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民风
发布时间: 2025-07-24 17:06:26
㈠ 礼教中哪些有益于法治,哪些不利于法治
我们现在大力宣传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提倡“先进性”,其实也就是要人们学习他们的行为方式,以至最后能形成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一旦形成,那么超越出这种行为规范的行为便会受到谴责或者是惩罚。这便是“教化”!这是“法治”所不能代替的。我们一再说:“淳朴的民风”,这“淳朴的民风”是什么呢?就是很朴实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也就是人类“本来如此”的行为方式。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要“法治”教育,宣传法治,使人民懂得“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统治者要告诉人们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否则就是挖好陷阱等人们去跳,而对跳进陷阱的人,还要进行处罚,这就是不爱护人民。统治者不爱护人民,人民又怎么能爱护统治者呢?比如小孩子玩火,家长从没有告诫过,但一旦发现这种行为就要惩罚,这合情合理吗?所以,首先进行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人们知道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人们的行为方式才会有所改进,才能尽可能地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别的人就不一定接受你,所以,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而超出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必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而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就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这就是先秦儒家的中心思想。
㈡ 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商鞅实践其思想主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改革:
- 户籍与军功爵位制度:商鞅推行了新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并改革了军功爵位制度,使得士兵能够通过战功获得爵位,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 土地制度与行政区划:他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他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加强了中央集权。
- 税收与度量衡:商鞅统一了税收制度,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他还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 法律与民风民俗:他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强调法治精神,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惩罚。同时,他通过改革民风民俗,倡导节俭、勤劳的社会风气。
经济发展:
- 重农抑商:商鞅主张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通过奖励耕织等政策,鼓励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提高了国家的粮食储备和经济实力。
军事行动:
- 收复河西:作为统帅,商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地区,扩大了秦国的疆域,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
综上所述,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实践了他的思想主张,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