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80章
Ⅰ 如何理解和分析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尚往来。
[译文]
国小,民稀。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崇尚互相往来。
此段应是老子的理想国,小国寡民也许是一种最符合生态自然的生存方式,道家的洞天福地模式可能就脱胎于老子的理想国。只有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存了才能生活的长久幸福。联系到目前的区域自治,这可能是个趋势,在世界一统后的不久将来,各个民族小集团区域自治,可能正是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回复。
Ⅱ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包含什么人生哲理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当一个人得道,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时候,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无需考虑自己做什么事情是利于自己,什么事情会让自己得到什么,更不用表露出自己做的事情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在无形中就会帮忙到别人。
所以合道的人只是专注于做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他们积极面对做事的机会,成功了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像水一样自然流走,大家反而在心里敬重他。
二、处众人之所恶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一个人总是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有本事,也不能配合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能做到反躬自省,这样的人,大家肯定是不喜欢的。
只自满于已取得的成绩,停滞不前,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而谦虚的人就会时刻反思自己,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处,谦虚可以得到益处也会让大家亲近于你。
三、故几于道
第一,虚怀若谷,不断进步,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水善利万物”,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保持谦虚。水能利万物,告诫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品质、品德与能力,那么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会自然而然利于他人成就自己。
第二,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水无论如何运动,总有一个不变的目标,就是向下。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周围地势如何,它都不改其志。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一刻也不会静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在认准目标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努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要有不争之德。
(2)道德经第80章扩展阅读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益万物却不争回报 ,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地方 ,所以跟道很相近,几乎一样。
心态要像水一样善于处于低下, 心胸要像水一样善于深藏玄机 ,待人要像水一样善于亲近仁爱, 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守住信誉, 为政要像水一样善于清静治理, 做事要像水一样善于发挥能力 ,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才没有忧患。
Ⅲ 《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3)道德经第80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Ⅳ 道德经第8章赏析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大道原无他妙,惟是神气合一,还于无极太极,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则神与气两两分开,铅走汞飞,水火所由隔绝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胜言者。然水火同宫,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气和,一腔柔顺之意,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者焉。究之,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满万物而不知行。惟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而与世无忤,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不但此也,万物皆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处物以清,自处以浊,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众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为最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所以于己无恶,于人无争。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故曰:“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矣。”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无往不利。即属穷通得失,患难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总以平等视之。君子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虽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岂漫无统宗,浩浩荡荡,而无所底极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迁,方能潜滋暗长,天真日充,而人欲日灭。《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则资之深。内观其心,虚而无物,渊渊乎其渊也。外观所与,择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于发之为言,千金不及一诺,“言善信”也。施之于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动、一静之间,无不头头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只求动惟其时。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发皆中节也。惟其在在处处,无一毫罅漏,无一丝欠缺,又何争之有耶?夫惟不争,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铭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虽有恶人,亦相化为善矣。及其至也,无为自然,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几忘上善之若水,柔顺而利贞,无往不吉焉。 塞上风论坛.
指点上善之心,平平常常,无好无恶,浩浩荡荡,无陂无偏,极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于己无尤,于人无怨。顾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学所能造其巅,亦非无本之学所能建其极也。故太上处众人所恶之后,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则性命有依,失其地则神气无主。无主则乱,安能事事咸宜,合内外而一致,处人己而无争哉?然,谓其地为有,则多堕于固执;若谓其地竞无,又落于顽空。此殆有无不立,动静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请细参其故,予以多积阴功,广敦善行,庶几上格神天,或得师指,或因神悟,予以会通其地,而始不堕旁门左道,得遂生平志愿也。此地了然,道过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数语,明在在处处,俱将检点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后所云,无一可几于善者,此真头脑学问,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则持己接物,万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于此,愿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虚心访道可也。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Ⅳ 老子《道德经》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往来"的含义是什么
往来是指相互之间走动拜访的意思,古代娱乐措施相对较少,人们经常相互串门走访,也就是相互往来的意思。
Ⅵ 道德经第八十章 翻译
使掴家变小,因此抿众减少,(这样就容易发展)。达到有各种工具而不使用的程度,使抿众有着正常的心理畏惧死亡而不必被生计所逼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舟车,没有人要去乘坐,有兵器盔甲,没有可使用的机会。没有多少杂事需要复杂的言语记述,用节绳记事的方法就足矣应付事情。以所食为美味,以所穿着为美丽,以所居住的为安适,以自己的风俗为乐。与邻国相望,鸡犬相闻,因为没有利益关系,没有冲突的形势,大家都拥有共同的东西,到老死也没有往来的必要 摘 要:《老子》对建立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其直觉感性思维的结果,同时《老子》中所反映的和谐社会理想,也与老子的为民思想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民思想是老子社会理想的真正内涵。老子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和自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理想的目标勾勒出一个社会蓝图,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是符合“道”的,才是最终理想的状态。面对着战争纷乱的世界,面对着人民的疾苦,老子的态度是积极的,是为民的,他不是随意虚构,任意想象未来。 《老子》书中的“小国寡民”是人们评价《老子》社会理想的关键词,而我们要深刻了解“小国寡民”的真正内涵,必须建立在了解《老子》全书整体思想结构的前提下,不能从各别的词语去孤立理解。《老子》从批判现实的角度,从“法自然”的角度,建构理想的和谐社会,“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认为,用“人道”建立社会的结果必然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而要想建立一个真正和谐美满的社会须行“天道”,只有“天道”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不符合“道”的最终结果就是“不道早已”。现对老子和谐社会理想进行具体解释和分析。一、《老子》社会理想的重新审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的开端部分阐释了这个辨证思想,我们在对其社会理想的进行评价时,也应该在清楚的认识这一点,既然一个社会形态被认为是好的,是善的,是理想的,我们就同时可以知道,这个理想社会形态在其形成过程中,或其自身特点方面都必具有恶的因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的相互对立和运动变化决定了社会理想同样存在着“美”与“恶”以及“善”与“不善”的相对性,“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各方面都完全满意的社会状态是不存在的。 反映《老子》社会理想的代表性的句子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国家小点,人少点,有武器而不用,让人民对生命看的重要,而不去迁徙远方;虽然有车船,没有人去乘;虽然有部队,而不用来列阵打仗;让民众过着象接绳记事那样简单的生活。吃穿舒服,安居乐业,相连着的国家相去不远,而民众不相往来。理解上段话,首先我们必须对那个时代进行考察,那是一个动荡而战争不断的时代,大国欺凌小国,人民流离失所,终日食不得果腹。而《老子》所表达的,确是在当时环境条件下的关于社会最终目标的理想状态。我们可据此段话推出,那时人们的一般想法就是:国家越大越好,国中之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提供很多的士兵去战争,国家才强盛。老子却表达的与一般想法相反的观点,“反者道之动”,老子哲学却习惯于从“反”的方面来阐释,这种“反”的辨证的阐释形式在《老子》书中多处体现。认识了那个时代的特殊社会政治情况,我们才会一定程度上脱离并超越现有认识范围的局限,更加符合理性的去理解老子。总结《老子》书中思想思考的环境,也都只是些相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如“天”、“地”、“水”、“鱼”、“车”、“飘风”、“骤雨”等,以及一些相对简单的社会现象,据老子“难易相成”和守“弱”的辨证观点,由于处于这样相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环境下,那个时期的人们更加具有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深入分析思考的条件。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承上启下时代,思维活跃,思想的创造性是空前的,那时的思想家们没有过多的固有概念范畴的干扰,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可能更加自由的去思考自然,去思考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要分析一下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条件下,为何“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的“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对人本性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他认为“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人在“朴”的原始精神状态即“无知无欲”的状态下的外在表现,不管这里的“往来”意思是所谓的“相互串门”或是“迁徙”,任何“往来”都是有害的,因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而“圣人”都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与老子的“绝学弃智”的知识观是一贯相通的。 再对“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中的“复”字进行分析,从“复”字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子时代,人们已经不在结绳而用了,而是具有相对复杂又更加先进的技术,而战争的连年不断,人民从这些先进的技术中最终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复”字是希望人们的本性回归到自然的善和美的状态,“复”字不是复古和退缩,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从“反”的方面探索更好社会的途径。《老子》中说“专气致柔如婴儿”,所说的“如婴儿”的状态而并非是回到“婴儿”,同理,这里的“复”字表达的意思是,在经历了长时间曲折纷争而人的原始本性受到戕害后,即在“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社会情况下,要求在人性上恢复到“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涤除玄览而无疵,明白四达而无知”的完全人性的生活状态,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回到“上古结绳而治”中的上古社会。二、《老子》社会理想中的为民思想《老子》社会理想中对“民”突出描述,充分显示了老子的对民的重视,首先是“寡民”、“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然后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最后描述理想社会中民的状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反映了典型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安居乐俗,如果不能使得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结果必然是民的“远徙”和“不重死”,即在欲望的满足之下,对人本性的戕害。老子讲“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语言中潜在表达的含义是,民不是“贫”而是“富”好。“多忌讳”则民“贫”,主张勿用“多忌讳”,所以民富是老子政治理想的根本。“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民化”、“民富”、“民朴”也是老子当时希望的状态,也反映了老子的为民观点。“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句话常常被用来说明老子的愚民政策而被批判,批评者认为,“使民无知无欲”,是想让人民全都变成蠢人而受统治者控制。从上面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民的基本态度,最起码并不愚民,那为什么又要“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呢?老子说的很明白,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那些都是有害处的呀,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欲”和“不知足”的诱引下“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实其腹”、“强其骨”是让人民归到生命本原的乐的境界,它是如“婴儿之未孩”的古朴,即恢复未受丝毫损伤的婴儿式的原始精神状态。《老子》认为这样才能消解一切所谓文明对人性的侵害,将所谓文化所造就的人还原为的本性的人。 庄子所谓“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和“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也正是老子这种朴素社会理想的极致表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也说明了“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民利”和让“民复孝慈”。“处之上而民不重,处其前而民不害”是说“圣人”处理好对民的态度,无为而不害民,与“和则尽之民力而战则取民之命”的思想截然不同。“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要求对民要宽容,而不是过分剥削,否则“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同时老子寻求当时的“民之饥”以及“民之轻死”的原因,又清楚的看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对“上”提出尖锐的批评。三、为民思想中的“贵身” 《老子》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表达了对“身”的认识和理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与身相比是细微,货与身相比也是小处,身是最重要的,要想保的长久就要去掉“甚爱”和“多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有各种“宠辱”、“富贵”和“忧患”,也都与关键的“身”联系在一起,离开了“身”,这些名利祸福也都不存在了。“治人事天,莫若啬”,对“身”来说,要采取的“啬”态度,因为“心使气曰僵”,过分的浪费精力和神智是不对的,所以要“绝学”和“弃智”,其目的也只是“身”。“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外其身”目的是为了“身存”,也同样表达了老子对“身”的重视。“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陆行不遇凹虎,入军不被甲兵。凹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些都是贵身而身存的各种具体表现。“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轻敌”的后果是对身这个“宝”的直接伤害,是最大的“祸”。“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圣人是“不积”的,而是“为人”和“予人”,老子还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认为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勇于敢则杀,勇与不敢则活。”,在对“敢”与“不敢”的取舍中,老子对“勇于敢”进行了批评,对“勇与不敢”进行褒扬,其原因也是因为老子主张贵“身”,而《老子》中的贵“身”与扬朱的“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不同,老子讲“死而不亡者寿",区分了“死”和“亡”两者的关系,认为“死”和“亡”是不同的,“死”却可以“不亡”,而这种“死而不亡”的状态老子称之为“寿”。四、《老子》社会理想综论老子是在深刻理解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睿智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了符合客观的和谐社会状态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对此认识上,我们不能从现今存在的固有思维去理解古人,孤立的认为“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的表现。我们从老子整体的理论结构系统的来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老子通过他精练的语言,微言大义地向后来人阐述了他关于社会理想的“道”,充分展示了东方圣哲的智慧。
Ⅶ 在老子《道德经》第80章中哪一句反映了人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Ⅷ 道德经第八十章 翻译
1、【寡】动词用法,使……少。小国寡民:把国家变小,让每个国家的人口稀少回。
【陈】陈列,安答放。
【甘】甜美,这里作动词用,甘其食,让人民吃得好。
【美】衣服好,穿着舒适。也是动词用法,美其服,让人民穿得好。
【虽有舟舆,无以乘之】虽然有船有车,却没必要乘坐它们(因国土小,各国又互不往来)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铠甲兵器,却因为没有战争而不用把它们陈列出来。
2、老子的这个理想国,国小人少,人们足不出国(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村),国与国之间互不往来,没有争夺,永远太平,其实就是要退回很早的原始社会中去。,
Ⅸ 老子写道德经为什么一共写有81章,为何不是80章或者82章,是不是故意设置成81章有什么原因吗/
《老子》先分篇两篇,几百年后才破成81章,而且顺序改了,汉儒和
何晏这个人起了很大作用~
Ⅹ 我们在路上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15个成语
正确。
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内》、《五容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