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法治什么病
⑴ 泄泻病是什么病,如何解释严重吗
搜索词条
泄泻
[xiè xiè]
权威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网络名医网 提供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分享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1.感受外淫
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当,如饮食过量导致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3.情志不舒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不化,下趋肠道为泻。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均可致肝脾失调,易形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脾肾阳虚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6.中气下陷
久病失治误治,导致中气被损伤引起中气下陷,不能提升阳气,故而不能温煦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成为泄泻。
辨证施治
1.寒湿停滞
(1)证候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既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2)治则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3)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壅滞
(1)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治则清热利湿。
(3)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3.暑湿壅滞
(1)证候发于盛夏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伴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2)治则清热化湿。
(3)主方黄连香薷饮加减。
4.饮食停滞
(1)证候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2)治则消食导滞。
(3)方药保和丸加减。
5.肝气乘脾
(1)证候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2)治则抑肝扶脾。
(3)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6.脾胃虚弱
(1)证候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多,夹见不化水谷,伴见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2)治则健脾益胃。
(3)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7.肾阳虚衰
(1)证候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伴见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
(2)治则温肾键脾,固涩止泻。
(3)主方四神丸加减。
8.中气下陷
(1)证候多由久泻或大病或久病导致的久泻不止,甚者脱肛,伴见小腹坠胀,纳呆,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渴喜温饮,消瘦等。
(2)治则升阳举陷止泻。
(3)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9.上热下寒
(1)证候肠鸣下利,干呕呕吐,伴见心下痞满,口渴喜饮,偶有口苦,心中烦闷,小腹喜温等。
(2)治则和胃开脾止泻。
(3)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其他疗法
1.针灸分型治疗
(1)急性泄泻①治则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②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中脘。③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曲池;食滞者,加中脘、梁门。④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泻①治则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②主穴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三阴交。③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关元。④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穴位注射法
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3.耳针法
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4.拔火罐
(1)取穴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
(2)方法留罐10分钟,日二次。
预防调护
1.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冷水等;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2.增强体质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3.预防
平素注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物以防外感引起泄泻。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上应明确证型,正确的辨证论治从而选方用药,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泄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对 泄泻 仍有疑问? 去网络知道提问
hot世界杯,听明星神吐槽!
专题【世界杯上的90后们】
辨证施治
目录
网络名片
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
-
⑵ 什么是“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指正治法,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指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
二、反治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2)泻法治什么病扩展阅读
应用:
(一)、正治
治疗疾病的方法(疾病性质病机),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等。
(二)、反治
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由于这类情况较少见,故反治的应用相对也较少。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⑶ 中医看病,长期放屁的疾病
也不是每天都多,就是只要你上卫生间不管是大便还是小便都放屁,是怎么回事?
⑷ 什么是木布病
藏医学中的“木布病”,是由龙、赤巴、培根、血液、黄水等引发的一种综合病 。藏医学认为,“龙”的自然色为青, 为寒期;“赤巴”为黄色,“培根”为自然灰色,而“血”为红色,“黄水”的自然色为紫黄,混合在一起就变成紫黑色,藏语中“紫黑色”称“木布”,因此龙、赤巴、培根以及血液、黄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综合性疾病的称为“木布病”
病因及表现症状
“木布病”的木布病主要症状为:胸腹灼痛、消化不良、呕吐胆汁,吐烟汁色黏液和血、大便燥结、肌肉消瘦、脊椎疼痛等。
其病因包括热性病因和寒性病因两种:
热性病因既过食味咸、酸、甘和高热能、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经常饮酒,以及剧烈运动和外伤等引起肝内坏血增盛,却不能完成正常的血生化过程,使精、浊血液混在一起,自肝脏倒流致胃腑,与胃内的培根黏合并腐化,导致龙、培根的机能失调而产生的综合性疾病“木布病”,称为热性木布病,又称“木布下陷”。
寒性病因既饮食不消化,或进食不合胃腑的饮食,在胃腑不能消化,胃黏液激增、瘀积,平火龙与消化赤巴的功能衰退,精华与糟粕不能分离,侵入肝脏的部位又不能转化为精气,反而恶血充斥,肝脏增大,又侵入胃腑后不能消化,致使培根性激增,症状潜伏下来,称为寒性木布病,又称“木布瘀积”。
单一型培根病即指未消化、慢性胃肠炎、萎缩性胃炎等。未消化是内科疾病的根源,也是木布病的根源。培根木布发病部位主要在于胃肠,此病类似西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嗳气频作、恶心呕吐、饭后疼痛等是主要的表现症状。
藏医学诊断标准
藏医诊断以《四部医典》、《秘诀本》 木布病的诊断要点为主。通过观察总病象,从诊脉、验尿、观察表面病象、利害观察等方面着手。
木布病一般脉象洪大、干脉弱。尿色红紫、细腻、浓稠、有沉淀物。胃、肝疼痛,食欲不振,口内有腥臭味,大便紫色、干燥。饱时痛,饥也痛。
此病多在春秋两季发病,分为3个阶段:初期呕吐热水与酸水;中期疾病已经成型,呕吐茜草汁样;末期病情已发展,呕吐烟汁样。
藏医学治疗方案
对于“木布病”的治疗,藏医依然遵循藏医学中“四系统治疗法则”、“热病寒治寒病热治”的基本原则,根据木布病的寒热属性、情势,对不同类型的木布病分别采取不同的辨证治疗措施。从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大疗法着手。
但需要注意的是,“木布病”作为综合性疾病,又是久病陈疾所致,需反复长期医治。因此,营养滋补体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01
饮食疗法
热性木布病:可食用鱼肉、猪肉、豌豆、凉开水等。禁忌温暖、营养与过劳;
寒性木布病:可食用牛、羊肉、粥、干旱谷物等。禁忌性凉而重的饮食,白天睡眠及受寒。
02
起居疗法
热性木布病:不宜过劳;
寒性木布病:白天睡眠及受寒。在干燥温暖的地方适当活动,以不出汗为宜。
03
药物疗法
根据患者疾病的寒热属性、病症情势采取相应的药物配伍进行治疗:
热性木布病:常用的复方有二十五味大汤丸、大月晶石丸、坐珠达西等;
寒性木布病:石榴健胃散、仁青芒觉、仁青常觉等。
04
外治疗法
根据具体病情通过藏医放血、泻法、火灸、敷法等外治疗法进行治疗。
⑸ 阴盛则阳病,为什么阳病治阴呢
阴阳在体内是相克的…阴衰则阳盛阳盛则阴衰…补没有泄快所以则是阴衰泄阳,阳衰泄阴使得阴阳平衡
⑹ 有哪些常见病症的针灸疗法可以治疗肠胃病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以下介绍几种肠胃病常见病症的针灸疗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中脘、太冲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胃俞穴。
[做法]脾胃虚弱者用补法,章门、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气犯胃则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十二指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气滞者,加太冲;水湿停留,加丰隆。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7日。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门;胁痛,加期门、阳陵泉;吐酸,加公孙、太冲;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内关、太冲、公孙。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横、支沟;呕吐,加内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欲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补法,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l~2次,5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⑺ 怎样才能治疗癫狂病
癫与狂均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两者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西医的各种精神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癫狂治疗的诊断要点
病史本病发生与内伤七情密切相关,性格暴躁、忧郁、孤僻、胆怯疑虑等是发病常见因素。此外,头颅外伤,中毒病史及家族史对确定诊断也有帮助。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患者思维、情感、行为三方面失常。常见有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四种类型的症状。一般癫证多见抑郁症状,呆滞好静;狂证多见躁狂症状,多怒好动。至于幻觉和妄想症状,既可见于癫证,也可见于狂证。
本证应注意与脏躁、谵语、郑声等鉴别。
癫狂治疗的辨证分析
癫狂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所致。其病变在肝胆心脾。临床首应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但又不能截然分开。癫证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证。故癫狂证在初发病时多属实证,宜以清热涤痰,疏肝理气;如久病不愈,正气渐衰,治应以补益为主。如有瘀血内阻,又当活血化瘀。
癫狂治疗的辨证论治
Ⅰ.癫证痰气郁结型
【证见】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方药】1.主方涤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味处方: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胆南星12克,茯苓10克,香附9克,木香6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白矾10克。水煎服。2.中成药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3.单方验方郁矾散(何春水《精选千家妙方》)处方:郁金20克,白矾1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3克,以石菖蒲10克煎汤冲服,每日2~3次。心脾两虚型
【证见】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食少。舌质淡,脉细。【治法】 补益心脾,镇心安神。【方药】1.主方养心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12克,法半夏10克,柏子仁15克,熟枣仁20克,远志9克,五味子6克,党参18克,龙齿30克(先煎),炙甘草10克。水煎服。2.中成药归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酸枣仁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酸枣仁20克,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木香、茯苓、龙眼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Ⅱ.狂证痰火上扰型
【证见】 病起急骤,面红目赤,两目怒视,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方药】1.主方生铁落饮(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处方:生铁落60克(先煎),天冬、麦冬各15克,川贝母12克,胆南星12克,橘红6克,石菖蒲10克,远志6克,玄参15克,黄芩12克,茯神12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5克(后下)、芒硝12克(烊化)。2.中成药礞石滚痰丸,每次6~10克,每日1—2次。3.单方验方(1)生地大黄合剂(庄彦亭《四川中医》1988.7)处方:生地黄50克,大黄20克,龙胆草、栀子、枳实、芒硝(冲)各12克,黄芩、木香、知母各10克。水煎服。(2)桃黄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处方:大黄、赤芍各40克,桃仁20克。水煎服。(3)大黄莱菔汤(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处方:大黄、莱菔子各30克,芒硝24克,白芥子9克。水煎服。(4)清心安神汤(《陕西中医》)处方:黄连9克,麦冬15克,朱砂3克(冲服),黄芩12克,栀子12克,茯神20克,生大黄15克,远志9克,石菖蒲12克,生地黄12克,炒酸枣仁2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火盛伤阴型
【证见】 狂病日久其势渐减,且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1.主方二阴煎(《景岳全书》)加味处方:生地黄20克,麦冬、玄参、茯苓各15克,黄连、淡竹叶、木通各10克,天竺黄12克,熟枣仁、珍珠母(先煎)各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癫狂见有瘀血阻滞者,治宜以活血化瘀法,可选用癫狂梦醒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2.中成药(1)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2)天王补心丹,每次10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1)百合地黄合剂(安徽中医学院验方)处方:百合30克,生地黄15克,白蒺藜、知母、麦冬、柏子仁、郁金、合欢皮、朱茯神各10克,远志、甘草各5克。水煎服。(2)龙牡宁神汤(《浙江中医杂志》)处方: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浮小麦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5枚,麦冬15克,酸枣仁12克,夜交藤15克,茯神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癫狂治疗的其他疗法
2.针灸疗法
(1)癫证:穴位:①中脘,神门,三阴交;②心俞,肝俞,脾俞,丰隆。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用平补平泻手法。(2)狂证:穴位:①人中,少商,隐白,大陵,丰隆;②风府,大椎,身柱;③鸠尾,上脘,中脘,丰隆;④人中,风府,劳宫,大陵。四组穴位可轮换使用,用泻法。狂证发作时,可独取两侧环跳穴,用10厘米/(4英寸)粗针进行强刺激,可起安神定志作用。3.预防调护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调摄,戒烟忌酒,少食辛辣油腻之品。
对有狂躁症状,毁物伤人或有自杀倾向患者,要适当给予约束,严加防范,专人监护,并将危险物品,如刀、绳、木棍、药品等严加收藏。
⑻ 各位中医帮帮忙
不知道脑梗塞多长时间?风湿又多长时间了?这些疾病是病发性的还是原来就有?说实在的老人已经80岁了,就是带他去针灸也不易针的时间过长,要用平补平泻法,最好吃中药再调理调理.年岁一大恢复就慢,抵抗力也差.
对高血压的有益的食物:
1、限制钠盐的摄入。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少吃咸食,吃盐过多,会使血管硬化和血压升高,每天吃盐应以5克以下为宜。
2、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容易促进 动脉硬化。
3、少吃动物脂肪。动物含胆固醇量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如肝、脑、心等应少吃。
4、戒烟少酒。有烟酒嗜好的高血压患者,会因烟酒过多引心肌梗塞,脑中风。
5、宜多食钾食物。钾在体内能缓冲纳的食物有:黄豆、小豆、番茄、西葫芦、芹菜、鲜蘑菇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梨、猕猴桃、柿子、菠萝、核桃、西瓜等。
6、宜多吃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牛奶、瘦肉、鸡蛋、豆类及豆制品。
7、钙食物。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患者每天坚持食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显的降压效果。含钙的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海带、骨头汤、黑木耳、核桃、沙丁鱼、鸡蛋等均含钙丰富。
⑼ 哪些肠胃病病症可以使用针灸疗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中脘、太冲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胃俞穴。
[做法]脾胃虚弱者用补法,章门、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气犯胃则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十二指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气滞者,加太冲;水湿停留,加丰隆。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7日。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门;胁痛,加期门、阳陵泉;吐酸,加公孙、太冲;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内关、太冲、公孙。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横、支沟;呕吐,加内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欲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补法,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l~2次,5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⑽ 我需要中医针灸推拿医治感冒的病例两个,要有病症,治疗穴位,补泄手法,还有选用穴位的原因...
感冒分型:
1.风寒感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液清稀,恶寒重,发热轻,无汗版,头痛,舌苔薄白权,脉浮紧。
2.风热感冒:鼻塞而干,少涕或流浓涕,咳痰黄而粘,恶寒轻,发热重,口干,尿黄,便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感冒:咳声重浊不扬,咳吐白色粘痰,身热不扬,肢体酸重,纳呆,舌苔白腻,脉濡。
基本治疗:
治则:风寒证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灸并用,泻法
风热证疏散风热,清利肺气,只针不灸,泻法
暑湿证清暑化湿,疏表和里,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方义:风邪与寒、热、暑湿之邪夹杂伤表,故取风池、大椎、外关疏风解表。合谷祛风解暑、解表清热,列缺宣肺止咳,二穴相配乃原络配穴法。
加减:风寒证加风门、肺俞祛风散寒;风热加曲池、尺泽疏散风热,暑湿加中脘、足三里和中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