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善
1. 关于道德经中的七善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理解:
老子认为水是上善的。
因为水滋养万物,万物离不开水,水却从来不跟万物争。同时水往低处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它自愿处在最低、最脏的地方,这是人所做不到的。水不分别,不选择,对待无论好坏环境都一视同仁、谦虚守下。所以水最接近道。
水的七种品质:
居善地。水对于地位是无可无不可的。别人都争上位,水就心甘情愿地居下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个人姿态越高、地位越高,就越少有人能够跟他交往、愿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会越孤独。人应该学习水,处得谦下,才能学到更多。
心善渊。水居下,却不埋怨、不嫉妒、不反抗,兼收并蓄,才能博大深沉。它在最低处,汇聚所有细流,于是造就宽广的大洋。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脏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大海呢?不计较大小好坏的吸收,像大海一样融合、沉淀、自净,方能博大深沉。
与善仁。水仁爱万物、滋养万物,毫不吝啬。不会因为你是坏人就不让你解渴,不会因为你喝得多就驱逐你等等,只要你需要水,主动接近水,就会得到水的帮助。我们应该学习水的这种平等向善、有求必应的品质,不管对方与自己何种亲疏恩怨,我们一视同仁。
言善信。水有信期,江海的潮汐时间非常准确。同时水对于万物的反映就像镜子一般实在,美的人能从里头看到美的样子,丑的人能从里头看到丑的样子,决不会有半点欺骗。人要学习水守时、诚信、真实的品质。
政善治。水流分布条理有序。水又取法于地形,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状;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状。水流分布条理有序。并且静态的水面永远都保持水平,一瓶水无论你怎么翻倒,水的平面总是平的。人像水学习,无论何种环境、都能适应、因地制宜、公平公正。
事善能。水能繁育万物、能解动物口渴、能载船使之航行,能洗涤去污等等。水不刻意作为,却有能作为的品质。所以平时各种粗鄙琐碎的事情都会做,处理大事就会变得简单轻松。人平时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做起对应的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这是水给我们的启示。
动善时。水的变化因时而异,春夏变暖万物复苏,水流就变得湍急以便灌溉万物;冬天变冷万物沉寂,水也就凝结为冰块。因此人们做事时都要掌握时机,该动时动,该止时止,这是流水对我们启发。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安守谦下、心胸博大容物容人容世、交往仁爱有加、说话谨慎诚信、为政井井有条、做事凭借能力、行动掌握时机等等。这些都是人人应该学会的。如果人人都具备了水一般的善举,那么社会就没有动乱纷争,也就不会出现重大灾难。
2. 老子道德经中的心,善渊这三字如何理解
存心善于保持深沉
出自于《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专争,居众人属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是老子所提倡的“七善”,大意是代表的理想人格: 居处选择好的地方,保持内心丰富渊博,与人交往仁爱无私,说话恪守信用,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治理好国家,处事得当有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意思是说,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不与水去争雌雄,所以才不会导致失败招来怨恨。
3. 道德经中"善用人者为之下"怎么解释
"善用人者为之下"的意思: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出处:春秋版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权节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3)道德经中的善扩展阅读:
"善用人者为之下"的诗文赏析: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即自因、自源、自源,“道法自然”,即道随其道、自源、自源而不受任何干扰,即不作为。在这里,“法律”一词具有法律的含义。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承载和谦卑为法,以天的无私藏身为法,以道的本性为法,使道与自然统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它可以使天、地、人三界有序,并遵循道的法律来治理。高定一认为,这句话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4. 道德经中的“善建者不拔”到底是什么意思
善于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规范的人,是坚决不会动摇
5.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么理解
其实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经提出一个概率问题“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后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但显然老子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层的含义,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几章去综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这些章句无不是在告诉和提醒我们行走世间所要时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实人行路有多少概率会遇到猛兽呢?猛兽又怎会平白无故跑到大路上袭击人?个人认为老子这里所指的应该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并懂得遵循道去解决问题的人,这些人即使遇到困难危险,也能够化险为夷。
入军不被甲兵,真的上战场谁能不穿盔甲不带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刚不坏之身,显然老子并不是想提出那么玄乎的建议,只是在告诉世人应该保持善性,如果能够减少战争,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无法规避战争,也不应该制造过多杀戮,因果中,行善的人总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于人,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的例子。
以其无死地,一个人没有招惹危险和制造危险杀戮的祸心,当然也不容易被卷入是非中,自然安泰~
6. 道德经中善人,不善人之师和论语哪一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注意“霁”字的书写)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注意“戈”字的书写)
7. 《道德经》里面的“善”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里面的“善”的意思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8. 《道德经》中: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如何解释
释义: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人。
(8)道德经中的善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二、赏析
本章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其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9. 道德经里面,善是什么意思
liuhua :你好。
《道德经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专斯不善矣。
有无属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在原文中第二句: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直译: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
善与不善(恶)相对,相比较而言。
例如: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