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依法治国
① 如何在依法治国理念下依法治警
如何在依法治国理念下依法治警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警察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这对公安机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要知法,这是具备人民警察资格的最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必须有法,所谓法就是体现人民意志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依据法所调整对象的不同而制定出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法律,如刑事法规、民事法规、经济法规、行政法规等。作为执法群体之一的人民警察,如果不知道国家有哪些法律,国家禁止什么、许可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将是何等的荒唐!所以人民警察必须学法、知法,知晓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法律,让法律占据警察思维,让法律定格警察人生。只有知法的人,才是一个最起码的执法者。
要懂法,这是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要求。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职能部门,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具有国家赋予的特殊职权,人民警察执法行为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最重要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等。人民警察要想正确履行“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职责,就必须懂法,对所执的法融会贯通。人民警察执法的范围主要是刑法及治安法规,所以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懂实体法中规定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还要懂程序法中规定的如何去惩治违法犯罪。只有这样,人民警察执法活动才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才能树立自身的光辉形象。
要守法,这是对人民警察执法品质的要求。执法者必须守法,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之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质就是指人们都必须遵守法律,都必须用同一个标准遵守法律,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试想,如果一个警察刚从红灯下闯过,回过头来又去处罚别人闯红灯,被处罚人会心服吗?肯定不会。如果执法者本身不守法,还能约束别人?还能维护法律尊严吗?社会的法律秩序又会怎样?正所谓已不正就不能正人。所以作为执法者的人民警察必须模范遵守法律,这样才能有资格去履行职责,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要执法,这是对人民警察执法的制度要求。一是依据法律规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人员及其组织,做到证据确凿,程序合法,不枉不纵。严禁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证据,严禁在办案过程中使用侮辱性语言等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二是在治安管理中做到文明、公正执法。要放下架子,摒弃官老爷思想,深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要文明执勤,文明管理,严禁耍特权,粗暴执法;要实行警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做到阳光执法。三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为群众办理有关证件。窗口单位要实行微笑服务,彻底克服“四难”现象,对手续不全的办事人员,要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对弱势群体要送服务上门,尽力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要经常深入警(社)区,听取群众的呼声与建议,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释法,这是人民警察执法的义务要求。人民警察除了执法、守法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是向民众宣传法律、解释法律。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国家颁布实施的新法律法规,及时让群众知晓新法的实质和内容,以利施行;二是经常到学校、企业单位等,举办法制讲座,为他们传授法律知识和用法技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经常深入警区,利用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向群众宣讲法律,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
② 公安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公安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应该起到先锋的作用。为保卫我国的法治,所以公安是保护我们国家的法律。
③ 依法治国对公安交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四个把握: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我们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奋力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红线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贯穿《决定》的一条红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是贯穿《决定》的一条主线。这一红线主线,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决定》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六个方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提出180多项重大举措。这些重大举措,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凝聚全党智慧,体现人民意志,标志着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规律特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决定》提出的若干措施,都与公安机关密切相关,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④ 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体现吗
算是。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犯罪,是落实依法治国的体现。
⑤ 如何发挥公安机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职能作用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近年来,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过去五年间,仅国务院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39件法律议案,制定、修订了137件行政法规。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立法工作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政府立法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产品质量和安全、规范政府自身行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立法;特别要注意加强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质量。要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在法律法规起草、修改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原则上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政府的组织、政府的权力、政府的运行、政府的行为和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都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须与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问责监督有方的政府工作机制。合理界定和调整行政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加强对行政收费的规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执法财政保障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制度。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诉讼权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护。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政府权力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行使。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行政执法的有效监督。切实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作为重点,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
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形式,善于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媒,精心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科学性、准确性,防止片面性。突出抓好宪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遵守。
加大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牢法治思想基础。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机制实现的。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必须强化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既要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要增强法治意识和义务意识。具体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国家保护合法的权利;国家提供权利的保障、救济和保护。只有让每个公民都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真正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实处,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 公安机关如何落实依法治国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⑦ 公安机关的任务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与任务、职责的关系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公安机关的任务;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公安机关的职责。
公安机关的性质是公安机关诸规定因素中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并由此决定公安机关的任务、职能。公安机关职责是公安机关基本任务的具体化,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确定的。
(二)公安机关任务的概念
公安机关的任务,是指公安机关在国家法律所确定的管辖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工作内容。
公安机关是国家为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的,依照法定程序和特殊模式组合起来的,具有特殊职权、功能和高度权威性的社会系统。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公安机关要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标,应在国家法律规定下进行。由于公安组织是由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组成的系统,所以,可以将公安机关的任务依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作不同的划分:从时间上分,有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从范围上分,有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从层次上分,有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三)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的内容
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1.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3.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4.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财产;
5.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这是《人民警察法》第2条规定的人民警察的基本任务,同样是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四)维护国家安全的含义及其内容
1.维护国家安全,是指保卫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受侵犯,保卫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国家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政权的巩固。1993年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按照国家规定的职权划分,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维护国家安全。”保卫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受侵犯,保卫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是公安机关神圣的首要任务。
2.维护国家安全是公安机关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积极防范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及时发现和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避免造成危害国家安全的严重后果;
(3)坚决打击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警诫其他不法分子。
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和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要大力提高对敌斗争的主动性,高度重视防范和打击国内外和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颠覆活动。
(五)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内容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防范和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2.坚决惩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
3.依法进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行政管理,以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⑧ 关于依法治国的案例
案例一:江西赣南某贫困县,年财政收入不到一亿元。十五年里,换了四任书记县长,新城开发的位置依次从北至南,再从南至北,改动了三次,光规划费用就花费了两千余万。至今南北两处新城,都是半拉子工程,境内怨声载道。
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法制观念、学会法治思维,带头遵守法律。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各个王朝来看,比较繁荣的治世,诸如文景、贞观、康乾等年代,都以皇帝和臣子们能够俭约自爱、奉公守法为先决条件,才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较为太平;反过来,众多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乱世,又无不以统治者放纵私欲、践踏法律、蔑视公理为滥觞。古今一理,建国60多年来,在各项建设欣欣向荣、稳健发展的五六十年代和近三十年来,靠得就是我们大多数领导干部严于自律、模范守法。如今,在步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期的关键时刻,之所以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中央全会上进行研究讨论,并加以重大完善和改进,特别是提出依法决策五个程序,还有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就是为了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树立法治思维。而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也是为了有力地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在决策和施政当中,善于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学会用法律的眼光看问题、置身法律的框架下做决策,坚决避免“领导批示就是法”、“领导拍板就是法”“领导支持就是法“的错误意识和违法行为。要始终以法律容许不容许、法律追究不追究来考量问题,最大限度杜绝“一个将军一道令”“新官不理旧账”等唯我独尊、自行其是的法盲行径,从源头上避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习惯于一任接着一任干,多做一些民生工程、基础工程,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案例二、山西吕梁某县,2003年7月。青年刘某酒后闯到与其有情感纠葛的王某家闹事。110赶到后,刘某不听劝告,对穿便衣的副队长,推搡了一下。110队员当即刘某押回县公安局,将其双臂拷在暖气管上,一顿暴打,导致刘某左眼失明,至今未做一声道歉,赔偿更无从谈起。
依法治国,其次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执法执纪部门要奉公守法、严格自律,模范执行法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法律载体和具体执行部门,理应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职权。然而,当下的许多乱像表明,为数甚多的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注重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以罚待法的案例时有发生,霸气干警糊涂法官和刁横执法人员时有曝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部门的形象,滋长了黑恶社会的蔓延坐大。一些执法执纪部门,则是围着当地主要领导和部门利益转,利欲熏心,肆无忌惮,公然知法犯法,深为群众所诟病。“打铁必须本身硬”,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各级政法机关和执法执纪部门理应深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自觉学法、带头守法、严格执法,甘于淡泊、恪守原则,不搞潜规则,不越雷池一步,时时处处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自身的形象,让法纪观念蔚然风行。
案例三:2014年11月3日下午,安徽省含山县孙某带着妻子戴某到巢湖市康平妇产医院做无痛人流手术后,闯进手术室,质问护士长:为什么有男的(医生)在?护士长解释,“他是麻醉师,为了患者安全,麻醉师必须在场观察。”孙某不由分说,对麻醉师拳脚相加,随后拿出刀子刺到高医生右侧腰部,李强当场倒下,孙某立即逃离。(腾讯网)
依法治国,更主要的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做起、学法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很大程度是老百姓的参与和自律。在过去,普法工作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事业的飞速发展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相比,普法工作依然空白很多,大有可为。社会上各种权大于法、拳头大于法、家法大于法的不正常现象相当常见,遇事每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意气用事,盛怒之下,出言不逊,乃至拳脚交加、拔刀相向的场面,不止在深受网络暴力毒害的未成年人之间经常发生,在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之间,也多次上演着。依法治国,就是需要广大公民,都有明确的法制观念,了解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恪守社会道德底线,不钻制度的漏洞,既不做恃强凌弱、穷凶极恶的霸王,也不怕胡搅蛮缠、没理强占三分的赖皮,更要避免口无遮拦、动手动脚的粗野行径,要相信法律,牢固树立“任何事情只要是违法的,不管做成什么效果,都是不可行的”法治意识,遇到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看一看,习惯于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问题,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大环境。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参考:http://ke..com/view/50940.htm
⑨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公安机关如何做好各项公安工作
公安部门最需要做好的是公平、公正的处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