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与政治

道德经与政治

发布时间: 2021-01-27 03:56:38

道德经是讲大道的书还是政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一部讲大道的鸿篇巨作。

❷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文学思想: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

2、政治思想: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3、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2)道德经与政治扩展阅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 ),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参考资料:网络-老子

❸ 老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思想: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3)道德经与政治扩展阅读:

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❹ 老子哲学上的无为思想和政治上的无为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政治上无为的“黄老之学”只是以老子思想作为指导,来对前期各种思想流派的缺陷来进行纠正,特别是针对法家。

因为老子、儒家、墨家都没有进入政治决策高层,法家作为制度管理流派,在各个国家已经取得非凡成果,只是太过严苛,不适合拿到台面上来讲。

2、内涵不同: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

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黄老之学”正是用老子思想来对“德经”部分发展出来的法家进行纠偏,已达到一种完美的国家、君主、人民之间的平衡。他们提出“道法”的概念,其政治逻辑是,只有符合“道”的“法”,才是合理的法。也就是说,一切“法”必须符合“道”。这很明显就是对法家的过于严酷的“暴政”进行柔和变通。

这种思想是非常先进的。即使在现代政治理念里,法律法规也必须以人性为参照,是人性的制度化体现。

相对于老子以“无为”达到“无不为”和“有为”的状态,“黄老之学”则是通过“有为”和“无不为”来达到“无为”的状态。黄老之学的理想政治状态是“无为”。而“有为”、“无不为”是手段,具体下来就是各种“道法”。

3、相关性不同: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老子竭力称赞“无为”的品德。他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说,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的成长辛劳而不居功自傲,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万物,这才是至高至善的品德。这些话表面上是称颂作为世界的本原的“道”的,其实也是指人道的,把“无为”看作是圣人的最高美德。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教”。

所谓“无为而教”就是教育者不过多地强迫灌输,应该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间接教育手段,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自省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4)道德经与政治扩展阅读: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曾长期在东周都城洛阳工作,担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学而闻名,鲁国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为其著《道德经》,后归隐于景室山。东汉时张道陵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教始祖,演变为“太上老君”。

❺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是春秋来时期老源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❻ 《道德经》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该书原文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1到37章为《道经》,38到81章为《德经》。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原文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注释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大意

❼ 为什么道德经有些内容和韩非子的政治观念一样

为什么道德经有些内容和韩非子的政治观念一样呢因为他们都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呀

❽ 为什么道德经内容涉及政治

不是“涉及政治”,而是,本来就是为了政治。
道德经,虽然说是“无为”
本质上,
却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意思,真实的目的不是“不为”,而是“大有作为”。

❾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主要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9)道德经与政治扩展阅读

老子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子

❿ 《道德经》中有没有相关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记载是怎样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话很有意思,它概括出了《道德经》的主旨:何为道?

用最直白的话,来解释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如果我们去菜市场买肉,听到有人说肉又涨价了,那此时我们心中大概就知道,对方聊的是猪肉了。

换一个角度,我们用虚表示“无”,实表示“有”,无是我们尚未认知的事物虚无的一面,有是我们已经划定边界事物具体的一面。

在老子的观念中,无和有,其实只是事物的两面,也就是源同而名称各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认为,宇宙是非常玄妙之物,我们要认识世界,就要借助“无”和“有”,来从可名可道之物理解不可道、不可名之物。

热点内容
公司法第十五条 发布:2025-09-13 18:47:56 浏览:384
瑞达刑法内部讲义 发布:2025-09-13 18:42:56 浏览:884
社会与法赶紧回家 发布:2025-09-13 18:39:47 浏览:580
在法院杠精 发布:2025-09-13 18:33:30 浏览:768
合肥免费律师 发布:2025-09-13 17:56:16 浏览:979
上蔡有名律师 发布:2025-09-13 17:50:42 浏览:472
刑事诉讼法134条之规定 发布:2025-09-13 17:47:04 浏览:711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发布:2025-09-13 17:20:08 浏览:644
法律党法治 发布:2025-09-13 17:05:57 浏览:523
劳动法合同几年试用期可以三个月 发布:2025-09-13 16:58:46 浏览: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