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明论
① 辩论:文明法制约束更重要还是(求道德约束)
zhe 这.....也能上
那我以后 不把作业 都放网上作
② 试论依法治国对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里程碑。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与愚昧、野蛮状态相对而言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因此它一般表现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种形态,法律属于制度文明。任何社会的文明状态都是这三种文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辅相承、协调统一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法治中,我国的依法治国即社会主义法治,它作为法治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不仅借鉴吸取了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有益经验,而且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有共同特点。但是,我国的依法治国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体现着最大多数人的公平与正义,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基础,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可以说,我国的依法治国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现代法治发展的转折点和新的里程碑。
③ 辩论赛:文明素养的提升主要靠法制还是靠教育
咱们可以这么来 我用正方观点给你写个辩词 你来反驳试试
我方认为 文明素养提升主要依靠法制
为什么我方这么说?因为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法制
现代法制是从古至今人类 从人性中的道德观与正义感和公正心里 演变成的习惯法 也叫基本法,在我国分为民法和刑法。
也就是说法制 是道德 正义和公正的集合体 ,经过千百年的进化,法律从最初的 几条,几十条,几百条,甚至发展到了几千条,在座的各位可能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说这些。
在此我想问下对方辩手和在坐的各位,你们想想法律的逐渐进步的同时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在和她一起进步?没有错那就是文明!
在法律只有最初的几条时,只有轻罪重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时候,人们法制观念和文明观念都很淡薄,因为什么?因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的文化,而在法制越是简单粗暴的时代,对人的尊重也是最最不重视的时候,甚至在遇到犯罪嫌疑人而没有确定是否是真正的犯人时,也会因为人们较为简单的是非观而造成冤假错案。
而法制的进步代表着什么?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只要熟悉一些法律历史的人都知道,法律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轻,越来越追求公正,越来越复杂,审判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也许有的人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在有着高科技手段和明晰的法律条文的今天,很多案子的审判还是会很难判决,甚至判决完毕后还会有争议存在?
我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因为这就证明着,法律是越来越尊重人本身了,一个案件在法制不健全的时代,往往更重视受害人或利益已经被损害者,这就导致很多犯罪嫌疑人受到不公正判决,而随着法制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可以公正公平的看待一个事件了,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冤枉了一个人,只会让受害者死不瞑目,嫌疑人含冤入狱,而真正的犯罪者却逍遥法外!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法律判决一个案件时更为强调疑罪从无而不是疑罪从有了。
我说了这么多,可能在座的觉得,你说了这么大一长篇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我之所以会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文明素养是什么,大家一般概念里的文明素养,可能就是简单的,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到处刻字,不大声喧哗,尊老爱幼,待人礼貌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疑问,难道这些不是文明素养吗?
我想说这是文明行为但不是文明素养
所谓的文明素养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把一个人行为是否文明,定义这个人有没有文明素养。
但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明素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尊重他人
一个人能尊重他人的人,就是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正因为尊重他人,我们才会有文明行为,如果你的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无论怎么做都不会有不文明的行为也不会没有文明素养,因为只有影响到他人的人,才是不文明的人。
而文明,很恰巧也可以说很必然的是道德正义公正的集合体,因为她不是某个人必须遵守的东西,而是大多数人类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觉得必要遵守的东西,称之为习惯行为也无妨,当然文明行为必然都是好习惯,就像法制一样。
法制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好坏的判断,只有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人们对这种判断越来越清晰,才会懂得,我当下所做的事,是否尊重他人
所以我方观点认为,文明素养主要靠法制!
④ 简论社会主义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所谓法冶,即“法律的统治”,它强调法律在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性。法冶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以实现社会正义为价值追求,通过法律的具体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古希腊政治学家柏拉图曾提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而体现正义的法治,一个对社会生活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必须服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始终以社会正义为价值目标的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文明的社会。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话,政治文明建设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没有法冶,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和谐社会的纲领,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首,最为清楚地表明执政党抓住了当前社会种种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入手处。法冶意味着,清晰地界定政府活动的范围,政府的一切权力均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治另一层重要的含义是,民众与政府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一旦个人和企业的权利与利益受到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侵犯,他们可以到公正的法院主张自己的权利,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法律支持。民主的欠缺与法治的不完善,必然会损害公平正义,而造成社会不和谐。法治政府就是权力有限的政府。在法治政府下,民众自由地创造财富,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民众又可以自愿合作起来治理自己的大部分事务。至于政府,则一方面为市场和社会的发育提供制度框架;另一方面,弥补这两者的不足,通过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政策,支持民众的自我治理。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公平正义;没有这两者,也就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首先是法律的至上性。在人治时代,是不存在法律至上的,即使统治者对其极度推崇,即使法律被置于一般臣民之上,但相对于君主而言,它只能屈居其下,人治时代是推崇个人权威的社会。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崇尚法治的社会。法律经过特定的机关、一定的程序制订并颁布后,就具有了至上的权威性,成为全社会所有成员都要遵守的准则。每个国家的宪法中都规定了类似的条款,我国《宪法》规定,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机关和执政党,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其次是法律的公正性。公正是法律的基本内涵。由于现代社会是复杂多样的,表现出各种利益、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分配形式、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多样性。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得矛盾丛生,因此社会需要有统一的规范和调整机制来调整社会生活,而不是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的、没有公信力的调整,否则社会公正无法实现。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具有超越个体和团体利益之上的统一规范,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成为统一的调整规范。
再次是法律的公开性。法律制定后都是自公布给全社会成员后产生效力,因此法律具有极高的公信力。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具有普遍性、被民众事先所知晓、可预见性、可行性、权威性、稳定性等特点。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公开的、“阳光下的法律”是天然的防腐剂,只有公开才能杜绝私下交易,避免绝对的自由裁量,才能保证公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