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1-16 09:35:44

⑴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党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种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历
史中形成的,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党执政的实质就是领导、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要求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核心,制定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宪法、法律。因此,党的意志同人民意志、国家意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保证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保证,依法治国就会迷失方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着眼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和法制,让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大的民主,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执政的实质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具有可靠的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切实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合法权益,保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支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要贯彻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且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从制度上、法律上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⑵ 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1、根据'法治'原则,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

2、法治原则不仅要对制止行政权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借以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

3、司法独立和律师业自由是实施法治原则必不可少的条件。"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按照国际通行的法治标准,法的道义原则高于具体法律,乃为现代法治的母体。只有遵循"法之道义"制定的法律,才称得上"法治",否则就是"有治而无法",即具体的立法和执法违背了人类道义。
所谓的人类道义,就是在现代文明的观念和实践之中得到普世公认的正义准则:"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权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平等对待原则"。

也就是说,"人权至上"道义原则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之中得到落实,只有基于"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权"的普世道义制定的法律,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只有依靠这样的法治原则维系的社会秩序,才可以称得上现代的文明社会。否则就是"恶法"和野蛮社会,就不具有法律的普遍性和权威性,公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抵制恶法和改造野蛮社会,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不服从运动的合法性之所在。

⑶ 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回国家事务,管理答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你,请采纳,好评!谢谢!

承天载地

⑷ 请问 护士要参加 编制考试 都考什么内容

需要考内科、外科、技能考试和面试。

护士考编制要看以下方面的书和考试内容:

1、基础知识

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2、专业知识

常见病与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有关的并发症、护理。

3、相关专业知识

常用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

4、专业实践能力

护理学基础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

1、专业实务科目考查内容

运用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有效而安全地完成护理工作的能力。考试内容涉及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和技能,以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的临床运用能力等。

2、实践能力科目考查内容

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护理任务的能力。考试内容涉及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等知识的临床运用等。

(4)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扩展阅读

护士享有的权利

一、护士执业,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工资报酬、享受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护士工资,降低或者取消护士福利等待遇。

二、护士执业,有获得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的权利;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三、护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与本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权利;有参加专业培训、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参加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的权利。

四、护士有获得疾病诊疗、护理相关信息的权利和其他与履行护理职责相关的权利,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⑸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结合新的形势作出重大决策,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⑹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科学内涵?晕死

你只是为了考试吧,那就去翻书本,那答案肯定有的。

想要真的理解“依法”二字,等你以后有了工作慢慢从实际生活里了解吧。

⑺ 简述依法治国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7)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扩展阅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系列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颁布实施,确立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法治政府建设进入“快车道”。《民法总则》颁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⑻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来:
1、根据'法治自'原则,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
2、法治原则不仅要对制止行政权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借以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
3、司法独立和律师业自由是实施法治原则必不可少的条件。"

⑼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对策”,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三)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法干警都必须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权力,还要用好手中权力。

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