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克法学
『壹』 黑克·塔伯特简介
黑克·塔伯特,原名海宁·内尔姆斯,是一位出生于1900年巴尔的摩的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父亲是律师兼牧师,而他的母亲则是纽约大棉花业的知名商人的女儿。塔伯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随后在弗吉尼亚大学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并在耶鲁大学进一步攻读并获得了美术博士学位。
除了法律专业,塔伯特的职业生涯广泛而多彩。他曾是水手,担任过广告导演,会计,甚至编辑,并在大学里教授戏剧,对戏剧、推理小说和魔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被誉为耶鲁大学的才子。他的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推理小说领域,尤其擅长创作不可能犯罪的故事。
其中最知名的作品包括1942年的《刽子手的杂役》,其中包含了密室杀人和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可能现象,深受读者喜爱。而1944年的《地狱之缘》更是赢得了评论界的赞誉,被视为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短篇故事,如《The High House》和《The Other Side》(收录在《Murder Impossible》中),展现了他对不可能犯罪的精湛技艺,尽管创作年代已难以考究。
塔伯特的创作生涯受到了约翰·狄克森·卡尔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模仿了卡尔,将不可能犯罪作为主要的写作主题。然而,他的第三部作品未能得到出版商的认可,这使他倍受打击,自此放弃了推理小说创作,成为推理小说史上一个短暂但引人注目的身影,他的传奇故事也因此画上了句号。
『贰』 客观目的解释
温德施雷德、黑克等人认为法律的解释目标在于:以探求历史上立法者的心理意愿;以克勒、拉德布鲁赫等代表认为法律的解释目标在于:以解析法律内存的意义为目标。主观解释论的真理性在于,其看到法律背后隐含了立法者的规定意向、其价值追求,以及对于事物的考量,认为今日法律见解所要求的“法律拘束”不仅受法律文字,也包含立法者的评价及意向的拘束。客观解释论的真理性在于,看到了多样生活关系背后立法者目光的局限性,而对一些立法者根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法律必须提供答案。 法律是立法者意志的具体化,其中既包含“主观的”意志目标,也包含“客观的”目标及事物必然的追求。由于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受到时代法律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分离局限以及对当时某些问题的面对,不能同时兼顾两者。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当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法律解释的最终目标只能是:探求法律在今日法秩序的标准意义(今日的规范性意义),而只有同时考虑历史上的立法者的规定意向及其具体的规范想法,而不是完全忽视它,如此才能确定法律在法秩序上的标准意义。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且没有终局。 在法律解释过程中,不应该放任由解释者个人自由解释,必须提供解释者一些可作为准则的解释标准。这些标准有的取向于“历史上立法者的意志”,有的取向于“规范性意义脉络”。萨维尼已经区分了“文义”、“逻辑”、“历史”和“体系”的解释因素,认为这些要素不应个别地发挥作用,应相互合作。不同的解释标准之间还有更多的解释可能,在不同的观点之间经常需作“比较衡量”。推荐阅读读书笔记|《民法典》第646、647、967条——“类型化”:将“债权合同”归属法定的“合同类型”读书笔记|《民法典》第142、148、149、150、151条(法官如何解释当事人意思表示)读书笔记 |《民法典》第595条(买卖合同)之“意思表示的解释——确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读书笔记 |《民法典》第22、171、409条:(方法论辩)之利益法学—评价法学读书笔记|《民法典》第322条:加工、附合、混合——“法律解释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