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多与少
⑴ 什么叫多则惑 少则得 有什么道理
取得少的人比较能得到满足,想获得更多反而会自我迷失。
我认为是让你选择的机会多了,你就会不知道该要什么;
而没有什么让你选择,你只能得到你面前的东西.
通俗点来说,你坐公交车,空位多你会困惑,想做那里舒服;而只有一个位置,你会毫不犹豫冲过去坐下来
多则惑 少则得出自《老子》
(1)道德多与少扩展阅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的精髓
道德经的精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而道德经全本其他的都是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 道法自然
⑵ 《道德经》有云:少则得,多则惑。 三两知心好友,胜过万千泛泛之交 老子说:“人
今今有云,少则得多则惑,三两知心知好友胜过万千泛泛之交
⑶ 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
有的人抄不爱钱,一般的吃穿他就满足。这样的人给多少钱也不会抛弃妻子。
我觉得是人的心态,看破了人生的意义,就不会为诱惑所动。
人的价值观决定一切,例如有的人就热衷名利,有的人就很低调的生活。
其实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哪能有一致的看法啊,因此仅仅发表一下我的不成熟的见解
⑷ 道德高尚的人占多少比例
道德高尚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应该有三分之一以上。根据一个地方的人口的素质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⑸ 《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段话的意思是: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内新;少取容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供参考!
⑹ 如今的中国人是不是道德素质败坏的多,好人比坏人还少呢
人好不好,没什么抄标准的。环袭境就是这样,所以在大环境下,评判的基础是环境,因为好坏本没有界限,只是人的观念变了。通俗点说就是别人都会偷,就他不会偷。那么作为我们这个环境而言他也没什么好的,因为我们也不偷嘛。而如果在谁都会偷的环境里,那他就是好的,就是榜样。所以环境才是评判好坏的标准。而主观的只是你个人而言,但主观却依赖于环境因素。总结好人不会少,坏人不会多,变的只是环境,而你却没有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好样的,也许我们都这样社会才会更好。
⑺ 道德中的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和 论语宪问中的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 的解释
报怨以德: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此处的“和”与五十二章所讲的“和”不是一个概念,五十二章所讲的是自身,是内在,是个人问题。而此章所讲的是外在,是社会问题。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不能真正的消除怨恨(作者注:也就是说,出现矛盾必须要分出对与错)。对待错误的一方要用“德”的方法,这样做才是“善”行(作者注:所以说善行不是一味的妥协)。
“和”中国人认为是良好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08北京奥运会也特意体现的“和”。然而老子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此句就是告诉人们用“和”的方法解决矛盾,不是好方法。因为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此句的意思是告诉人们矛盾出现,不能抹稀泥了事。而要分出谁对谁错。但是对的一方要“抱怨以德”就是不要去谩骂、攻击、指责、批评错误的一方,而要用“德”的方法对待错误一方。如果对的一方受损失了,要尽量减小自身的损失,而避免给对方带来多余的负担。这样做才可以称作“善”举两个例子说明:
1、比如两人打架,互相都有轻微的伤害,但是还不至于到刑事处罚的程度。这个时候人们往往都是不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说两个人拉拉手和好吧,这点小事不要往心里去。这个就是“和”这样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最初招惹是非的人,由于自身的错误行为并没有受到什么样的指责与损失,今后自己还会做这样的事情,也许有一天就会出现大的伤害而受到牢狱之灾。那个本身不想惹事的人,看到惹事的人并没有受到什么样的指责,自己今后也许就会主动的去惹是生非了。
此案正解: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分清谁对谁错。错误的一方要受到谴责,并且承担损失。这样惹事的人今后就不会惹事,那个占理的人,今后还会不去惹事。对待那个做错事的人,正确的一方要尽量原谅对方,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2、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事故,由机动车一方负赔偿责任(作者注:后面还有细则此处就不写了)。此条法律就是典型的“和大怨”。制定法律的人认为,就算非机动车与行人违反交通法规,但是他们与机动车发生事故,他们受到的伤害比较大,所以他们是弱者。但是制定法律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不谈法律是不是冲突,只谈制定的这个法律就是采取和的方法解决矛盾。
如果在高速路机动车把行人撞伤,无任何责任的机动车至少要负10%的赔偿责任。这种“和大怨”带来的后果就是“必有余怨”行人一方认为自己怎么走路,机动车也要赔偿我的损失,就会肆无忌惮的违章行驶,不单单带来交通的混乱,更大的是践踏了法律。而机动车一方,由于自身没有责任也就是守法行为而要赔偿行人违法造成的损失,势必造成心理的打击,失去对法律对国家的信心。
此案正解,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分清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违法谁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行人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造成自身的损失,就要由自己承担。这样,今后就会减少这种违法的事情。
而作为无责任机动车一方要用“德”的行为对待对方。虽然是对方的全部责任,自己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比如修车的时候,要像花自己的钱一样算计,不要认为对方给我修车就狮子大开口。如果对方生活困难,对待对方的损失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助一下对方。这个时候花的这个钱是心平气和的花出去的,自身没有一点点的怨言。而作为受损失的违法者,也会因为对方的这个行为而心生感激之情的。这样就是正确的行为。(作者注:此处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道理,非谈论法律与政治)
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
后两句是孔子这样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两个意思有对立也有互融的地方。论语里强调要区别对待,道德经里强调一个人要有基本善良的品质,勿有余怨。
⑻ 多捞多得,理所应得。多捞少得,老板缺德 。少捞多得,得者无德。捞而不得,高尚品德。不捞而得,良心缺
条条蛇都咬人,要么当老板,要么心平气和低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