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⑴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4]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1-4]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1-4]
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1-4]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1-4]
2006年3月,我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1-4]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4]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1-4]
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指的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⑶ 诚信格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
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隐瞒真实,就是骗自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罗素
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石,诚信文明凝聚一点一滴。
今天付出诚意,明天收获信誉。
出局才懂诚信重,进‘宫'方恨知法晚。
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诚信是在衡量自我得失时失去的。
诚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铸诚信不妨从小事做起;法治健全是国家的坚实基础,推进法治务必要领导带头。
诚信是社会的支撑点,法治是社会的生命灯。
诚信是你的存款,信用是你的抵押,名誉是你的帐号,承诺是你的支票,假如失去了诚信 ,你将是一无所有。
立身须以诚为本, 治国必以法为基。
诚信以心为上, 法治以公为魂。
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诚信在心,法治在行。
不讲诚信者必被社会所弃, 以身试法者必受国法严惩。
诚信凝聚力量,法治诞生希望。
诚信法治两手抓,共铸辉煌齐万家。
诚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国之源。
诚信,人生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法治,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扬诚信风帆同度文明人生,树法制大旗共展和谐社会。
赏罚分明, 市场经济讲诚信假一罚十; 宽严适度,法制社会护稳定惩教结合 。
诚信是社会的通行证,法治是国家的座右铭。
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晴雨表。
诚信与高尚同行;法治与正义相伴。
诚信有法治保障才有号召力,法治有诚信支持才有生命力。
树诚信风尚,铸法治长城。
谎言浇不开诚信之花,虚伪结不出幸福之果。
行必诚,言必信;法必依,治必严。
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你诚信我诚信人人有威信 ,讲法治护法治个个能自治 格言
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 ——普列姆昌德
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托姆
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 ——卢梭
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
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池田大作
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 ——马丹.杜.加尔
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 ——巴斯葛
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 ——桑塔亚那
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 ——海卡尔
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 ——爱默生
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池田大作
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孟子》
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约翰?高而斯华馁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梭
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罗素
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林斯基
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
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
―――伊?谢?科恩
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
―――汤因比
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
―――陈家琪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
―――蒙田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希腊谚语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于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
贫莫贫于无方,贱莫贱于无志。
唯有赞美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人。
性相近也,习相近也。 《论语•阳贷》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法言•修身》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荣辱》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
纵然用金杯盛起,毒药终归是毒药。
物最宝贵的是黄金,人最宝贵的是良心。
道德•道义•仁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传习录》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陈毅
用道德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一个人更有成效.
⑷ 法制诚信教育是什么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针对社会转型期通常伴随的社会内部冲突加剧这一状况而言的,而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也是社会和谐,因此,在理论上法治与社会和谐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
1、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
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来看,学者一致认为,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指与国家相对应的狭义的社会,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以人的自下而上为中心的广泛领域,即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中的社会。根据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法治是市民社会的内在必然需求,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是不证自明的命题。因此,法治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和本质要求。
2、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美好理想的现实诉求。
和谐社会就是针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加剧这一现实而提出来的,尤其是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发,经济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社会的经验来看,尤其是拉美陷阶的例证,这是一个矛盾突显期和社会危机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必然触动原有利益格局,又催生了大量新型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产生不同权利诉求,多元化利益格局逐步形成,而这种多元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引发冲突、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我们妥善处理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社会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在解决矛盾的各种方式中,法律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因为法律是天生的“利益调节器”,是定分止争的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依靠法律来界定利益界限、确定利益归属,指导利益分酝,解决利益纷争。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进而实现社会公正、公平与和谐。因此,通过法治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就是必然的诉求。
3、法治是消除不和谐因素的最有力武器
既然是理想,那就要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扬弃;既然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那就说明社会中存在着不和谐因素。因此,和谐社会就要掉不合理、不和谐因素,其中最大不和谐在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学者提出社会排斥、断裂、剥夺等概念来说明现阶段阶层关系的不和谐,这是我国目前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产物。这也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和谐的社会在于能够运用制度和规则力量来不断化解冲突,弥合裂痕013]法律以其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在社会整合中其作用至关重要。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消除不和谐因素,从而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制度是对社会进行调控的防火墙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撑点。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和平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安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三、法治:和谐社会走向现实的必由之路
和谐社会不仅在理念上呼唤法治,而且在制度实践上更需要法治的保障,是和谐社会由理念走向现实的必由之路。
1、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民主政治社会
民主与法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成为其自身。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和体现,这是亘古不变的命题,勿需多言。
2、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既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法治的应有之义。法治应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否则就不是善法之治。法治是良法之治,这是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经典表述。良法就是公平、正义的准则,更应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同样需要法治的保障。
3、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诚信友家的社会
诚实信用素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帝王条款”的美誉,被奉为经济活动和公共生活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而这一体系同样需要法律的规范、法治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法律来规范社会诚信体系,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强制推行SA80000标准认证,实现党的16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以道德维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诚信制度的目标。
4、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注得激发社会活力”,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就要完善当前的知识产权法,通过法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
⑸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什么
核心价值观24字分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
(5)诚信是法治社会的基础扩展阅读:
核心价值观意义: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⑹ 如何看待诚信建设与法制的关系
诚信与法治的关系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律秩序就有什么样的诚信秩序,遵守法律就是要遵守诚信原则,能够恪守诚信,必能奉公守法;能够奉公守法,必能恪守诚信。诚信和守法是相互统一的。在现实生活中,诸如问题奶粉、黑心棉事件、虚假广告等现象,与其说是生产者或者经营者的诚信问题,不如说是公然违反法律更为确切。
首先,诚信问题典型的体现为契约和法律问题。失信行为实质上是调整社会交往关系法律规则的无效或者未被遵守。法治是规范诚信建设的基础,对诚信形成具有科学导向作用。在诚信建设工作中必须做到科学规范诚信的内涵,应该充分发挥法律对诚信概念的导向界定作用。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持者,直接规范了社会中每一个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诚信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必须依靠法律制度作保障。
同时,诚信对促进法治活动发展,加强社会法治具有推动功能。从现代宪政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在社会运转中扮演的角色必须是符合经济需求,并且在行政工作中尽量避免过多的干预行为和越位操作。这就要求更多的权力交由法律去约束,更多的义务交由法律去规定,更多的权利交由法律去保护。然而,法律实施的良性评价必须依赖人们的遵守,一个法律不管制定地多么完善,如果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遵守,将无法体现其价值。正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之景不是单单因为法律的强制规定,更重要的是依靠人们自身诚信思想的推动。
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促进人民群众的诚实守信品质的提高,加深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理解,营造良好的社会守法氛围,对于法律的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法治建设,构建诚信与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制日报 王芳)
⑺ 人一定要讲究诚心诚信,诚信是无形中最宝贵的财富!你说来,又没来.对我来说,放鸽子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专无所不倾,若属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你必须以诚待人,...
⑻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含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重要作用】: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4]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