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系谱
Ⅰ 尼采的著作有哪些
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省的洛肯镇的一个牧师家庭。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在他生长的家庭中,都是一些女性,包括他的母亲、姐、祖母和两位未出嫁的姑母。十四岁时他被送去普福塔有名的住宿学校学习,接受了六年严格的智力训练,经学、宗教和德国文学的成绩都极为优秀。1864年他上波恩大学。次年他转学到莱比锡大学继续攻读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著作。叔本华的无神论和反理性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尼采,使他坚定地起来反对他所蔑视的欧洲颓废文化。尼采曾为瓦格纳的音乐所迷恋,后来他说:“没有瓦格纳的音乐,我将不能度过我的青年时代。”
1869年当巴塞尔大学招聘哲学教师时,他的就职讲演《荷马和古典语言学》使他初露头角。1870年被任命为教授,后来莱比锡大学在没有经过考试的情况下授予他博士学位。1879年由于健康恶化和对大学教职的厌恶,尼采辞去教授职务。在而后的十年中,他主要在意大利、瑞士和德国游荡,寻找能恢复他健康的地方。1888年尼采从他生病和康复的长期循环中得到了一个短期的休息,在短短的六个月中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五本书。1889年他在都灵的街头虚脱,被运回巴塞尔的诊所,后又被送到耶拿疯人院,最后由他母亲和姐姐照顾。在他生命的最后十来年里,由于传染病感染了脑,他得了不能恢复的精神错乱。1900年逝世于魏玛。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朝霞》(1881)、《快乐的知识》(1882)、《苏鲁支语录》(1883~1885)、《查拉图斯拉如是说》(1883~1884)《权力意志》(1885)、《善恶之彼岸》(1886)、《道德谱系》(1887)、《瓦格纳之堕落》(1888)、《偶像的黄昏》(1888)等。
尼采以一种热烈的激情来进行写作,许多作品文学色彩多于哲理内容,西方有人称他为诗人哲学家。
西方学者韦兴格认为尼采的思想反对七样事物:①反悲观论;②反基督教;③反民主制;④反社会主义;⑤反男女平权论;⑥反唯智论;⑦反道德论。有人认为他还反资本主义、反国家主义和反瓦格纳(音乐家)。因此,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对尼采的评价都是极不一致的。
尼采认为多数哲学体系的建立者都企图以宇宙之谜的解谜者自居而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他主张哲学家必须少一些自命不凡,应对人的价值问题较之抽象体系给予更多的关注,要用一种从事新实验的态度来看待事物,而不为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所约束。尼采的著作常常用警句代替细致的分析,给人留下模糊和双重矛盾的印象。他一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就这样从著作中脱颖而出。
Ⅱ 尼采的《在善与恶的彼岸》和《道德的系谱学》各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
1886年7月发表《在善与恶的彼岸》,这本书涉及尼采以后著作里的各种问题。回尼采不承认现有的衡量善答恶的标准,这些标准是有权势的统治者制定出来强制穷人的。他认为应该有新的标准,于是也就有新的价值,对原有价值都要进行重新估价。
1887年11月10日尼采发表的《道德的系谱学》,是《在善与恶的彼岸》一书的补充和续篇。作品揭示了道德偏见的根源,认为人的本性深处潜伏着仇恨、报复和残忍等魔鬼,一旦有一种力量把这些魔鬼放掉,它们就不受善与恶的控制。实际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身上的“非人性”的本质。
Ⅲ 尼采关于道德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哪一本著作中
《道德系谱学》、《论道德的谱系》本来就是一本书,译名不同而已,一般还翻译为《内道容德的谱系》。这本著作就是主要论述道德的。
尼采的写作风格不像大多数哲学家专门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写成一篇长长的论文。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著作都是多主题的,多元化的,相对短小的。一本著作里的文字往往会相对独立,类似于一本作文集或者格言集。几乎他的每一本书都有论述道德的部分。比如《善恶的彼岸》、《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性的,太人性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