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道德
㈠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什么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回律是
“自然而然答”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一些人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
㈡ 智慧清静道德圆明什么意思
释迦牟尼抄佛的时候僧人们都袭是没有法名的排序的俗家弟子也是没有排序的。都是自己的名字。佛法东来后起初也是没有的。姓氏最初也只是以佛法僧为姓氏,魏晋时期僧人是以师父的姓氏为自己的姓氏,后来道安法师以释迦为姓氏给僧人们立了统一的形式。其实这应该也是依据《阿含经》中“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沙门,皆称释种。”其实这并不是说姓氏,在印度有四种姓就是四个不同的阶级种姓,只要出家就都等同于释迦种姓一样尊贵的意思。在中国就把释迦立为了姓氏。至于排序各个门宗有各自门宗的排序。比如禅宗的临济宗的排序就是这样的——“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其他的门宗有其他门宗的排序。各个不同。但是没有一个是释迦佛留下来的。
㈢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版规律是 “自然版而权然” 的。“人权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
(3)清静道德扩展阅读:
老子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㈣ 看了几天《道德经》和《清静经》,心有点隐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
这是修身养性的书籍有益无害的。放宽心。
㈤ 道德经有多少章说到清净
道德经里面说来到清净自的章节是非常多的,基本上都是在教你怎么样情景,有些他没有直接说情景,但是他也是在告诉你怎么样才能够清净,所以基本上整篇道德经都是在教你这些清净的办法。道德经上面说清静为天下正。这是直接说清静的好处,那么他就会从各个方面来教你怎么样清静,不管是哪一个章节,比如说他说不争。不争也是在教你怎么样清静。通过不与别人争,不与自己争。来达到清静的墓地,还有就是吾有三宝,其中说不敢为天下先,其实说的也是不争的道理。最近读道德经,发现很多里面都是在教你怎么样清静的,比如和光同尘的也是一样,就是要混俗也是一种清静的方法。所以道德经基本上都是在讲怎么清静的。尤其是德经讲的更多,道经的话,刚开始是讲道是什么东西。然后讲到德,讲到怎么样修德行,修德行,其实就是清静。所以道德经,只要你看到的每一个文字,你都可以把它理解成清静,这样去理解就会比较容易。
㈥ 出自《老子》“躁生寒 静生热 清静为天下正”的含义
意思是浮躁可以产生寒凉,宁静可以生成温热,所以清静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静胜躁,寒能抑制热,清静为天下正。
(6)清静道德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而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
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
“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
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㈦ 老子道德经,那句话是“清净的人才能看到真理”,有句话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是不是《道德经》里的,我不知道,但这句话的确是真理!人的心专清净了,属就像是道家的打坐和佛家的禅定一样,禅定的功夫高深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看见过去与未来。佛教净土宗念佛号其中一个成就就是有清净心,等念到了一心不乱的时候,就与打坐与禅定类似,心里没有杂念,所以他们能预知未来、看到真理!
㈧ 道德经读不下去,怎么办。清静经读每天读一遍可以,读好几遍就烦
光读经文是比较枯燥,没有文言基础也难理解。建议先读一下其他学者大家的回评注解释,然后在细读精读答。还有经文有大学问,中学问,小乘。大乘经文没有根器,没有高人知道却难理解。所以我自己斗胆可不可以从基础小乘学先看一下,然后有所开悟自往上研究了?清静经也不错,我觉还是多度重点或者先第1段,读1个月,熟了会背了,在读第二段,第三段。前三段是重点,意思要你多读,最后2段是果说读经文可以给你带来什么好处等,(记不清了)建议不读,有因才有果,果不能求,果一求,你会被拉入外境心中产生有求外的意识。自能做好自己,讲经文哲理带入生活禅中体会,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最后建议看一下憨然大师关于你说的这两部经文有解释,因为我们层次不够,修炼不够,定力不足,被外迷惑,心境紊乱,所以要借助先人的外力。还有苏东坡的生活禅还不错,可以看看。
㈨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出处:《庄子·外篇·刻意》——战国·庄子
原文节选: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释义: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之平易和道德之本质。所以说: 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则平易不偏倚,平易不偏则恬淡无心。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袭扰,故而其道德完美而精神不亏缺。
(9)清静道德扩展阅读
作品简介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