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刑法学讲

刑法学讲

发布时间: 2025-10-16 18:53:14

1. 深入浅出的刑法学入门书——评《张明楷刑法学讲义》

在所有法律学科中,刑法学可以说是最考验事实归纳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正义感的学科之一。在生活中所发生的案件,远比我们想像中的复杂。有没有法条适用、适用哪个法条解决,都不能简单的照搬法条,都需要在具体案件中去分析、推理,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刑法学的知识,是我们每个对法律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了解的。而《张明楷刑法学讲义》就是这样一本寓教于例的好书。

本书作者张明楷教授,1959年7月生,1982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并任中南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2月调入清华大学。他主要研究刑法学,编著的《刑法学》教材已经更新到了第六版。深深影响了很多代法学学子。这本《刑法学讲义》来自张老师在得到的讲座“刑法学100讲”,通过100个形象生动的案例,介绍了我们所关注的刑法学知识,是一本很好的刑法学入门书。

其中吸引我的就是法条竞合和想像竞合的关系。比如诈骗罪与使用假币罪等犯罪之间的关系。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甲给自己的孩子庆生,乙送了1万块钱假币给甲,这种行为会构成诈骗罪吗?从形式上来讲,应该从规范之间是否具有包容或者交叉关系来区分法条竞合和想像竞合。法条竞合是不需要考虑事实的,只看法条文字的表述是否存在包容或者交叉关系即可。法条竞合关系是法条之间的一种必然的交叉或者包容关系,与事实无关。是否在实质上属于法条竞合,还需要进一步以实质标准进行判断。想像竞合则需要考虑事实。应当从侵害法益的范围来区分想像竞合与法条竞合。构成法条竞合的行为侵害了一个法益,而构成想像竞合的行为侵犯了复数法益。一个行为侵犯了两个保护法益不同的犯罪,二者之间存在想像竞合。

在处理法条竞合的时候,凡是符合特别法条的行动,一定符合了普通法条的构成要件。我国刑法规定了三种法条竞合的情形,一是封闭的特权条款,二是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量刑相通,三是普通法条的法定刑重于特别法。在适用时,应以重法优于轻法使用。由此可以看到法条竞合、想像竞合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阅读,使我初步了解了两种竞合之间的关系。几个复杂的法学概念在张老师的讲解下深入浅出。在讨论刑法学的问题时,一定要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异常的、少见的情况装进脑子里,把异常的案件当作我们研究的通常对象来看待,把少见的案件当作我们研究得到最常发案件来看待,这样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这本内容丰富的刑法学讲义,是一本很好的法学教材,也是一本很好的思维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培养我们严谨的思维模式,用逻辑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用智慧追求公平正义。这也许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2. 罗翔《刑法学讲义》精选摘录(下)

44、基本刑处 3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追诉标准是违法所得数额在 3万元 以上,或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45、非法经营罪,基本刑处 5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6、骗取贷款罪最高可判 7年 有期徒刑,但贷款诈骗罪最高可达 无期徒刑。

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数额在 100万元以上 的,或者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等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上的,就可以骗取贷款罪立案追诉。

47、洗钱罪,处 5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5%以上20%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5%以上20%以下罚金。

48、信用卡诈骗罪,基本刑处 5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信用卡诈骗,只要数额在 5000元 以上就达到了犯罪标准。

49、只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即可构成犯罪。偷逃应缴税额在 10万元以上 不满5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偷逃应缴税额较大。

50、刑法中有个奇特的规定是单向走私,对于文物和贵重金属,只打击出口不打击进口。

5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销售金额 在5万元以 上,达到数额标准才构成犯罪既遂。是典型的数额结果犯。

销售金额指生产、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 所得和应得 的全部违法收入。

52、行人乱闯红灯,导致后侧连环追尾发生严重事故,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

53、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形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等行为。此罪的刑罚不重,仅处 拘役或罚金 。包括四种行为方式:飙车、醉驾、超速超载和运输危险化学品。

54、律师法规定受过刑事处罚的,不予颁发律师执业证书。过失犯罪的除外。

55、对于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 一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也构成这个犯罪。

56、刑法中的“应当”是必须的意思,至于“可以”从宽,则是可从宽,也可不从宽。

57、减刑的限度,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 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未被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最少不得少于15年,且不包括缓期执行的两年。

58、出于报应主义的需要, 有期徒刑必须执行了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 ,无期徒刑,必须执行了13年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刑期。

59、从报应主义的角度来看,罪行越重,追诉时效越长。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的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为10年,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期15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期20年。

另外,对于最严重的犯罪,保留无限追责的可能。

60、有疑问时要做有利于被害人的推定。

61、犯罪中止的有效性,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但最后出现了既遂结果,那就很难成立中止。

62、“能达目的而不欲”是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是未遂。行为人在没有心理强迫下放弃犯罪,属于自动中止,而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放弃犯罪,则属于被迫放弃,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

63、对于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不是冰冷的理性机器,它要倾听、感受并尊重民众的血泪疾苦。站在事后角度的科学判断,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冷漠与傲慢。

有许多法律人喜欢做理性人的假设,站在事后角度开启上帝视角,但是没有人是理性人,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弱点,也许只有机器人才是真正的理性人。法律必须考虑民众朴素的道德情感,而不能动辄以事后诸葛亮的冷漠与傲慢来忽视民众的声音。

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法律人要有逻辑推导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常识。法律人要学会谦卑地听取民众的朴素的声音。

我们在看到社会案件时,只有把自己代入一下,把自己想象为防卫人,看看从你的立场,从一般人的经验出发,判断行为是否适当。千万不要开启圣人视野,不要开启上帝眼光。法律调整的是一般人的行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性人,只有一般人,我们都有一般人的弱点。

3. 《刑法学讲义》读后感 /狼人/2022.5

      开始看《刑法学讲义》前,看完了《刑罚的历史》。了解了中国刑罚的由来、发展及进步。相比《刑罚的历史》的封面,我更喜欢《讲义》这本书的封面。圆圈,方形,法律、道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完全书更加喜欢这个封面。

      “法律只是对人,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与道德间的平衡、好比封面图中的圆圈与方形。整书不是枯燥的去讲解刑罚的条条框框,反而是从一个平凡人“张三”的角度出发,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张三”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作为读者,可能会在阅读时候会觉得整体质量一般,可能是由于这是罗翔老师在b站上的热度推出的一本快消类的文化产品,部分章节的内容甚至直接就是视频的口语化文稿,没有进行更系统化的整理,但是此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个人觉得每个章节后的小思考就很有意思。整体推荐大家阅读。

读书摘抄:

怀疑的目的是为了相信,是为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不是拒绝甚至虚无真理。

道德本来就不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康德

法律一经制定,就已经滞后。

法益作为入罪的基础,伦理作为出罪的依据。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它必须兼顾天理人情,不断地在各自利益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权利背后一定得有人承担义务,如果没有人承担义务,权利根本无法主张。所以一定是义务在前,权利在后。必然是有人承担了道德义务,你才可能拥有法律上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责任可能比幸福更重要。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追求责任时忘记了责任。

现实主义认为法律无力改造人性,它只能约束人性的幽暗,让其不致泛滥成灾。因此,刑罚的首要目的是报应,是对犯罪的惩罚。

仁慈只有当其生长于正义岩石的缝隙中,才能开花。若将其移植到人道主义的泥沼,它将变成食人草,而其可怕之处更甚,因为它依然顶着可爱绿植的名字。

那种忽视公义,滥施恩情的人道主义有着太多的伪善。他们经常为了假想的未来,而忽视现在的利益,为了抽象的人类无视具体人的痛苦。

真正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而不是放纵的自由。

自由不能成为放纵私欲的借口,也不能成为强者剥削弱者的说辞,否则人与兽就没有区别。

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

对公权力而言,凡是没有允许的,都是不可为的;对私权力而言,凡是没有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

司法不能迎合民意的偏狭,必须有所超越,有所引导,否则司法就会成为一种情绪化的表达。

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自由,试金石之一是它对那些为有罪之人、为世人不耻之徒辩护的人的态度。

不要有知识优越感,追逐知识只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思想与行动并存,我思并不代表我在,我动方能印证我存。

4. 书评|《张明楷刑法学讲义》:不只是纸上的正义

这是一本很硬核的刑法学讲义。

立法者应该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但像农夫一样说话。”

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什么是刑法,是跟爸爸提起爸爸会说里面的弯弯绕绕太多,跟妈妈提起妈妈会说那离我们太远了,而我自己,也一直觉得实在太复杂的东西。

所以,张明楷教授说“像农夫一样说话”实在使我印象深刻,于是我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这本书。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自然不会想着去触碰法律的底线,但究竟什么是刑法,我以前一直没用明确的概念,而大多数的法律读物,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读起来太催眠了。

这本书,从实际案例出发,方方面面的诠释了各种构成刑事责任的案件,我以前没想过,刑法居然是这么生动的。

我不是专业的法律人士,所以就只用我浅薄的见识说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点。

我以前一直对危险驾驶很疑惑,因为曾经有听朋友说,他的一个亲戚醉驾被查后,和交警吵了起来,最后以“危险驾驶罪”被拘留了,我是直到那次,才对酒驾和醉驾有了清醒的认识,而看了书中对案例的分析,也更为清晰明了。

“为了救五个小孩,可以杀害一个小孩吗?”这个案例引用了著名的伦理思想实验——“电车悖论”,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我以前一直觉得它无解,或许在伦理方面,确实永远无解,但在法律方面,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很好的解释——

“能否牺牲一个人来保护其他人”如果司机为救五个小孩而放弃一个小孩,司机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司机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保护更多的人是人之常情,所以他又可能成立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因而不构成犯罪。

虽然他违法了,但他不算犯罪。而在这章的最后,作者也说“这个问题或许永远都存在争议,值得反复思考。”所以你看,其实这世界上不可能一切事物都是明确的黑与白是与非,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就是情更重要还是法更重要,律法,就是用来抽丝剥茧的工具。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多的是对学法人的敬佩,这仅仅是一本刑法讲义,就这么厚有这么多内容,更何况真正学法人所要掌握的内容,我有一个表姐也是学法律的,我至今仍记得她当年考试前因为要背的东西太多急得直哭,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没熬住转了文职。

也希望法律的身后,永远是正义,虽然现在看起来并不容易,《沉默的真相》是我至今不敢碰触的一部影视作品,因为只是随手刷到的剧情就使我胆战心惊,阳光下的万物都会有阴影,而法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纸上的正义。

但我坚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如罗翔所说“就算书读得再多,不去帮助别人,一味束之高阁,又有什么用呢?”

希望世上少一些张三。

热点内容
法官张忠斌 发布:2025-10-17 00:07:20 浏览:524
小学生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5-10-16 23:57:51 浏览:131
路北法院梁 发布:2025-10-16 23:57:48 浏览:701
劳动法六十六条 发布:2025-10-16 23:20:39 浏览:967
法律硕士要买什么书 发布:2025-10-16 23:19:18 浏览:490
法院正门标志 发布:2025-10-16 22:59:02 浏览:703
幼儿道德启蒙 发布:2025-10-16 22:52:33 浏览:687
关于修改婚姻法第24条 发布:2025-10-16 22:46:13 浏览:240
劳动法原件 发布:2025-10-16 22:46:07 浏览:821
法治国家基本要素 发布:2025-10-16 22:46:06 浏览: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