 、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6、祸福相依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智慧精髓】 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7、天道好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就是天道好还。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
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8、知足不辱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
Ⅵ 《道德经》中的成语:字字真智慧,个个大境界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再次精挑细选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个。这15个成语,可以说字字都是真智慧,个个都是大境界,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1、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 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2、慎终如始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成语含义】 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
“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
3、和光同尘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智慧精髓】 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
“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成语含义】 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6、祸福相依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 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智慧精髓】 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7、天道好还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就是天道好还。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8、知足不辱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 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贪心。
【智慧精髓】 老子所说的知足,不是满足现状,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对烦恼的麻木和对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认人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机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为应该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与应该的范围。如果一味贪求得不到或无须得到的东西,无休止地奔波忙碌,不仅活得痛苦,还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9、知止不殆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智慧精髓】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现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对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终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会转弯,不知知止不殆,虽然才华横溢,却常常遭人嫉妒,往往无辜受敌。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贵,喜欢显摆,结果招来祸患。
人的一生中,经常听到的教导和鼓励是“不断进取,奋斗不止”,很少有人劝告人们“结合实际,适可而止”。进是勇气,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种方向。汉张良就是因为懂得审时度势,在刘邦为帝后主动请辞,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负的韩信不知何时该止,才最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10、大巧若拙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成语含义】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不一定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不一定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不一定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不一定是口才最好的。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扫地僧,比如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
一力破十会,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为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所以才有底气。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实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实实积累自己的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11、被褐怀玉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成语含义】 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比喻怀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智慧精髓】 一个人的真实价值,终归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体现,时间不会蚀去珍宝的光华,而只会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圣人不会介意世俗外物,更没有兴趣用自身的宝物换取浮名。我就在这里,不管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圣人是寂寞的,因为他能够体味到生命中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并且在坚守当中完成价值的沉淀。
平庸的人往往会在随波逐流中沉沦和迷失,我们很难有勇气为了保有那一份真实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蚀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去领略圣人的境界。
12、见素抱朴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成语含义】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表示不为外物所牵。
【智慧精髓】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
后来有个人拿着这幅画,去请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题字。苍雪大师一看,马上提起笔来写下: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世事变化不尽,输赢没个尽头,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应该选择“见素抱朴”的心态,面对复杂,始终守持单纯和淡然的心态,存心淳朴,将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轻一些。问题和困难来了,先别急着解决,缓缓神,静观其变,或许就会悄然而退,总比苦思攻破之法或执意迎难而让人轻松。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13、虚怀若谷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15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成语含义】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智慧精髓】 《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谦卦。所以《菜根谭》中有语: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说,古来建立功业成就功勋的全都是谦虚圆融的人士,那些执拗固执、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谦虚的人懂得怎样尊敬别人,包容别人。做人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为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同时,山谷间的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成语含义】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智慧精髓】 担当大事的人的确要经过长期磨练,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岁才出山辅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大业。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赋高,也往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还不够大。
成功是日趋丰盈、等待蓄势后的绚丽震撼。唐代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先贤的智慧不是体现在顷刻间闪现的灵感与笔下流淌的华丽,而是他们的谦逊与艰苦,以及对于知识虔诚而持久的吸纳。他们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丰满,他们等待时机。
朱自清说:“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成功没有捷径。用拼搏的血汗与顽强的韧性换来的成果,才是历久弥香。
15、知足常乐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语含义】 知道满足,就能长久快乐。
【智慧精髓】 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这样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也是不能长久的。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警惕无止尽的欲望,以及追逐欲望所可能带来的祸患。如何应对呢?那就是“知足”。
当然,无论知足还是不知足,都不能改变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所以由“知足”带来的“常乐”就不是现实上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对名与利的超越。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机遇。不是自己的别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从容享受,以此来平复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
烦恼多与“不知足”有关,知足也许不能改变现状,却能消除烦恼,而这不正是人无论追求什么,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吗?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百态,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