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鹿邑
Ⅰ 老子故里确实在河南省鹿邑县! 对吧!!
是的,老子故里确实在河南省鹿邑县!
本人就是从小生活在老子故里的,从小回就听到从老一辈流答下的关于老子的故事。
在本世纪初就曾成功举办鹿邑县老子邮票首发市。记得当时我还在读书,学校还特意放假了呢。很隆重的!
而且在鹿邑县太清宫镇也挖掘和发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代文物和老子母亲的坟墓!有日月井,观星台,太清宫,前故和后故相连,娃娃殿等……如果您有机会可以去我的家乡——老子故里 去看下的。现在的鹿邑县跟以往的可是变化大着呢。
Ⅱ 老子是安徽人还是河南鹿邑人啊
老子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
生平
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
曾经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国家藏书。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后西出函关,不知所终,幸被关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经》才放行。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这部流传2000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叫做《老子》。
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了仙道之祖。
Ⅲ 我的家乡鹿邑作文450
灵宝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处。在灵宝市北15公里外的王跺村,有一处圣地叫函谷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三门峡市约70公里,2002年10月3日,趁国庆长假,我们四家骑摩托车去了,因门票要30元一张,嫌贵没有进去,绕到函谷古道上方远眺而归。昨天我们一早驱车到此一游,参观了太初宫、碑林、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等主要景点。函谷关出名在历史和文化。函谷关在辞海中解释说:关在谷中,深险如函,东至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谷关地理位置险要,控扼洛阳长安两京,历代为兵家必争之要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主要由函谷关关楼景区和太初圣宫景区两大部分组成。景区因“三名”而闻名于世。三名指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从高速下来,到西门向东走来,感觉近年来变化太大了。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扩建了弘农涧河函谷关段河道治理与景观建设,主要有百万平方米的太极圣湖工程、天下第一书的“道德天书”工程、以老子圣像为主题的老子广场工程和核心景区景观提升工程等,工程投资将达到2.3亿元,占地1545亩。老子圣像:高达28米,重60吨,紫铜锻造,贴金多达33公斤,总投资2588万元。披肩长发,天庭宽阔、面容和蔼、目光炯炯有神。展示了老子睿智伟岸、庄严静清、可敬可亲的形象,体现了老子和谐智者、道骨仙风的圣哲气质。今年农历二月十五老子诞辰纪念日,在函谷关景区分别举行了老子圣像揭彩庆典仪式和老子公祭大会。天下第一书“道德天书”:左为道经,右为德经。全长365米,高12米,以篆书和行书两种字体雕刻。一块石材的重量是800斤,每块上刻两个字,一共要用5300块石材,这项工程即将完工,建成之后将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西大门:为景区正门。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年代最早的军事要塞,而且是道家鼻祖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因而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门额上“道家之源”这四个大字即是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玉溪道人)亲笔题写的,权威界定了函谷关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门口这幅对联,上联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万物”,下联为“五千言道德真经法天法地法自然”,意为自然界始于太初,道德经源于自然。青灰色门楼:叫朱雀门,上面雕有两只是凤非凤,是鹤非鹤的鸟雀,其为朱雀;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称为四灵,分别镇守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朱雀迎门,预示着开门吉祥,也预祝着来宾吉祥如意。灵符遗址:灵宝这个地名具有传奇色彩。灵宝夏、商、周是称桃林,秦设桃林县,汉代设弘农郡,隋代恢复成桃林县。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诖府参军田同秀,上奏唐玄宗说:他梦见太上老君在丹凤楼上会见了他,说著经的地方留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能得天下。玄宗命人去挖掘。果然在函谷关令尹喜故宅掘出一块桃木简符,上面刻着这个字,这个是桑树的“桑”的古体。众臣解释为,字形有四个十、一个八组成,说老子可以保佑唐玄宗坐48年天下。唐玄宗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宝物,遂将当时的“开元”年号改为“天宝”,把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历史上称为“玄宗改元”。玄宗为了表达对老子的无比崇敬之情,特意携贵妃杨玉环来函谷关朝拜老子。散丹亭:传说老子当年在函谷关著经时,当地闹起了瘟疫,老子用所骑青牛吐出的牛黄炼成丹丸,散发给百姓,使当地免除了一场灾难(老君炼丹的故事即缘于此)。后人为纪念老子散丹救民而修建。紫气东来:话说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见紫气东来,果遇至圣老子。老子有感于尹喜的执着求教,允诺将圣智著书五千言。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春联横批、庭院门楣上都会写上“紫气东来”,希望有贵客登临,洪福满门,图个吉祥。太初宫景区庙宇,左为三清殿。三清即: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清——盘古公,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灵宝天尊。右为三皇殿:三皇即:天皇——伏羲青帝,发明先天八卦,被誉为“八卦祖师”;地皇——神农炎帝,发明草药,耕种五谷;人皇——轩辕皇帝,开创文化,发明文字,被誉为“人文初祖”。主殿就是老子著经处——太初宫:它是函谷关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西周,历经唐元明清各代翻修,现存建筑为元代的风格。殿门口有两通石碑,分别为元大德四年(1300年)和清顺治十年(年)翻修此殿时留下的,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还有一大明成化十年铸造的一口大钟。我们看到的太初宫,有唐代遗留下来的柱石,有元代遗留下来的木架结构工艺,有清代修复的梁记。唐朝的两块柱础石的花纹是不一样的,西侧为莲花状,东侧为石鼓状,道教中莲为阴,鼓为阳,老子《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阴阳,由此我们得知,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对老子哲学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了太初宫的建筑艺术中去,对于老子来说,这也是后人对他的一种纪念。殿内供奉三尊像,中间为老子著经坐像,左为老子书童徐甲,右为关令尹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周王室藏书,后因周室内乱,诸候纷争,老子便决定辞官西渡归隐,途经函谷关在这里停留五个月,将一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做了一翻总结,上升为理论,留下了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东西墙壁上为《道德经》全文,上、下两篇共81章,全文73次提到“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通篇内容涉及天、地、人三个方面,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事都应当顺应天道,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作为中国国教的道教最早的典籍,它整整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函谷关大道院:它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一座仿秦汉建筑道院。殿中神像共有36尊,核心思想倡导宗教平等,追求文化融合。殿内同时供奉有老子,孔子,释加牟尼,这三家文化相互斗争、融合、渗透,构成了以道家思想为根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东西两侧为道教中的八仙和八神。
Ⅳ 为什么中国有两个老子故里
公认的是河南周口市鹿邑县。安徽亳州涡阳县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考证!
为了本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西门庆的故里都有三个地方争抢,何况是老子的故里了。
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与民间传统公认的老子故里,历来是官方、民间老百姓祭拜老子的圣地,并且获得了当代绝大多数中外权威机构对鹿邑老子故里的支持与认可,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一涡阳籍台湾道士马炳文打着修护鹿邑老子故里的名义在海外募捐,在筹到募捐款时却捐给自己的家乡涡阳,从此点燃了鹿邑、涡阳两县争老子故里的烽火。涡阳官方借此也遂以老子故里进行包装宣传,亦有少数不明就里的人支持。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鹿邑太清宫老子文化广场老子像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李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里之争由来
河南省鹿邑县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民间认可老子的故里,但自1990年代初开始流传一股“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于是两地开始了近20年的老子之争。现将两地“老子”相争之始介绍如下:
1990年6月,鹿邑县太清宫镇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祖籍涡阳),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28日,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100多万美元。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马炳文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有关此事,主要的当事人马炳文和张景志都已辞世,其中纠葛难以揣测,但涡阳方面在媒体上刊登过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文章说,“1988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其外孙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基本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 最终,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100多万美元投给涡阳,由此拉开两县近20年纷争的序幕。
Ⅳ 老子诞生地道教祖庭太清宫在哪里在哪里
河南鹿邑
鹿邑太清宫镇是老子的诞生地,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耳(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鹿邑县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Ⅵ 老子是亳州人还是鹿邑人
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安徽省涡阳县)人。
Ⅶ 河南省鹿邑县龙属于哪个市
老子出生地在鹿邑,这是谁也争不走的?这些东西有必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鼻祖——道德天尊。是孔圣人的老师,是《世界百位名人录》中的重要一员,也是我们鹿邑县人的乡贤。他的唯一作品《道德经》,仅仅五千多字,却是一部含天覆地,震古灼今的伟大哲学著作,自春秋战国以来,解老、喻老、释老、注老著作不下千百种,并被国外翻译成多种文字,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中国,在东方、在全世界,老子的著作以及老子本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敬仰。举个例子,近来,一本新的《道德经》英译本出版权的拍卖,在美国竟有八家大的出版商为之争夺,最后被美国的哈泼公司以十三万美元买下。仅仅五千多字的版权,竟然卖到折合人民币一百多万元,一个字合二百多元人民币,这在世界上也许是最高记录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出版最多的书是基督教的《圣经》,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道德经》是最能代表人类思想发展的、被称为人类思想里程碑的伟大著作。《道德经》不仅仅是哲学著作,而对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军事学、管理学、罗辑学、心理学、养生学、中医学、环卫学、以及其它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都有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老子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有人说:“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是以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的、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历史,”所以受到古今中外的极大重视和推崇。每一提到老子我们这位伟大的乡贤,鹿邑人都有一种亲切感、光荣感。从宗教信仰角度来说,鹿邑人绝大多数都不是道教徒,但一遇到天灾人祸,兵燹匪患,都在内心默祷“老君爷保佑”,大到水旱战乱,小到个人的吉凶得失,都把安全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位伟大的乡贤身上,所以大家关心老子,是崇敬心情的自然流露。 人家为什么会给我们争老子,因为老子是道高德崇的千古名哲。简单地说,他太好了,值得争。为什么不争坏人呢?譬如秦桧、汪精卫,为什么没有人争呢?从这一点说,人家争也不是坏事,也不能一听说有人争就想骂人家,人家争也是想沾沾光吗?而且和我们争老子、争陈抟也不是从现在才开始,早在明清时代,安徽的亳州、颖州就和我们争过,他们把老子陈抟说成是安徽人,《亳州志》、《凤阳府志》都有记载,不过他们没有争过去,后来他们不争了,他们自行纠正了。清光绪三年,《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六十《人物志隐逸》序上说,“今按宋陈抟为亳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他们承认了错误,自行改正,书上也不这样写了,从此就不和我们争了。但这种错误的说法还时隐时现地流传着,如前几年,亳州的某些人搞过什么“陈抟千年祭”,还在亳州城南十九里陈营村盖了一片陈抟庙,有位亳州市的朋友还写了一篇陈抟里籍在亳州的文章,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写过两篇文章,一是《陈抟里籍初探》发表在我们的会刊上,内容是表明我们的立场。我们的立场是陈抟先生是鹿邑人,不容置疑。二是《陈抟故里再探》,这是对着四川的。四川大学有位叫胡昭曦的教授,他在四川学报上发表了一万多字的考证文章,考来考去,证明陈抟先生是四川崇龛人,我们的《再探》一文发表在《中州今古》上,我们提名道姓地说与胡昭曦教授商榷,希望他读了我们的文章有所表示,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他的意见,他可能也不争了,我们还准备写《陈抟故里三探》,这是专门对着亳州的,论战的对象是亳州市写文章的那位先生,后来在福州会议上我们相识了,他很主动,很和善,吃饭、住宿处处关照着我们,虽然是新相识,关系很好,无话不谈,一次我们表明陈抟是是鹿邑人,不是亳州人。我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分歧,亳州市的那位先生说:“我们没有分歧,我那篇文章是奉命之作,不足为凭”。毕了,他不争了,于是《三探》至今也没有写,至于争老子,现在仍在进行中,不过已经接近尾声。谁和我们争老子呢?安徽省涡阳县,准确的说,涡阳县的某一些人,公开抛头露面的是扬光先生。
Ⅷ 道家始祖老子祖籍是河南鹿邑么
“老子故里”之争尘埃落定 考古证实老子生于河南鹿邑
主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三版 教科文卫 2000年11月22日
“老子故里”之争尘埃落定
考古证实老子生于河南鹿邑
新华社郑州电 (记者刘雅鸣、通讯员陈清毅)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以五千言《道德经》而成为东方先哲的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其出生地曾是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近日,随着一枚《古代思想家———老子》邮票首发式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的隆重举行,老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连日来,各种纪念活动正在老子家乡进行,老子文化热也再度兴起。
在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老子诞生在鹿邑太清宫镇。二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极大地启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1997年,为寻找老子的有关遗址,了解太清宫历史上的本来面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文物工作者在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后,初步了解了太清宫的建筑规模。经钻探,在今太清宫太极殿周围3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存在。众多的碑刻记载表明,汉代以后,官方和民间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的故里进行祭祀。
据当地官员介绍,他们正筹资加快老子故里的修复和地下文物的发掘,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1月22日第三版)
Ⅸ 老子的祖籍在哪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老
子的诞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鹿邑太清宫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县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史料记载,公元前571年,老子就诞生在这里。所以,鹿邑县既是李姓的发源地,又是老子的故里。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兴起庙会进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
据《后汉书》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