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孙子兵法道德经

孙子兵法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5-10-17 00:39:49

①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思想的不同之处

老子战争思想如此深刻地在中国兵学长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与老子高屋建瓴地在他
所说的“道”的立意下论兵有直接的关系。老子正是依据他的哲学思想, 所阐发的独
具特点的战争论及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 才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
。我们没有理由不正视《道德经》用与影响, 倒不如说是老子“ 道” 的思想在军事
领域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把老子当作一个军事家, 而把他当作哲学
家, 原因就在于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开篇就讲“ 道” , 而且反复使用:“ 以
道佐人主者”、“ 有道者不处 、天下有道、不道早已” 等语言。孙子则是直接为言兵而言兵。《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讲:“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
不察也。” 这些都充分说明两者的主旨、立意之区别。前面说老子为“ 俭武” 论者也就是老子提出的“恬淡为上”, 老子的这一主张是直接从其“天下有道”的社会
理想出发的, 是直接反映其哲学思想的。而孙武则是一位慎战论者, 他极力反对轻率
用兵。他一再要求“ 明主慎之, 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很明显, 孙子是
从具体交战国的角度出发的, 是以用兵制胜为目的的。从字面上看, 老子认为“ 兵者
, 不祥之器” , 而孙子则认为“ 兵者, 国之大事” , 有人据此就说两人对于战争的
态度有原则区别, 认为前者是消极反对之, 后者则是积极对待之。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我们只能说这是缘于两人论述的主旨思想不一样, 立意角度不一样。老子论兵是依据
其哲学思想在论兵, 其论兵内容渗透着其独特的社会理想, 重在强调“ 俭武” , 以
求“ 天下有道” 。而孙武论兵则是就战争本身而具体地论述制胜韬略, 所以他把“
兵” 作为“ 国之大事” , 重在强调慎战, 以求全胜。《道德经》所体现的用兵思想
显然不是其主旨思想, 而只是对其主旨即“ 道” 的一种辅助说明和在军事这一领域
的展开和表现罢了。而《孙子兵法》 通篇是以研究军事及其战略战术诸问题为主旨,
所有论述都围绕此主旨而展开。因此, 孙武在老子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军事思想多有发
挥, 而且具体得多、完整得多, 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在战略论上, 孙武发挥老子的
“不争而善胜”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选择论。他把用
兵之道分为“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指出“善用兵者, 屈
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 百战百胜, 非善之
善者也” ; 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这较之老子的善战者“ 不武”
、“ 不怒”、 不之说, 要具体得多、完整得多。在战术论上, 孙武在《孙子兵法》
《势篇》中全面地发挥了老子的思想, 主张“ 奇正相生, 以奇制胜”等。老子的思想
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和人生深刻洞察和体悟的基础上的, 老子具有独特的宇宙观, 独
特的对生命、人类的观点, 老子谈战争的目的自始至终是把它作为其..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谈的。老子在《道德经》 七十章中也讲: “ 言有宗,
事有君” 。有人认为由于老子哲学中带有个人理想化的成分, 因而使其论兵思想也带
有理想化的特点, 从而使其有些论述过于理想化、绝对化, 而孙武在这方面则客观得
多、具体得多, 也好把握好理解。实际上两者立意不同, 角度不一, 是不应该作这种
简单比较的。我们说老子是哲学家也正在于老子并不是站在哪一个具体交战国的立场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问题, 老子的立意是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而
孙子是从交战国之具体立场来看问题的, 所以对他讲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知
己知彼, 百战不殆.. 、.. 避实击虚、出奇制胜.. 等思想我们就好理解得多。有人说
老子是一味反.. 武.. , 是理想主义者等等, 诸如此类的思想实际是对老子思想的误
解。总之, 理解老子战争思想必须上升到老子.. 道.. 的立意, 紧扣老子.. 天下有道.. 的情怀来理解。老子并不是一味反.. 武.. 、不用.. 武.., 因为老子知道这在现实中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遭受外敌入侵的情况下, 老子赞同.. 不得已.. 而进行御敌自卫战争, 倡导要.. 善胜.., 并且由此提出一系列用兵治军原则,
而这些原则无不体现和渗透着老子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重视生命本身价值的人生态
度。同时, 我们还看到追求健康与长寿也是老子思想的独特之处。老子重视生命本身
的价值, 主张在稳定、平静中颐养天年, 反对摧残生命, 这也是老子思想中非常鲜明
的观点。总之, 老子的立足点在于使 天下有道 , 认为天下无道是产生战争灾祸的根
源; 孙子的立足点在于用战, 强调道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四、老子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道德经..具有特殊的语言方式, 其中有些语言很容易使一些初读者无视老子情怀、不
明本末地把这一类话当作纯粹的谋略来解读, 如果再加以曲解甚至自以为得其意而把
这种心得也当成..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时, 这时候就真的会把《道德经》 当成讲阴
谋的书来读了。近人章太炎也说: 老聃为柱下史, 多识故事, 、《六韬》之旨, 著五
千言, 以为后世阴谋者法。 当然还不能说章太炎也认为老子是讲阴谋的, 但章太炎在
这里确实揭示出了这种早已存在的对老子误读、误用的现象。可是老子提出“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 开出“道” 治社会的良方, 希望人们通过自身“ 德” 的修养回
到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去正是针对“ 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智慧出, 有大伪”。 等后世所谓的阴谋现象的。老子讲.. 绝巧弃利, 可谓非
常明确直接地表明了对搞阴谋的态度。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认为, 老子修道德。本
来是讲修养的书, 被当成.. 后世阴谋者法.. 的书, 这真是对老子的大冤枉和大曲解
。正如必须从老子之特定情怀和社会理想着手, 才能从实质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一
样, 我们也只有理解老子之博大情怀和特定动机, 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老子所讲谋略思
想的精神实质。我们在前文中曾分析老子讲的“ 道” 不仅体现为一种情怀, 而且也
表现为一种规律。老子希望人们..“知足” 、“ 恬淡”等不仅是作为一种德的要求,
而且本身也是顺应“ 道”的规律的表现。《道德经》 中所讲谋略, 正如我们前面讲
“柔弱胜刚强” 的道理一样, 实际上是老子对道..的规律在应事上的揭示。理解..道
德经.. 之真义, 必须透过这些表面的语言方式, 看到其思想情怀和精神实质。老子讲
的功成而不居、 上善若水、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
实, 不居其华 等, 这些都是伟大高尚心灵的体现, 老子谈治国、用兵, 乃至处世中的
谋略, 都是希望人们如“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通过身体力行老子德的要求, 从而
做到按“ 道”的规律办事, 进而实现老子“ 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这才是老子的
本意。《老子》 通篇都渗透着其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在这样一种伟大情怀之下, 怎么能说老子是阴谋家, 是讲阴谋的呢? 谋略和阴谋是
一字之差, 离开老子.. 道.. 的情怀, 就会导致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规律是客观存
在的, 老子的谋略思想是规律和情怀的统一。离开老子的情怀, 离开老子主观动机来
谈老子的谋略, 就失去了其根基和本源, 也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并运用老子在《道德经
》中所讲的规律, 而且也实际上造成了对老子思想情怀的根本背离。

② 学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哪个好儿童背诵有用吗

孙子兵法对于小孩还不太有用
兵者诡道也 倒是有可能让小孩学得狡猾狡猾地
道德专经则可以提供以小见大 见微知属著的思维模式
对于培养小孩的智力有些帮助

小时候背一些东西是好的
小时候记忆力好 记下了可能这辈子忘不了
现在不能理解 以后慢慢理解
遇到个事儿 有时能突然想起书里有句话 那就是起作用了
而等到大了就不大想背了 很难深刻的记下来

③ 《道德经》和《孙子兵法》那个成书早些

我认为差不多同一时期创作的。《道德经》是老子过函谷关应关尹创作的,时间版是公元前516年;《孙权子兵法》是孙武去吴国后创作的,他去吴国是公元前517年。之后隐居在穹隆山创作了孙子兵法。所以基本是同一时期。

④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有何异同

恩,我找了这两篇资料,你看看有没有你需要的。

【1】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萌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

“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欲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是一脉相承的。“兵”是“安国”的手段;“安国”是“兵”之目的,是最终的价值目标。所以,“安国”之日,也就是军人价值实现之时;“安国”是衡量军人价值的最高原则和最终标准。

那么,如何运用“兵”之手段实现“安国”之目的呢?孙子的“五事七计”说提出了一个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思路。所谓“庙算”,就是要求战争的指导者把“五事七计”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进而对“己”“彼”双方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作到“知彼知己”,而后才能确定战与不战。可见,战与不战,出于“安国”;多胜少胜,定于对“五事七计”的“庙算”。但是,“五事七计”作为“庙算”的主要内容,它首先是客观的,是存在的事实。因为只有作为这样的事实存在,才能进入“庙算”的视野,成为“庙算”的对象,进而对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由此可见,创造出优于“彼”方的“五事七计”的客观存在,是赢得兵争之“胜”、从而实现“安国”的基本保障。

军事力量既是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孙子“五事七计”的“庙算”,实质上是对综合国力的估量。“五事七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人才、民意、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即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因此要安邦定国,就要重视物质力和精神力的开发、建设和积累,创造出走在时代前列的综合国力;否则,综合国力落后渣困闷就会被动挨打。孙子“五事七计”的“庙算”说揭示了一条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安国”之道:这就是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由于这一如弯安国之道超越了狭义上的军事安国观念,所以可称之为大国防安国主义。

大国防安国主义的道德内涵,即是大国防爱国主义,它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意义就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安国”的历史责任和尺培使命,为提高综合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个欲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和民族,就应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都处于时代的领先地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致力于发展本国本民族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多极化发展趋势,使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被限定在一体化的范围内,而且越来越受到一体化的制约。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一体化的范围内发展自身,就必然要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和牺牲,不管它是否愿意这样做或者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都是无所谓的。企图靠抢占、牺牲别国的经济发展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是注定要受到惩罚的。因为它国的稳定、发展无疑是本国稳定、发展的一个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理应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和牺牲,否则它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总之,当代的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实现的,只有顺应“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更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达到“安国”之目的。

从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安国”支柱。当代世界又是一个多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荡的世界。如果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不能在碰撞、激荡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即使经济搞上去了,也难免要在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被打败。经济的、军事的侵略会威胁一个国家的安全,精神文化上的侵略也会威胁一个国家的安全,甚至比经济的军事的侵略更危险。所以,坚持大国防爱国主义战略,就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筑牢民族的精神防线,防止精神侵略,抵制精神污染,在开放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精神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此举应当成为大国防安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军事领域往往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激烈最敏感的领域。欲“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军事斗争。孙子-
的“兵者,国之大事”说,在当代仍然具有普遍的真理意义和价值意义。当今世界,是一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高科技正广泛渗透于战斗力诸要素之中,对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而且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惊涛拍岸的革命性变化。因此,抢占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成为国际军事斗争的最高手段。如果说军事斗争是“安国”之大事,那么,发展军事高新技术,则是“安国”之大事中的重中之重。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大大加重战争带来的灾难。《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所谓的“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意在说明“利”与“危”是相伴而生的。为争利而穷兵黩武,最终导致自身灭亡的国家与民族,在世界史上并不少见。

中华武德文化史上有两句古语,一是“忘战必危”,二是“好战必亡”。尤其是在环球相对“变小”、战争的破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世界,“安国”与安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安己之国与安人之国相辅相成,国际社会的安全度以每个国家的安全系数为条件。因此,孙子“军争为危”命题的真理性,越来越具有普遍的、现实的意义,应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应当看到,在高技术战争的烽火台上,一只蝴蝶煽动起来的火星,有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灾难;但是,完全可以预见,灭亡的首先是它自己。当代中国的军事“安国”之策,就是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因此,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重视“科技强军”,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则是实现“安国”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更多贡献在道义上的责任和使命。

【2】

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带入新世纪,是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愿望。

处在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中国需要并十分珍惜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作出不懈的努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

一、国防概念

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1、国防的主体:国家。
2、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3、国防的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

4、国防的对象:侵略和武装颠覆。

5、地位和作用:⑴国家安全保障。 ⑵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⑶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古代国防:中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

⑴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我国古代为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一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二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三是“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遵循这些思想,使我国取得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国防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时期。

⑵古代的兵制建设
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并对军队的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的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国王一般亲自主持军政,领兵作战。春秋末期,国家机构出现将相制,以将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独立统兵作战已很普遍。秦统一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最高的军事官员称太尉。隋朝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专门设立了主管军事的部门——兵部。宋朝为了防止“权将”拥兵自重,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枢密院对军队有调遣权,但无指挥权;将军对军队有指挥权,但又不能调遣军队,造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尽一致,但皇权至上,军队的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⑶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筑始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眺(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
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隋炀帝时在原有的旧河道上开凿连贯。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对军事交通运输和“南粮北运”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袭扰,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第一阶段:(1949—1953)外御侵略,内治创伤的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1953—1966)调整时期。

第三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四阶段:(1977—1989)现代化建设时期。

国防历史启示:⑴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平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4)科技进步,对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现行的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职权。(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6)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

武装力量体制:(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

国防动员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要求。国防动员体制是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国防动员体制的功能状态,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防动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主要内容:(1)武装力量动员。(2)国民经济动员。(3)人民防空动员。(4)国防交通动员。

(5)政治动员.

我国国防的政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是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外来侵略服务的,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完全是为了自卫.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是中国国防的主要任务。中国的国防政策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中国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发展与安全的统一,努力提高国家战略能力,运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综合安全。

三、国防法规概述:特征:(1)调整对象军事性。 (2)公共程度有限度。(3)司法连用的优先性。(4)处罚措施严厉性。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简介:

〈一〉国防活动基本原则:①维护国家利益。②统一领导。③协调发展。④独立自主。⑤积极防卫。

⑥全民自卫。

〈二〉公民、组织国防义务和权利。

第五十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各级兵役机关和基层人民武装机构应当依法办理兵役工作,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完成征兵工作,保证兵员质量。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完成民兵和预备役工作,协助兵役机关完成征兵工作。

第五十四条公民和组织有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有对危害国防的行为进行制止或者检举的权利。

兵役制度:

1、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2、民兵与预备兵相结合。

平时征集:

1、征集年龄。2、征集程度。3、缓征与不征。

学生军事训练:学生军训工作是依据《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开展进行的。组织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国家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每年有1660所高等学校、27000所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训练学生达1200万人。学生军训工作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军训,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强化,组织纪律性不断加强,意志品质得到磨练,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朴素作风得到弘扬。近年来,青年学生要求入党、参军和报考国防生的人数明显增加。各地普遍反映,学生军训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军的大事好事,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替代的。这项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各界的普遍欢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颁布,确保了学生军训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将有力促进学生军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国防教育法: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国防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

国防教育法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

《国防教育法》在第三条中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观念是指人们对国防的认识和态度;国防知识是指有关国防的基本理论、常识;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学习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知识和个人防护器材的使用,人民防空知识和战场救护知识常识,开展射击、投弹、刺杀等军事训练活动,以及越野、跳伞、滑翔、航海、驾驶等军事体育运动。因此,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凡是与国防有关的理论、知识、精神等,都是国防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从完整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来讲,国防教育主要包括:
国防理论:国防理论教育是较高层次的国防教育,大体上包括国防地位和作用、国防构成、国防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理论。
国防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都有灿烂和曲折两个方面,正确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对后人进行教育,可以起到激励精神、催人奋进的作用,国防历史教育最有震憾力和影响力。
国防常识。国防常识是指国民应该了解的国防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国家防卫知识,如领土、领海、领空的基本概念,防卫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等。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战时动员对国民的要求,以及形势战备、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如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主要职责任务,国防科普知识等。
国防精神。国防精神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尚武精神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等三个方面。
此外,国防法制、国防科技、国防经济、国防外交与形势、国防体育等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的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五、我心中国防。

在我的心中,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高尚的事业,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与伟大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变得更加文明。国家、种族的界限日益缩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国防只有在战争年代才值得重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显得多余了。
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多强大的经济也会化为乌有。众所周知,落后便要挨打。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横行。由于一次海湾战争,原本风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个经济强国,但现在却只能任人宰割,前几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假如他们拥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后盾,还会任人宰割吗?假如美国等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他们能够肆意的挑起战火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宏伟蓝图,可是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威胁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军队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就不能与霸权主义斗争到底;没有他们,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无法保障。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057aa0100apol.html
其他参考资料: http://www.59165.net/papers.asp?papers_id=1103997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slsyj200203016.aspx

热点内容
隐瞒掩饰犯罪所得罪司法解释 发布:2025-10-17 03:13:40 浏览:317
银保监催收条例 发布:2025-10-17 02:52:40 浏览:89
银川市金凤区法院 发布:2025-10-17 02:37:38 浏览:317
行政法的发源概念 发布:2025-10-17 02:35:36 浏览:981
六安叶集法院 发布:2025-10-17 02:25:20 浏览:936
跳出法院看 发布:2025-10-17 02:14:22 浏览:56
什么叫法律顾问律师 发布:2025-10-17 02:06:24 浏览:329
刑法其他单位 发布:2025-10-17 02:05:49 浏览:30
商英考法学 发布:2025-10-17 02:05:39 浏览:572
郑州大学法学考研 发布:2025-10-17 02:05:05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