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立法
❶ 人民政府有立法权吗
法律分析:没有。我国行使国家立法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❷ 政府有立法权吗
法律分析:没有,县级人大和政府无立法权。 新修改的《立法法》只赋予地级市(多为设区的市)的人大和政府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事项,因此县级人大和政府仍无立法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已经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涉及上述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开始制定规章的时间,与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的本市、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同步。
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❸ 政府是否可以立法,设立法规的权利可不可以用“立法权”来形容
不可以
我国立法权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政府是行政机关,没有立法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五十九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五)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七)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九)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依照前款规定制定规章,须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六十一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七)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❹ 哪些机关享有立法权
法律分析:凡是立法机关都有立法权。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1、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2、国家行政机关系统(政府及政府下设机构)的: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机关都不享有立法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第六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第六十六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第七十一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第七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❺ 既然有专门的立法机关,为什么要授权政府立法
按理说,在中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里,只能有一个机关有立法权。就是最高立法机关,在中国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实际的政治运作和法律实践中,由于情况非常复杂、许多问题专业性很强,不可能完全由全国人大来立法,所以就会下放一些立法权。政府享有的立法权就是这么得来的,宪法里有明确的授权。由于有宪法授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你就理解成全国人大委托政府立法。要是政府立的法不行,人大可以撤销掉。
政府的立法权是受限制的,从内容、形式,到执行,都不能高于宪法和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规,许多行政法规是为了执行法律而制定的。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叫做部门规章,针对本部门的事务制定。地方政府制定的叫地方政府规章,只在本行政区内有效。
❻ 为什么立法程序要那么繁复
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国家和人民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
政府立法,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起草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活动。
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15日通过的《立法法》,是规范立法活动的基本法律,对政府立法活动作了原则规定。
国务院根据《立法法》于2001年11月16日制定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专门就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进一步作了具体规定。
政府立法在我国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因而,当时国务院没有立法权。
1975年和1978年制定的两部宪法,都没有突破1954年《宪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获得立法权,是自1982年开始的。
1982年《宪法》第89条第1项规定,国务院享有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的职权;第9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规章。
经过1982年和1986年两次修改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赋予了有关地方政府的立法权。
该法第60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2000年公布的《立法法》第9条还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进行立法,第71条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国务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规章的权力。对于政府能否立法的问题,《立法法》进一步从制度上作了回答,该法第2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这一规定,我国的立法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行政法规和规章都属于法的范畴。
现行《宪法》和上述有关法律的规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下的多层次立法体制,明确了政府立法在我国立法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束了在政府立法问题上的争论。
下面是政府立法的原因。
我国之所以赋予有关行政机关立法权,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同的实际情况。
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务院享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这就是政府立法权,即政府立法权。
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对国务院以特别授权形式赋予的立法职权,为授权立法权。按照这种解释,以立法活动的方式或者立法职权取得的方式来划分,前者为职权立法,后者为授权立法。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因为前者的立法职权是由宪法规定的,因此属于职权立法;因为后者的立法职权是通过立法机关具体授权取得的,所以属于授权立法,这种解释并没有从立法权的本原上证明权力机关的立法权与行政机关的立法职权之间在性质或本质上的差异。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将自己的主权权力、特别是广义的立法权通过宪法授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则以宪法的形式记载了人民的最高权力--国家立法权,并通过国家立法权的行使来反映、汇集和体现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意志。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人民主权和国家立法权在宪法的理论逻辑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从立法权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主权原则对立法权的要求以及国家权力的分工来看,宪法对全国人大立法权的规定只是一种人民主权权力的记载,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固有属性的必然表现形式。
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理,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惟一机关。"
1975年宪法第17条和1978年宪法第22条均规定,制定法律属于全国人大的职权。
从1954年到1978年的三部宪法,都没有赋予国家行政机关以政府立法权。
这些事实表明,本原意义上的立法权属于也只能属于人民及其代表者--人民代表大会。由于行政机关并不直接由人民产生,而是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因此人民的主权权力并不直接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立法职权来自于实行代议制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通过宪法或法律的授予。
下面是立法产生的原因:
界定立法权,是因为其创立之初,为了区别政府的不同功能--法律的创制、法律的执行和法律的适用(裁决)--而把创制法律的权力称为"立法权"。
立法权概念的正式确立,是以政府职能区分的需要及其现实运作为前提的。在专制集权的政体下,君主实际上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和任免等权力于一身,国家职能没有明晰分工,国家权力无需明确区分,因此,"立法权"概念就没有产生的现实基础。
"政府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职能,这一现代观点是在许多世纪间慢慢衍发起来的。"
这些职能范畴今天构成了我们思考政府结构及其运作的基础;
这些观念首先是在17世纪英格兰被人们明晰地领悟,而今天仍然在形成的过程中。
英国学者维尔教授认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将政治科学分为立法科学和政治学或者政策,但这不是以分权为前提来界定立法权概念的理论。
在17世纪的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激烈斗争,使立法和执行的功能、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区别更明确地提出来了,随着政府的基本司法职能的再划分,人们看见了这两种权力。
西方的布丹、哈林顿、洛克 、孟德斯鸠、汉弥尔顿等人,都对分权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做出了贡献。由上可见,立法权主要是一个国家政体结构意义上的概念,它的存在以分权学说和分权制度为前提;
它的归属以立法机关为主体;
它的功能既包括立法,也包括议决预算、监督、调查、宣战媾和、质询、弹劾等。
现代立宪实践表明,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对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用了同样或相似的词语予以表述,规定了各机关的分工和这些权力的宪法性质。
从权力的本原来考察,现代国家制定法律的权力由或主要由民选的代表机关来行使,执行法律的权力主要由行政机关来行使,裁判法律的权力主要由司法机关来行使,这是一种合理的科学的权力分工。
权力分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理性基础是主权在民,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且来自人民。
政府立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必要性
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立法权主要归与国家的权利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在现实中权利机关的立法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政府立法就成为立法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立法机关的能力有限。现代立法的内容,有很多是涉及专门性、技术性很强的立法,立法机关的议员具有各种复杂的专门技术知识者不多,如果由他们来制定技术性很强的法律,难免不成为外行立法,以致使所制定的法律得不到切实而有效的实施。
其二,立法机关的时间不够。立法机关不可能成为"万年国会",终年举行会议,而须按会期或法定条件举行常会或非常会,这样,其会期制度下的集会时间必然有限。
其三,弥补立法机关"骨骼式立法"的不足。由于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复杂多变,许多立法不得不只规定某些一般原则和主要条款,以留有充分的余地容纳各种应由法律调整的事项。骨骼式立法的优点是它能使法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包容性和适应性。
其四,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在一个现代国家中,在许多场合有采取立法行动的突然需要。对于许多这样的需要,委托立法是惟一方便的甚或是惟一可能的应付办法。" 一个国家有时会碰上天灾、战争、动乱、经济危机等紧急情况,靠立法机关依立法程序按部就班地制定法律来应付这些紧急情况,往往由于民主程序繁复冗长,缺乏应变能力,等法律制定出来后,早已时过境迁。而委托给行政机关一部分立法权,由于行政机关立法具有针对性强和便捷快速等特点,就能有效应付国家发生的紧急情况。
其五,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立法程序繁琐,修改和补充也很不灵活,这种僵硬的立法机能,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而政府立法,不仅便于制定,而且可以经常根据需要加以修改、补充,直至适应需要为止。政府立法机能的灵活性,既能够补充立法机关的立法缺陷,又能及时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保证立法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