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290
⑴ 请教一个法律问题
首先说明下,你所说的一般主体包括特殊主体,特殊主体又包括国家工作人员.
从十大主要罪名来分是这样的:
一般主体罪名包括: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二节 走私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第九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国家工作人员才能犯的罪名包括: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 渎职罪
特殊主体(比如军人)的罪名包括: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详细罪名如下(自己比对):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1、背叛国家罪(第102条)
2、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1款)
3、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2款)
4、武装叛乱、暴乱罪(第104条)
5、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第1款)
6、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第2款)
7、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第107条)
8、投敌叛变罪(第108条)
9、叛逃罪(第109条)
10、间谍罪(第110条)
11、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第111条)
12、资敌罪(第112条)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13、放火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4、决水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5、爆炸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6、投毒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7、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8、失火罪(第115条第2款)
19、过失决水罪(第115条第2款)
20、过失爆炸罪(第115条第2款)
21、过失投毒罪(第115条第2款)
22、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5条第2款)
23、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
24、破坏交通设施罪(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
25、破坏电力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26、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27、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第119条第2款)
28、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第119条第2款)
29、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第119条第2款)
30、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9条第2款)
3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第120条)
32、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条)
33、劫持船只、汽车罪(第122条)
34、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第123条)
35、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第124条第1款)
36、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第124条第2款)
37、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5条第1款)
38、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第125条第2款)
39、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第126条)
40、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7条第1款、第2款)
41、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7条第2款)
42、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第128条第1款)
43、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第128条第2款、第3款)
44、丢失枪支不报罪(第129条)
45、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第130条)
46、重大飞行事故罪(第131条)
47、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第132条)
48、交通肇事罪(第133条)
49、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4条)
50、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135条)
51、危险物品肇事罪(第136条)
52、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7条)
53、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8条)
54、消防责任事故罪(第139条)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55、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140条)
56、生产、销售假药罪(第141条)
57、生产、销售劣药罪(第142条)
58、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第143条)
59、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条)
60、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第145条)
61、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第146条)
62、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第147条)
63、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第148条)
第二节 走私罪
64、走私武器、弹药罪(第151条第1款)
65、走私核材料罪(第151条第1款)
66、走私假币罪(第151条第1款)
67、走私文物罪(第151条第2款)
68、走私贵重金属罪(第151条第2款)
69、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第151条第2款)
70、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第151条第3款)
71、走私淫秽物品罪(第152条)
72、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第153条)
73、走私固体废物罪(第155条第3项)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74、虚报注册资本罪(第158条)
75、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159条)
76、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第160条)
77、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第161条)
78、妨害清算罪(第162条)
79、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第163条)
80、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第164条)
81、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第165条)
82、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第166条)
83、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第167条)
84、徇私舞弊造成破产、亏损罪(第168条)
85、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第169条)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86、伪造货币罪(第170条)
87、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第171条第1款)
88、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第171条第2款)
89、持有、使用假币罪(第172条)
90、变造货币罪(第173条)
91、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第174条第1款)
92、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第174条第2款)
93、高利转贷罪(第175条)
94、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176条)
95、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第177条)
96、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第178条第1款)
97、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第178条第2款)
98、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第179条)
99、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第180条)
100、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第181条第1款)
101、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第181条第2款)
102、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第182条)
103、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第186条第1款)
104、违法发放贷款罪(第186条第2款)
105、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第187条)
106、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第188条)
107、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第189条)
108、逃汇罪(第190条)
109、洗钱罪(第191条)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110、集资诈骗罪(第192条)
111、贷款诈骗罪(第193条)
112、票据诈骗罪(第194条第1款)
113、金融凭证诈骗罪(第194条第2款)
114、信用证诈骗罪(第195条)
115、信用卡诈骗罪(第196条)
116、有价证券诈骗罪(第197条)
117、保险诈骗罪(第198条)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118、偷税罪(第201条)
119、抗税罪(第202条)
120、逃避追缴欠税罪(第203条)
121、骗取出口退税罪(第204条第1款)
122、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第205条)
123、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第206条)
124、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第207条)
125、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第208条第1款)
126、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第209条第1款)
127、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第209条第2款)
128、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第209条第3款)
129、非法出售发票罪(第209条第4款)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130、假冒注册商标罪(第213条)
131、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214条)
132、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第215条)
133、假冒专利罪(第216条)
134、侵犯著作权罪(第217条)
135、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第218条)
136、侵犯商业秘密罪(第219条)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137、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221条)
138、虚假广告罪(第222条)
139、串通投标罪(第223条)
140、合同诈骗罪(第224条)
141、非法经营罪(第225条)
142、强迫交易罪(第226条)
143、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第227条第1款)
144、倒卖车票、船票罪(第227条第2款)
145、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第228条)
146、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第229条第1款、第2款)
147、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第229条第3款)
148、逃避商检罪(第230条)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49、故意杀人罪(第232条)
150、过失致人死亡罪(第233条)
151、故意伤害罪(第234条)
152、过失致人重伤罪(第235条)
153、强奸罪(第236条第1款)
154、奸淫幼女罪(第236条第2款)
155、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第237条第1款、第2款)
156、猥亵儿童罪(第237条第3款)
157、非法拘禁罪(第238条)
158、绑架罪(第239条)
159、拐卖妇女、儿童罪(第240条)
160、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第241条第1款)
161、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第242条第2款)
162、诬告陷害罪(第243条)
163、强迫职工劳动罪(第244条)
164、非法搜查罪(第245条)
165、非法侵入住宅罪(第245条)
166、侮辱罪(第246条)
167、诽谤罪(第246条)
168、刑讯逼供罪(第247条)
169、暴力取证罪(第247条)
170、虐待被监管人罪(第248条)
171、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第249条)
172、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第250条)
173、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第251条)
174、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第251条)
175、侵犯通信自由罪(第252条)
176、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第253条第1款)
177、报复陷害罪(第254条)
178、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第255条)
179、破坏选举罪(第256条)
180、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第257条)
181、重婚罪(第258条)
182、破坏军婚罪(第259条第1款)
183、虐待罪(第260条)
184、遗弃罪(第261条)
185、拐骗儿童罪(第262条)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186、抢劫罪(第263条)
187、盗窃罪(第264条)
188、诈骗罪(第266条)
189、抢夺罪(第267条第1款)
190、聚众哄抢罪(第268条)
191、侵占罪(第270条)
192、职务侵占罪(第271条第1款)
193、挪用资金罪(第272条)
194、挪用特定款物罪(第273条)
195、敲诈勒索罪(第274条)
196、故意毁坏财物罪(第275条)
197、破坏生产经营罪(第276条)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198、妨害公务罪(第277条)
199、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278条)
200、招摇撞骗罪(第279条)
201、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第280条第1款)
202、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第280条第1款)
203、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第280条第2款)
204、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第280条第3款)
205、非法生产、买卖警用装备罪(第281条)
206、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第282条第1款)
207、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第282条第2款)
208、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第283条)
209、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第284条)
210、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5条)
211、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6条)
212、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第288条)
213、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第290条第1款)
214、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第290条第2款)
215、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第291条)
216、聚众斗殴罪(第292条第1款)
217、寻衅滋事罪(第293条)
218、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第294条第1款)
219、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第294条第2款)
220、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第294条第4款)
221、传授犯罪方法罪(第295条)
222、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第296条)
223、非法携带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罪(第297条)
224、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罪(第298条)
225、侮辱国旗、国徽罪(第299条)
226、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第300条第1款)
227、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第300条第2款)
228、聚众淫乱罪(第301条第1款)
229、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第301条第2款)
230、盗窃、侮辱尸体罪(第302条)
231、赌博罪(第303条)
232、故意延误投递邮件罪(第304条)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233、伪证罪(第305条)
234、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第306条)
235、妨害作证罪(第307条第1款)
236、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第307条第2款)
237、打击报复证人罪(第308条)
238、扰乱法庭秩序罪(第309条)
239、窝藏、包庇罪(第310条)
240、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第311条)
241、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第312条)
242、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第313条)
243、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第314条)
244、破坏监管秩序罪(第315条)
245、脱逃罪(第316条第1款)
246、劫夺被押解人员罪(第316条第2款)
247、组织越狱罪(第317条第1款)
248、暴动越狱罪(第317条第2款)
249、聚众持械劫狱罪(第317条第2款)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250、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第318条)
251、骗取出境证件罪(第319条)
252、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第320条)
253、出售出入境证件罪(第320条)
254、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第321条)
255、偷越国(边)境罪(第322条)
256、破坏界碑、界桩罪(第323条)
257、破坏永久性测量标志罪(第323条)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258、故意损毁文物罪(第324条第1款)
259、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第324条第2款)
260、过失损毁文物罪(第324条第3款)
261、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第325条)
262、倒卖文物罪(第326条)
263、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第327条)
264、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第328条第1款)
265、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第328条第2款)
266、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第329条第1款)
267、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第329条第2款)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268、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第330条)
269、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第331条)
270、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第332条)
271、非法组织卖血罪(第333条第1款)
272、强迫卖血罪(第333条第1款)
273、非法采集、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罪(第334条第1款)
274、采集、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事故罪(第334条第2款)
275、医疗事故罪(第335条)
276、非法行医罪(第336条第1款)
277、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第336条第2款)
278、逃避动植物检疫罪(第337条)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279、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第338条)
280、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第339条第1款)
281、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第339条第2款)
282、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第340条)
283、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第341条第1款)
284、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第341条第1款)
285、非法狩猎罪(第341条第2款)
286、非法占用耕地罪(第342条)
287、非法采矿罪(第343条第1款)
288、破坏性采矿罪(第343条第2款)
289、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第344条)
290、盗伐林木罪(第345条第1款)
291、滥伐林木罪(第345条第2款)
292、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第345条第3款)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29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
294、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48条)
295、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第349条第1款、第2款)
296、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第349条第1款)
297、走私制毒物品罪(第350条第1款)
298、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第350条第1款)
299、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第351条)
300、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第352条)
301、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第353条第1款)
302、强迫他人吸毒罪(第353条第2款)
303、容留他人吸毒罪(第354条)
304、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第355条)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305、组织卖淫罪(第358条第1款)
306、强迫卖淫罪(第358条第1款)
307、协助组织卖淫罪(第358条第3款)
308、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第359条第1款)
309、引诱幼女卖淫罪(第359条第2款)
310、传播性病罪(第360条第1款)
311、嫖宿幼女罪(第360条第2款)
第九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312、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第363条第1款)
313、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第363条第2款)
314、传播淫秽物品罪(第364条第1款)
315、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第364条第2款)
316、组织淫秽表演罪(第365条)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317、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第368条第1款)
318、阻碍军事行动罪(第368条第2款)
319、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第369条)
320、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第370条第1款)
321、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第370条第2款)
322、聚众冲击军事禁区罪(第371条第1款)
323、聚众扰乱军事管理区秩序罪(第371条第2款)
324、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第372条)
325、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第373条)
326、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第373条)
327、接送不合格兵员罪(第374条)
328、伪造、变造、买卖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罪(第375条第1款)
329、盗窃、抢夺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罪(第375条第1款)
330、非法生产、买卖军用标志罪(第375条第2款)
331、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第376条第1款)
332、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第376条第2款)
333、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第377条)
334、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第378条)
335、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第379条)
336、战时拒绝、故意延误军事订货罪(第380条)
337、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第381条)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338、贪污罪(第382条)
339、挪用公款罪(第384条)
340、受贿罪(第385条)
341、单位受贿罪(第387条)
342、行贿罪(第389条)
343、对单位行贿罪(第391条)
344、介绍贿赂罪(第392条)
345、单位行贿罪(第393条)
346、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第395条第1款)
347、隐瞒境外存款罪(第395条第2款)
348、私分国有资产罪(第396条第1款)
349、私分罚没财物罪(第396条第2款)
第九章 渎职罪
350、滥用职权罪(第397条第1款)
351、玩忽职守罪(第397条第1款)
35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第397条第2款)
353、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第398条)
354、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第398条)
355、枉法追诉、裁判罪(第399条第1款)
356、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第399条第2款)
357、私放在押人员罪(第400条第1款)
358、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第400条第2款)
359、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第401条)
360、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第402条)
361、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第403条)
362、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第404条)
363、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第405条第1款)
364、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第405条第2款)
36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第406条)
366、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第407条)
367、环境监管失职罪(第408条)
368、传染病防治失职罪(第409条)
369、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第410条)
370、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第410条)
371、放纵走私罪(第411条)
372、商检徇私舞弊罪(第412条第1款)
373、商检失职罪(第412条第2款)
374、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第413条第1款)
375、动植物检疫失职罪(第413条第2款)
376、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第414条)
377、办理偷越国(边)境人员出入境证件罪(第415条)
378、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罪(第415条)
379、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第416条第1款)
380、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第416条第2款)
381、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第417条)
382、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第418条)
383、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第419条)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384、战时违抗命令罪(第421条)
385、隐瞒、谎报军情罪(第422条)
386、拒传、假传军令罪(第422条)
387、投降罪(第423条)
388、战时临阵脱逃罪(第424条)
389、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第425条)
390、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第426条)
391、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第427条)
392、违令作战消极罪(第428条)
393、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第429条)
394、军人叛逃罪(第430条)
395、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第431条第1款)
396、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第431条第2款)
397、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第432条)
398、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第432条)
399、战时造谣惑众罪(第433条)
400、战时自伤罪(第434条)
401、逃离部队罪(第435条)
402、武器装备肇事罪(第436条)
403、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第437条)
404、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第438条)
405、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第439条)
406、遗弃武器装备罪(第440条)
407、遗失武器装备罪(第441条)
408、擅自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罪(第442条)
409、虐待部属罪(第443条)
410、遗弃伤病军人罪(第444条)
411、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第445条)
412、战时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物罪(第446条)
413、私放俘虏罪(第447条)
414、虐待俘虏罪(第448条)
⑵ 关于合同终止后,会计账务的处理以及税务的增值税是否需要交纳的问题
销售不成立,因此收到的款项不属于应征增值税的范围。收到的违约金是应征营业税的范围。为该合同购进发生的进项税金,要看对应的产品用于哪方面,可先不用转出。
⑶ 比较我国合同法与CISG的区别和联系
一、合同的订立
如果比较 CISG 第二部分“合同的订立”( 第 14 条 - 第 24 条)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 9 条 - 第 43 条)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合同法对于 CISG 规定作了相当充分的借鉴和吸收。比如,关于要约是否具有拘束力以及要约是否可以撤销,这是合同缔结法统一化过程中遇到的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不同国家的做法并不一样。CISG 第 16 条等规定反映出了调和不同见解的意图,第 1 款以要约可撤销为原则,不过,它对这一原则作了限制。中国原来的民法理论受德国民法理论的影响,承认要约的形式拘束力[4]290,目的在于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维护正常交易的安全。不过,中国合同法并没有明文规定要约的形式拘束力,而是参考了 CISG,规定了要约的撤回及撤销,惟对此作了若干的限制( 中国合同法第19 条) 。
如果我们注意到中国合同法“总则”与“分则”的结构,就会明白,该法规定的合同的订立并不限于买卖合同,而是对于所有的合同都可以适用的。
二、合同解除
( 一) 根本违约
根本违约( fundamental breach) 的思想被中国合同法接受了,体现在第 94 条第 2 - 4 项。但是,与 CISG 第 25 条相比,二者有一些差异。其一,CISG 第 25 条对于根本违约的构成作了限制: “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这在中国合同法中是没有的。对于这一差异,有的学者指出: “我国法律规定对根本违约的判定标准不如《公约》那么严格,没有使用可预见性理论来限定根本违约的构成,只是强调了违约结果的严重性可以成为认定根本违约的标准。这实际上是抛弃了主观标准,减少了因主观标准的介入造成的在确定根本违约方面的随意性以及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因素。”(注:参见王利明: 《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44 页; 王利明: 《合同法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7 - 288 页。中国学者对于公约第 25 条“可预见性”要件的理解,在公约起草时便已有同类观点存在。Schlechtriem 教授对此指出,这个概念更容易被错误地理解为主观归责因素。由于这里最决定性的问题是对合同以及约定的义务的解释,所以最终涉及的就是对每一项义务违反所产生的影响的证明和举证责任。参见[德]彼得·施莱希特里姆: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李慧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8 页。)其二,对于所违反的合同义务,CISG 没有进一步要求,只强调其结果(被违反的义务是( 用德国法术语) 主要义务( Hauptpflicht) 抑或是附随义务( Nebenpflicht) ,是给付义务( Leistungspflicht) 抑或是保护义务( Schutzpflicht,参照德国民法第 241 条第 1 款和第 2 款) ,是无所谓的; 附随义务( 或许宜称为附加义务) 也可能对债权人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可能决定合同“应存续抑或解消”。Vgl. Peter Schlechtriem,Internationales UN - Kaufrecht,4. Aufl. ,2007,Rn 114.);中国合同法第 94 条第 2 项和第 3 项强调了违反的是“主要债务”,同条第 4 项则未再要求“主要债务”,中国的学说解释亦承认在个别场合,附随义务违约亦得构成根本违约,发生解除权[5]462。
( 二) 协议变更或者终止合同
CISG 第 29 条第 1 款规定,合同只需双方当事人协议,就可更改或终止。类似的规则在中国合同法中规定在第 77 条第 1 款和第 93 条第1 款。二者的差异是,CISG 第29 条第2 款规定,规定任何更改或根据协议终止必须以书面做出的书面合同,不得以任何其他方式更改或根据协议终止。但是,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如经另一方当事人寄以信赖,就不得坚持此项规定。中国合同法对于合同的协议变更或者解除,并没有规定类似的规则。但是,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有特别的约定,要求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的协议须采取书面形式,该约定仍有效力。另外,依中国合同法第 36 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该规定也可以适用于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协议,最终的效果,与 CISG 相去不远。
( 三) 解除通知的生效
依 CISG 第 26 条及第 27 条,解除合同的声明须向相对人发出通知,方始有效。依通常解释,该 通 知 不 以 送 达 为 生 效 要 件[6]48。依Schlechtriem 教授的观点,从 CISG 第 26 条及第27 条本身的措辞和制订者们的本意出发,应该确认意思表示是从发出时生效的。尽管他本人从法的应然性角度出发,赞同 Neumayer 的观点,即形成权性质的意思表示不应当被视为在受领 人 完 全 没 有 知 晓 的 情 况 下 就 可 以 生效[6]109。而依中国合同法第 96 条第 1 款,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在这一点上,中国合同法与 CISG 存在差异。
( 四) 解除的法律后果
中国合同法第 97 条和第 98 条的规定与CISG 第 81 条第 1 款和第 2 款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差异体现在,CISG 规定“如果双方都须归还,他们必须同时这样做”。中国合同法没有这样明文的规定,学者解释上主张,可以类推适用合同法关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规定( 第 66条)[5]263。
CISG 第 82 条规定了买方丧失宣告合同无效或者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的权利。类似的规则在中国合同法上并不存在。在学者解释上,学者指出,《德国债务法现代化法》废止了原来民法典第 350 -354 条,于第 346 条第 2 款规定了以作价偿还来代替返还,解除权并不消灭。德国法的这一转向,殊值重视。我国《合同法》就上述问题,未设明文规定,可以视为法律漏洞,在填补漏洞时,宜取法德国新法做法,不以因解除权人的事由使受领的标的物严重毁损灭失或者其他事由不能返还,作为解除权消灭的原因,而应当肯定解除权人仍保有其解除权,但行使解除权后须对受领的标的物作价偿还[5]484。
三、违约责任与免责
( 一) 关于先期违约
CISG 第 71 条和第 72 条是对先期违约( an-ticipatory breach) 的规定,同时,第 71 条也吸收了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 Unsicherheitseinrede) 的内容[6]256。在中国合同法中,一方面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发端于普通法的先期违约制度。与 CISG 相比,一个形式差异在于,中国合同法并非规定在并排的两个条文,而是在不同的地方,规定了这两个制度,分别是第 68条、第69 条、第94 条、第108 条。
由于混合继受了两个法系的相似的制度,所以,中国合同法上述条文的解释适用遇到了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里存在一些冲突或者不和协,特别是对于默示的拒绝履行场合的解除,是否需要经过催告及合理期限,在第 94 条第 2 项的规定上没有反映出来。在学说上,有见解主张宜采体系解释方法,对于94 条 2 项中“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情形,在解释上应参照第69 条,进一步要求解除权的发生以“催告”为前提[5]462。这一解释结论,如果对照 CISG第72 条的规定,也可以进一步获得印证。
( 四) 要求特定履行
关于特定履行( specific performance) ,CISG采取折衷方案( 第 28 条) ,以“法院没有义务做出判决,要求具体履行此一义务”为原则,以“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属本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愿意这样做”为例外。CISG 第46条规定了买受人的履行请求权,第 62 条规定了出卖人的履行请求权。中国合同法第 107 条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条款,并列规定违约方“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肯定非违约方有履行请求权,在通常解释上,非违约方原则上有选择救济方式的权利,法院对于非违约方的选择有一定的裁量权。中国合同法第 109 条规定了金钱之债的债权人的履行请求权,第 110 条规定了非金钱之债债权人的履行请求权。这种区分,虽然可以从形式上能够分别对应于 CISG 第46 条和第62条,从实际内容上看,似乎没有鲜明的受 CISG影响的痕迹。
中国合同法第 110 条针对非金钱债务规定了三种排除履行请求权的情形: ( 1) 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 2) 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 3) 债权人在合同期限内未要求履行。与之相比,CISG 虽未作相似的规定,但通过解释,也可以获得相似的效果。比如,学者指出,在 CISG 中在货物交付原始不能场合并不妨碍合同成立,由此引发是否可能就不能的给付请求履行的问题,不过,参照CISG 第 46 条第 2 款和第 3 款,有排斥对于出卖人过酷且不合理的要求交付代替货物以及要求修理的意旨,故应解释为,对于不能义务的履行请求不予承认[7]22。
中国合同法第 111 条针对质量不符合约定,规定了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其中的“修理、更换、重作”属于强制履行的表现形态[8]314,被称作“补救的履行请求”[5]543。CISG 第 46 条第 2 款规定了更换,同条第 3 款规定了修理,并分别规定了相应的请求权要件,前者要求“此种不符合同情形构成根本违反合同”,且要求“必须与依照第 39 条发出的通知同时提出,或者在该项通知发出后一段合同时间内提出”; 后者要求“必须与依照第 39 条发出的通知同时提出,或者在该项通知发出后一段合同时间内提出”。与之相比,中国合同法第 111 条的规定比较富有弹性,“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救济方式,这里的“合理”一词,其实也是在赋予裁判者以裁量权。另外,修理、更换、重作,作为强制履行的表现形态,也要适用《合同法》第 110 条对履行请求权所做的限制[5]546,包括“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场合( 第110 条第3 项) ,排除债权人的履行请求权。值得探讨的是,《合同法》第 110 条第3 项与《合同法》第 158 条所规定的检验期间( 瑕疵发现期间) 的关系。我个人初步的意见是,二者所规定的属于同一类性质的问题,可将前者理解为一般规定( 在总则部分) ,将后者理解为特别规定( 在分则部分) ,并依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解决( 三) 减少价款
CISG 第 50 条规定了减价 ( price rec-tion) ,就此规定,是理解为对于大陆法继受自罗马法的减价之诉( actio quanti minoris) ,抑或理解为合同改订的一种情形,抑或理解为普通法( common law) 中的一种损害赔偿,看法并不统一。大陆法圈的文献倾向于持“合同的一部解除”或者合同改订的观点加以说明; 而在普通法圈中,一方面引用大陆法圈的见解,又以之可以通过本来的损害赔偿加以处理,对于减价规定的设置表示怀疑,这样的文献也是存在的。不过,也有学者提示,从 CISG 对于条文的安排来看,减价( 第 50 条) 被放在合同解除( 第 49 条) 与出卖人的一部不履行( 第51 条) 之间,故将减价放在合同的一部解除( partial avoidance) 的位置上,也是可能的[7]24。
中国合同法在总则第 111 条规定了“减少价款或者报酬”,在立法体系安排上,将减价规定在合同法总则,而不是像德国民法第 441 条规定在“买卖”部分(注:对于德国新债务法的规定,Zimmermann 教授不无遗憾地指出,鉴于新债务法起草人的总体目标是尽可能地将对于隐蔽瑕疵的责任统合进规范违约的一般制度,看到在新的德国民法典中保留着分裂着的减价规定,真是让人吃惊。See Reinhard Zimmermann,TheNew German Law of Oblig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p. 115 - 116.)。中国的学说对于减价的探讨尚不多见,既有的探讨将减价权理解成为一种形成权,同时认为与其将减价权建构在“一部解除”思想之上,不如建构在“合同变更”思想之上[9]21。
( 四) 损害赔偿
如果卖方不履行他在合同和本公约中的任何义务,受方可以按照公约第 74 条至第 77 条的规定,要求损害赔偿( CISG 第 45 条第 1 款 b项) 。如果买方不履行他在合同和本公约中的任何义务,卖方可以按照第 74 条至第 77 条的规定,要求损害赔偿( CISG 第 61 条第 1 款 b项) 。CISG 第 45 条第 1 款 b 项所规定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所基于的原理是,卖方担保其对于合同义务的履行。该责任并非基于过错、在卖方控制下的特定情事的存在或者关于履行的特别合同担保,而只是由于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责任。如果不履行是由于第 79 条所谓的无法预见的客观障碍,则不产生损害赔偿义务(注:See Huber in: Peter Schlechtriem ed. ,Commentary o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 CISG) ,2nd Edition ( intranslation) ,translated by Geoffrey Thomas,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8,Art. 45 Rn 37 - 38. Vgl. auch Müller - Chen in: Schlechtri-em / Schwenzer ( hrsg. ) Kommentar zum Einheitlichen UN - Kaufrecht,5. Aufl. ,2008,Art. 45 Rn 8.)。在 CISG 第 61 条第 1 款,违约亦无须是由于买方的过错,尽管人们须意识到存在着依第 79 条和第 80 条免责的可能(注:See Hager in: Peter Schlechtriem ed. ,Commentary o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 CISG) ,2nd Edition ( intranslation) ,translated by Geoffrey Thomas,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8,Art. 61 Rn 2.)。CISG 就违约方损害赔偿责任的发生,不以过错为要件,但有免责的可能,这种规定在中国被称为“严格责任”,并被认为是合同法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到了中国《合同法》的起草[10]45。对此,虽有中国学者从立法政策立场提出反对意见,(注:参见崔建远: 《严格责任? 过错责任?》,载《民商法论丛》第 1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0 页以下; 韩世远: 《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8 页以下。)《合同法》第107 条最终并未将“过错”作为违约责任或者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在这点上,应该承认中国合同法确实受到了 CISG 的影响。
CISG 第 74 条规定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可预见性规则( foreseeability) ,这一规定被中国合同法第 113 条第 1 款完全吸收。CISG 第 75 条规定的替代交易场合的损害赔偿计算方式、第76 条规定的未从事替代交易场合依时价计算损害赔偿的方法,在中国合同法中虽未明确规定,在中国实务中的做法,也是大致相当。CISG第 77 条规定的减轻损害规则,中国合同法第119 条的规定与之大致相当。
( 五) 免责
CISG 第 79 条规定的免责事由是“不能控制的障碍”( an impediment beyond his control) ,中国合同法规定的免责事由则是“不可抗力”( force majeure) 。后者被定义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第 117 条第 2款) ,而 CISG 所用的不是 and,而是 or。因而,中国合同法上的免责事由被限定得严格。CISG 第 79 条第 5 款规定,“本条规定不妨碍任一方行使本 CISG 规定的要求损害赔偿以外的任何权利”。这包括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中国合同法第 94 条第 1 项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而,二者在这点上是共同的。
四、买卖合同
( 一) 买卖的标的物
CISG 所规定的买卖的标的物,正如其名称所反映出来的,是货物( goods) ,同时 CISG 又明确排除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经由拍卖的销售、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销售、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电力的销售( CISG 第 2 条) 。
中国《合同法》所规定的买卖的标的物是有体物,并不包括权利。这里的有体物,并不以动产为限,尚包括不动产。当然,土地不能成为买卖的标的物( 只是土地使用权可以流转) ,故这里的不动产主要指房屋之类建筑物。这里的买卖,既可以是商事买卖,也可以是民事的买卖,包括消费者为买受人的买卖。拍卖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买卖。
( 二) 卖方的义务
卖方的义务( CISG 第 30 条、中国合同法第135 条、第 136 条) 、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地点( CISG 第31 条、中国合同法第 141 条) 、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时间( CISG 第 33 条、中国合同法第138 条、第 139 条) 等,中国合同法学习了 CISG。
( 三) 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统合入违约责任
中国法是大陆法系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起源于罗马法的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便很容易被想当然地以为存在于中国法中。这一问题,在中国统一的合同法之前,学说上存在分歧。中国合同法第 153 条规定了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质量说明的,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第 155 条规定,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买受人可以依照本法第 111 条的规定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第111 条是合同法总则“违约责任”章中的一个条文,它规定: “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 61 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对于中国合同法的上述规定,尽管有个别学者认为瑕疵担保责任在中国合同法上相对独立,它与一般的违约责任竞合,买受人可以根据个案择一而主张[11],主流的学说则主张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在中国合同法上已被统合进了违约责任,中国法奉行的是违约责任“单轨制”,而不是违约责任与瑕疵担保责任并存的“双轨制”[12]。中国合同法的这一立场,实际上是学习了 CISG。违反 CISG 第 35 条第 1 款而质量不符的情形,既可以包括有瑕疵的履行( peius) ,也可以包括给付他种物( aliud) ,且均可因瑕疵通知期间的徒过( 错过责问 Rügeversaeumung) 而“治愈( geheilt) ”[6]123。同样,依中国合同法第 158条,买受人怠于将标的物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不存在另外追究出卖人一般违约责任的余地。在中国合同法之后,同为大陆法系一员的德国民法,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也已实现了这种统合[13]79 -121。
CISG 第 35 条对于标的物在数量、质量、规格、包装方面的符合性作了专门规定,对此,中国合同法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分散地作了规定。换言之,在中国合同法上,买卖标的物的合同符合性并非集中地规定的,而是分散的。其中,对于质量的符合性,规定在第153 条、第154条( 指引向第 62 条第 1 项) 、第 155 条( 指引向第 111 条) 、第 168 条、第 169 条等。对于数量的符合性,虽然没有像质量那样明确规定了出卖人的相关义务,但从其他条文可以看出,合同法还是作了相关的要求的,体现在第 158 条、第162 条以及第 72 条等。对于所谓“规格”,合同法没有专门的规定,而是体现在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 比如第 153 条) 或者凭样品买卖( 第169 条) 。合同法没有像 CISG 那样使用“通常使用的目的”和“特定目的”,但在第 169 条规定了凭样品买卖出卖人的买受人不知道样品有隐蔽瑕疵的,即使交付的标的物与样品相同,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仍然应当符合同种物的通常标准。这里的“通常标准”概念,在功能上与 CISG 所谓的“通常使用目的”相当。对于包装,中国合同法第 156 条照搬了 CISG 第 35条第 2 款第 4 项。
CISG 第 38 条规定了买方检验货物的时间。中国合同法第 157 条的规定并不完全一样,买受人收到标的物时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在没有约定场合的及时检验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中国合同法没有进一步区分情形详细规定,而是作了简化处理。这一做法并不意味着中国合同法的起草人认为 CISG 的规定不合理,而是考虑到了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从便于使立法通过的考虑,在一些规定上删繁就简。
( 四) 风险负担
中国合同法第 142 - 149 条是关于买卖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定,这些规定显而易见是受到了 CISG 的影响,但又有所变化。
中国合同法吸收 CISG 的地方体现在: 规定了风险移转的交付主义( 第 142 条,CISG 第 69条第 1 款) 。规定了一些特别的规则,包括: 债权人迟延场合的风险移转( 第 143 条) 、在途标的物买卖中的风险负担( 第 144 条,中国法缺少但书) 、第一承运人规则( 第 145 条) 、特定地点规则( 第146 条) 。中国合同法规定了出卖人按照约定未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不影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 第 147 条、CISG 第 67 条第 1 款后段) 。并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的,不影响因出卖人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买受人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 第 149 条,CISG 第 70 条) 。
中国合同法第 148 条规定: 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这一规则以CISG 中是没有的。这一条是参考美国统一商法典作出的规定[14]229,但是,该条与统一商法典第 2 -510 条相比,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作了若干改动。
由于 CISG 中不存在标的物交付原始不能场合合同不成立的规定,该合同仍得有效成立,出卖人不交付标的物只是构成违约[6]36,故CISG 中的风险负担制度,被认为是与以双务合同概念为媒介的履行牵连关系机制无关[7]21。
⑷ 总营业额14410,总支出6750,甲方支出290,乙方支出6460,问甲乙双方各应分多少公式是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双方合作有合同,那就按合同办理,如果没有合同内,那就按一容定比例支出分配,比如五五分成等等,此题好像应该按支出比例分成。那么如何分呢?我想是不是按下面操作:如果没有所得税额,那么,利润=14410-6750=7660,7660×6460/6750=7330 ,7660-7330=330,所以各分得7330和330,如果不按支出分成,可以五五分成或其他方法。有合同就按合同规定的分成。总之两家可以协商解决。以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⑸ 乘客受伤,乘运人保险公司可以追加为被告吗
《合同法》
第290条 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内输到约定地点容。
第302条 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侵权责任法》
第31条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⑹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是什么
1、协商解除 协抄商解除是指合同履行过袭程中,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合同。《劳动法》第24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可见,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仅可以协商变更,还可以协商解除。 2、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是指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法定解除合同情形,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法定解除合同情形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情形,另一种是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情形 3、约定解除。约定解除是指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事项,待约定的事由出现时,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由当事人事先约定合同解除的条件,当条件成立时,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就可以解除合同。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不得将法定解除条件约定为终止条件。
⑺ 合同法中车祸逃票乘客是否能得到赔偿费
非来法的逃票,没有合同关系,自不能赔偿。合法的免票(比如老年人),视为合同关系,可以赔偿。
《合同法》
第290条 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
第302条 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⑻ 劳动法规定停工几天可以告单位
我国并没有相关的规定条款,在单位停工的时候,用人单位仍要向工人支付工资。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条例》规定
第三十五 条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用人单位停工、停产,未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三十日)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正常工作时间支付工资。
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用人单位没有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支付劳动者生活费,生活费发放至企业复工、复产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8)合同法290扩展阅读:
相关案例:
在上海一家化工企业工作的小张,最近突然在家清闲,无班可上。原因是企业年底检修机器,需停产三个月,小张所在车间的多名职工只能停工。企业表示,在停产期间统一给员工每月290元的“生活费”,而这远远低于上海每月75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
小张感到不公,诉诸劳动仲裁部门,要求企业补足他在停工期间的工资。上海市劳动仲裁部门裁定,这家化工企业未与员工协商约定,单方面规定停工停产期间的工资标准,是错误的做法,因此,对小张的申诉请求予以支持。
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近日掌握的情况表明,有的用人单位宣布在春节前后“停产”“停工”,并在这段时间里大幅降低甚至全部取消劳动者的工资。这一做法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外来务工者较集中的建筑工地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劳动法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
结合具体情况,《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进一步明确,非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专家解释说,“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的具体操作,是以各地的工资支付办法为依据。例如,北京、山东、安徽等地规定,用人单位没有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支付劳动者基本生活费;
而上海、天津、重庆等地规定,用人单位没有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停工停产期间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⑼ 请问大家: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的房屋买卖合同效力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案由作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该规定将民事案件案由分四部分。第一、二、三部分属于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案由,一般应当包括两部分: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及其争议,如买卖合同质量纠纷,但规定只列出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部分,而当事人的争议部分由受理法院根据当事人的具体争议确定。第四部分是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案由,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表述。
第一审法院立案时可根据当事人的起诉确定案由。当事人起诉的法律关系与实际诉争的法律关系不符时,结案时以法庭查明的当事人之间实际存在的法律关系作为确定案由的依据,例如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定为借款纠纷。当事人在同一起诉中涉及不同法律关系,如某一案件涉及主从合同关系的,根据主合同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确定案由。当事人仅因为从合同发生争议,按照从合同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当事人的争议确定案由,如担保合同效力纠纷。
规定将案由分为四部分五十四类300种,种案由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号。为了便于司法统计,根据具体情况,少数案由列出一些特殊或者常见多发的若干项(用阿拉伯数字加圆括号表示),但此种案由并不限于所标明的几项。人民法院在案件中应当直接适用种案由或其中的某一项,如相邻用水纠纷。(该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试行。)
第一部分 合同纠纷案由
第二部分 权属、侵权及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纠纷案由
第三部分 婚姻家庭纠纷案由
第四部分 适用特别程序案件案由
第一部分 合同纠纷案由
一、代位权纠纷
1.代位权纠纷
二、撤销权纠纷
2.撤销权纠纷
(1)撤销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行为纠纷
(2)撤销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行为纠纷
(3)撤销债务人低价转让财产行为纠纷
三、悬赏广告纠纷
3.悬赏广告纠纷
四、买卖合同纠纷
4.买卖合同纠纷
(1)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纠纷
(2)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
(3)试用买卖合同纠纷
(4)招标投标买卖纠纷
(5)拍卖纠纷
(6)互易纠纷
五、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
5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
6.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
7.国有土地租赁合同纠纷
(1)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
8.临时用地合同纠纷
9.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
10.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纠纷
11.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车
12.项目转让合同纠纷
13.房屋拆迁合同纠纷
六、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纠纷
14.供用电合同纠纷
15.供用水合同纠纷
16.供用气合同纠纷
17.供用热力合同纠纷
七、赠与合同纠纷
18.赠与合同纠纷
19.公益事业捐赠合同纠纷
八、借款合同纠纷
20.借款合同纠纷
(1)(金融机构)同业拆借纠纷
(2)企业之间借款纠纷
21.民间借贷纠纷
九、借用合同纠纷
22.借用合同纠纷
十、租赁合同纠纷
23.租赁合同纠纷
十一、融资租赁合同纠纷
24.融资租赁合同纠纷
(1)民用航空器融资租赁合同纠纷
十二、承揽合同纠纷
25.加工合同纠纷
(1)对外加工装配合同纠纷
26.定作合同纠纷
27.修理合同纠纷
28.复制合同纠纷
(1)印制合同纠纷
29.测试合同纠纷
30.检验合同纠纷
十三、建设工程合同纠纷
3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纠纷
32.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
3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34.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
35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纠纷
十四、运输合同纠纷
(一)客运合同
36.公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
37.城市公交运输合同纠纷
(1)出租汽车运输合同纠纷
38.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
(1)国际铁路旅客联运合同纠纷
39.水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
(1)内河旅客运输合同纠纷
(2)沿海旅客运格合同纠纷
40.航空旅客运格合同纠纷
(1)国际航空旅客联运合同纠纷
(二)货运合同纠纷
41.公路货物运格合同纠纷
42.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43.水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44.航空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45.管道运输合同纠纷
46.联合运输合同纠纷
(三)多式联运会同纠纷
47.多式联运合同纠纷
十五、技术合同纠纷
48.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纠纷
49.技术合作开发合同纠纷
50.技术进口合同纠纷
51.技术出口合同纠纷
52.技术咨询合同纠纷
53.技术服务合同纠纷
54.技术培训合同纠纷
55.技术中介合同纠纷
56.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纠纷
57.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纠纷
十六、知识产权合同纠纷
58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纠纷
59.专利权转让合同纠纷
(1)发明专利转让合同纠纷
(2)实用新型专利转让合同纠纷
(3)外观设计专利转让合同纠纷
60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
61.商标权转让合同纠纷
62.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纠纷
63委托创作纠纷
64.合作创作纠纷
65.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纠纷
(1)出版合同纠纷
(2)表演权许可合同纠纷
(3)作品翻译许可合同纠纷
(4)作品改编许可合同纠纷
(5)作品广播权许可合同纠纷
66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
67.软件开发合同纠纷
68.软件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纠纷
69.软件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
十七、保管合同纠纷
70.保管合同纠称
十八、仓储合同到群
71.仓储合同胡必
十九、劳托合同纠纷
72.委托合同纠纷
(1)诉讼代理合同纠纷
(2)进出口代理合同纠纷
(3)专利代理纠份
(4)商标代理纠粉
(5)船舶代理合同纠纷
(6)民用航空运拍用售代理合同纠纷
(7)货运代理合同纠纷
(8)保西代理纠纷
二十、行纪合同纠纷
73.行纪合同纠纷
(1)代油代用合同纠纷
(2)用货交易代理合同纠纷
(3)证券交易代理合同纠纷
(4)保险经纪合同纠纷
二十一、居间合同纠纷
74.居间合同纠纷
二十二、担保合同纠纷
75保证合同纠纷
76.抵押合同纠纷
(1)民用航空器抵押合同纠纷
77质押合同纠纷
78.留置纠纷
79.定金合同纠纷
二十三、典当纠纷
80.典当纠纷
二十四、保险合同纠纷
81.财产保险合同纠纷
82.人身保险合同纠纷
83.再保险合同纠纷
84.保险代位求偿权纠纷
二十五、海商合同纠纷
85.海上货物运格合同纠纷
86.航次租船合同纠纷
87.海上旅客运拍合同纠纷
88.走钢租船合同纠纷
89.光船租赁合同纠纷
90.海上拖航合同纠纷
91.海难救助合同纠纷
92.海上打扮合同纠纷
93.海上保险合同纠纷
94.港口作业合同纠纷
95.理货合同纠纷
96.航道疏浚合同纠纷
97.海上运拍(船舶)联营合同纠纷
98.船用建造、买卖、拆解合同纠纷
99.海员劳务合同纠纷
二十六、储蓄存款合同纠纷
100.储蓄存款合同纠纷
二十七、信用卡纠纷
101.信用卡纠纷
二十八、信用征纠纷
102.信用证纠纷
二十九、期货交易纠纷
103.期货交易纠纷
三十、信托纠纷
104.信托纠纷
三十一、证券合同纠纷
105.股票交易纠纷
106.公司债券交易纠纷
107.出资转让纠纷
108.国债交易纠纷
109.证券代销协议纠纷
110.证券包销协议纠纷‘
111.证券投资咨询纠纷
112.证券资信评估纠纷
113.证券回购合同纠纷
三十二、经营合同纠纷
114.出资纠纷
115.联营合同纠纷
116.合伙协议纠纷
117.企业承包合同纠纷
118.企业租赁合同纠纷
119.挂靠经营纠纷
12.从企业出售纠纷
121.上市公司收购纠纷
122.公司分立纠纷
123.公司合并纠纷
124.债权转股权纠纷
125.彩票、奖券纠纷
126.补偿贸易纠纷
127.中外合资经营合同纠纷
128.中外合作经营合饲纠纷
三十三、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纠纷
129.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纠纷
三十四、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130.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三十五、电信合同纠纷
131.电信合同纠纷
三十六、邮政合同纠纷
132.邮政合同纠纷
三十七、演出合同纠纷
133.演出合同纠纷
三十八、服务合同纠纷
134.服务合同纠纷
(1)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2)银行结等合同纠纷
(3)银行保管箱服务合同纠纷
(4)法律服务合同纠纷
(5)旅游合同纠纷
(6)房地产咨询纠纷
(7)房地产价格评估纠纷
(8)房地产经纪纠纷
(9)旅店服务合同纠纷
(10)对会服务合同纠纷
(11)物业管理纠纷
(12)饮食服务合同纠纷
(13)娱乐服务合同纠纷
(14)有线电视收视纠纷
三十九、劳动争议
135.劳动合同纠纷
136.集体劳动合同纠纷
137.事实劳动关系争议
138.劳动保险纠纷
四十、劳务(雇佣)合同纠纷
139.劳务(雇佣)合同纠纷
第二部分权属、侵权及不当得利、无固管理纠纷案由
一、所有权及与所有权相关权利纠纷
140.财产所有权纠纷
(1)用产权间纠纷
(2)财产损害培偿纠纷
141.提单纠纷
142.仓单纠纷
143.存单纠纷
144.宅基地纠纷
145.探矿权纠纷
146.采矿权纠纷
147.自然资源使用权纠纷
148.承包经营权纠纷
149.相邻关系纠纷
(1)相邻用水、排水纠纷
(2)相邻采光、通风纠纷
(3)相邻土地使用关系纠纷
(4)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
150.埋藏物隐藏物权属纠纷
151.拾得遗失物权属纠纷
152.拾得漂流物权属纠纷
153.拾得失散的饲养动物权属纠纷
二、票据、证券权益纠纷
154.票据付款请求权纠纷
155.票据追索权纠纷
156.票据交付请求权纠纷
157.票据返还请求权纠纷
158.票据损害培偿纠纷
159.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纠纷
160.汇买回单签发请求权纠纷
161.证券发行纠纷
(1)配股纠纷
162.证券返还纠纷
163.证券欺诈纠纷
164.证券内幕交易纠纷
165.操纵证券交易市场纠纷
166.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167证券投资基金纠纷
168.证券登记、托管、结算纠纷
三、股东权纠纷
169.股票交付请求权纠纷
170.股权转让侵权纠纷
(l)优先认购权纠纷
171.股东会议表决权纠纷
172公司知情权纠纷
173.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
174.公司剩余财产分配纠纷
175.公司决议侵害股东权纠纷
176.股东会议召集权纠纷
四、损害公司权益纠纷
177.股东不履行对公司义务纠纷
178.董事、监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纠纷
五、知识产权纠纷
(一)著作权纠纷
179.著作人身权纠纷
(l)作品发表权纠纷
(2)作品署名权纠纷
(3)作品修改权纠纷
(4)保护作品完整权纠纷
180.著作财产权纠纷
(l)复制权纠纷
(2)发行权纠纷
(3)展览权纠纷
(4)公开表演权纠纷
(5)社放权纠纷
(6)摄制权纠纷
(7)改编权纠纷
(8)翻译权纠纷
(9)汇编权纠纷
181.邻接权纠纷
182.计等机软件著作权纠纷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权属纠纷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
(二)商标权纠纷
183.商标权权属纠纷
184.商标侵权纠纷
(1)假冒注册商标纠纷
(2)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纠纷
(3)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纠纷
(三)专利权纠纷
185.专利权权局纠纷
186.专利侵权纠纷
187.专利发明人、设计人署名权纠纷
188.专利申请权纠纷
189.专利申请优先权纠纷
190.专利实施强制许可使用费纠纷
191.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纠纷
(四)发现权与发明权纠纷
192.发现权纠纷
193.发明权纠纷
(1)植物新品种纠纷
六、不正当竞争纠纷
194.垄断纠纷
195.虚假广告纠纷
196.侵害商业秘密纠纷
(1)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纠纷
(2)侵害商业经营秘密纠纷
197.伪造、冒用产品质量标志纠纷
198.仿冒、伪造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纠纷
199.伪造产地纠纷
200.倾销纠纷
201.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纠纷
七、海事纠纷
202.海上重大责任事故纠纷
203.船舶碰撞纠纷
(1)船舶浪损纠纷
204.船舱触碰(建筑物、设施)损害赔偿纠纷
205.船舶损坏(空中或水下设施)损害赔偿纠纷
206.影响船舶航行损害赔偿纠纷
207.海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208.港口作业纠纷
209.养殖损害赔偿纠纷
210.船舶、港口作业污染损害赔偿纠纷
21l.非法留置船载货物纠纷
212.共同海损纠纷
213.船舶水道规费纠纷
八、人身权纠纷
214.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1)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2)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
(3)水上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
(4)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
(5)航空器对地、水面上第三人损害赔偿纠纷
(6)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7)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215.人身自由权纠纷
216.名誉权纠纷
217.名称权纠纷
218.姓名权纠纷
219.荣誉权纠纷
220.肖像权纠纷
九、特殊侵权纠纷
22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纠纷
222.雇员受害赔偿纠纷
223.雇佣人损害赔偿纠纷
224.产品责任纠纷
225.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纠纷
226.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
227.地面(公共场所)施工损害赔偿纠纷
228.建筑物、搁置物、悬挂物塌落损害赔偿纠纷
229.堆放物品倒塌损害赔偿纠纷
230.动物致人损害赔偿纠纷
231.驻特别行政区军人执行职务侵权纠纷
232.防卫过当损害赔偿纠纷
233.紧急避险损害赔偿纠纷
234.侵害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权纠纷
十、不当得利纠纷
235.不当得利纠纷
十一、无因管理纠纷
236.无因管理纠纷
第三部分 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由
一、婚姻家庭纠纷
237.污钓用产纠纷
238.离婚纠纷
239.夫妻登记离婚后形态纠纷
240.解处非法同居关系纠纷
241.婚姻无效纠纷
242.撤销婚姻纠纷
243.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244.婚姻自主权纠纷
245.抚养、扶养关系纠纷
246.抚育费纠纷
247.扶养费纠纷
248.监护权纠纷
249.探视子女权纠纷
250.生身父母确认纠纷
251.赡养纠纷
(1)变更赡养关系纠纷
252.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53.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54.继父母子女关系纠纷
255.分家析产纠纷
二、继承纠纷
256.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57.遗嘱继承纠纷
258.继承权确认纠纷
259.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60.遗增纠纷
261.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四部分 适用特别程序案件案由
262.申请宣告公民无民事行为能方案
263.申请宣告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
264.申请宣告公民恢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
265.申请宣告公民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案
266.申请指定监护人案
267.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
268.申请宣告失踪案
269.申请撤销直告失踪案
270.申请为失踪人财产指定、变更代管人案
271.失踪人债务支付案
272.申请宣告公民死亡案
273.申请撤销宣告公民死亡案
274.被撤销死亡宣告人请求返还财产案
275.申请认定财产无主案
276.申请撤销认定财产无主案
277.申请确定选民资格案
278.申请支付令案
279.申请公示催告案
280.国有企业破产案
281.(非国有)企业法人破产还债案
282.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成员秦
283.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案
284.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
285.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案
286.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
287.申请止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纠纷案
288.申请海事请求保全案
(1)申请扣押船舶案
(2)申请拍卖扣押船舶案
(3)申请扣押船载货物案
(4)申请拍卖扣押船载货物案
289.申请海事强制令案
290.申请海事证据保全案
291.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案
292.申请海事船舶优先权催告案
293.申请海事债权确权案
294.申请承认外国法院民事判决策
295.申请承认外国法院民事裁定案
296.申请承认国外仲裁裁决案
297.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案
298.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裁定案
299.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调解书案
300.申请认可台湾地区仲裁裁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