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罗马婚姻法

罗马婚姻法

发布时间: 2021-02-25 14:57:54

Ⅰ 希腊和罗马在法律方面对近代西方影响的区别

先要搞清楚希腊城邦时代实行奴隶制民主的只有以雅典为代表的几个少数城邦,其它的如斯巴达实行的是奴隶制军事化统治。以雅典为例,政治上的民主制度主要有: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③官员抽签产生④陪审员抽签产生⑤陶片放逐法。

后三条没有研究不好说,但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于法国大革命前的三级议会制度有很好的启蒙,古希腊时代鼓励全体公民参政的政策对近代欧洲的投票制度有深远影响,并且给了欧洲人在立法上相互制约的观念。但是注意,这个影响是行政措施上的,而不是强制条令上的。

而到了罗马时代,就向强制条令上发展了。西方法律界一向把罗马法系当做近现代各国民法学的源头,古罗马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十二铜表法。而古罗马又是古希腊文明的延续,所以可以说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制度对罗马法律的形成起了很总要的影响。

罗马法早在城邦时期就确立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现代各国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并且罗马法很早就有了国际私法的概念,所谓国际私法,通俗一点就是怎么保障你合法地拥有你自己赚来的钱。这里主要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

自由权是作为自有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奴隶,不享有这种自由权。

1、罗马法上的自由人,包括生来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两种。

生来自由人,是指出生就获得自由权,而且未曾丧失过自由身份的人。自由人的后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论其父母为生来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对于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则从其母,只要出生时其母为自由人的,则其为自由人。而到了后来,由于战争对于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腊哲学关于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响,改为规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间一度为自由人的,则其为自由人。

按照罗马法规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可以将自由赐予奴隶。在古罗马,由于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于皇恩的自由权又称为“金戒指权”。但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自由权的奴隶,尚不能摆脱其原主人的恩主权。

解放自由人,是原来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拟制自由人。罗马法上赋予主人的恩主权,是连皇权也无法剥夺的,罗马法上认为,恩主权是私权,皇权不能干涉。

2、古罗马的市民权类似于今天的国籍,包括公权和私权,选举、被选举权属于公权,私权包括婚姻权、财产权、遗嘱能力和诉讼权。诉讼权可以结合一个恩主解放奴隶的例子来予以说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隶的时候,有一种诉讼的方式,就涉及到诉讼权问题,而按照法律规定,奴隶是不具有诉讼权的,也就是说,奴隶没法去起诉了,那么,如何通过起诉的法律规定来解放奴隶呢?这时候,恩主就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一起到长官那里去,由那个人装做起诉恩主,问恩主是不是要解放这个奴隶,恩主予以认可。到后来,手续简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隶过去,就让长官的侍卫扮演这个辩护人角色来解放奴隶。

也就是说后世法律上关于起诉这一条在罗马时代就可以找到例证,今天刑事罪犯要由检察官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官审判审判、然后定罪,与古罗马很像。

罗马法把罗马境内的居民分为市民、拉丁人和外国人三类,所谓市民权都专属罗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市民之间的法律。对于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非罗马市民之间,适用万民法,也就是国际私法的起源。

此外,古罗马社会非常重视名誉,一个人名誉之好坏,影响他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资格。这个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信用制度了。

补充:名誉减损有三种:

第一种,不能作证(intestabilis):所谓不能作证,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证,而是丧失做证人或者请他人为自己做证人的资格,因为在古罗马,很多交易都需要证人的证明,比如古罗马的交易,必须由一名司秤、若干证人,交易双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征货物和对价的物体、并高声呼叫交易内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隶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证人。可以想见,不能作证是多么严重的惩罚! 不能作证的原因有二:证人事后拒绝作证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种,丧廉耻(infarmia):.这种名誉减损比不能作证稍轻。原因有:由于法院判决;法律规定的事实。丧廉耻分为直接丧廉耻和间接丧廉耻。
直接丧廉耻,是由执政官或者监察官根据事实,在选举或者户口登记时作出决定,将其不列入选举名单,或在户口登记簿上作出记载,当事人对此不得申诉。直接丧廉耻具有实效性,罗马执政官任期一年,监察官任期为五年,他们任期满后,任期内所作丧廉耻决定要由新任长官重新决定是否有效。
而丧廉耻的法律效果是:丧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相应的服兵役的权利也被剥夺;诉讼权受到限制,不能为家庭外的人作诉讼代理人,也不能请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与人通奸,即使当场抓获,也无权杀死奸夫或对之起诉;《优尼亚婚姻法》禁止元老院医院及其子孙与丧廉耻的妇女结婚。

第三种: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为卑劣,受人蔑视,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由于这种名誉减损即非由法律规定,也非由长官宣告之法律上丧廉耻,所以又称事实上的丧廉耻。对有污名者的权利能力的限制,是不准他们担任需要诚实信用的职务,如监护人、保佐人、证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长作主的时代,通常子女无权拒绝家长包办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则他可以反对。

Ⅱ 古罗马人在婚礼进行过程中有什么习俗会干什么

1、有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在女孩未来的丈夫、女孩的父亲或监护人的指导下进行版,不需要男女当事人的同权意。

2、婚礼仪式:首先是在新娘家中的仪式,然后是行进到新郎家的过程,最后是新娘进入夫家的仪式。在古罗马的大部分婚姻仪式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传统宗教和迷信观念。

3、新娘婚礼服装:举行正式仪式之前,新娘要把儿时的玩具及穿过的衣服献给家神,然后穿上她的新娘装。新娘的结婚面纱是一块橙红色的长方形透明织物,这种颜色象征着吉祥。面纱只盖住头,把脸露出来,鞋子的颜色要与面纱的颜色相搭配。

(2)罗马婚姻法扩展阅读:

在古罗马,配偶的选择和婚姻礼仪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中都存在着差异。贵族的婚礼极尽奢华,平民的婚礼趋于简单,对奴隶来说,也许根本没有婚礼。

在古罗马的婚礼仪式中,男方和女方家里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这显示出娶妇和嫁女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要体现父母的意志,也要附合祖先流传下来的规矩。

因此可以说家族的利益制约着古罗马婚姻的缔结,现代的许多婚姻礼仪源于古罗马,例如在举行婚礼时,新娘须穿白色的婚纱,带上面纱,有伴娘等等,从中可见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Ⅲ 罗马天主教 信仰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最好有文献的链接)

基督教根据来《圣经·创世纪自》的内容认为,神先造了男人,再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两人要连合,成为一体。(创世纪2:7-24)因此,在神前发誓的婚约,是“安定而纯洁的婚姻”,是“神圣的持续”,既已结婚,就不得离婚。一夫一妻制自产生以后,就成为基督教国家婚姻制度的根本。1545年至1563年,在意大利特兰特召开的罗马天主教圣公会议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法正式实行。[1]

[1] 《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19-220页。

Ⅳ 罗马三个法律的内容意义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叙述了古罗马从贵族共和制到帝制的历史的演变过程。简要介绍了古罗马政制史的发展过程。第二、三目,分别讲述了《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前者是罗马成文法的渊源与雏形,而后者是罗马法的完备与集大成者。通过对这两部法典的学习,从总体上把握罗马法的内容、结构与体系。通过师生讨论与探究,使学生理解古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有重要作用,并且领悟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维系公正秩序、协调社会矛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法制观念与人文主义价值观。学生分析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高中学生特别陌生。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繁复庞杂,头绪较多,仅靠一节课教师传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建议在学生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师生探究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为合宜。在授课中,插入较多的罗马史图片,再现情景,烘托氛围,能更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网上下载精美历史图片与文稿,协助老师制作课件。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贵族制共和国(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官。屋大维建元首制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二、能力与方法1、了解罗马史由共和进入帝国的过程,熟悉屋大维、戴克里先、查士丁尼主要事迹,理解小国寡民的城邦制进入帝国的历程是历史的进步。2、了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识记主要内容,理解古罗马发的发展变迁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统一性。3、分析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的历史作用,从中西法律制度特征的比较更进一步领悟法律对民主政治的作用,以及罗马法对近代欧美法制建设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深远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罗马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近代文明有重大的影响。通过以古鉴今,明确今天中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守则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罗马的历史沿革及重要现实意义。2、明确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自觉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人民正当权益的自觉性及监督政府公职人员公正执法行政的胆识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罗马法及其作用难点: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教学方式采用师生讲授、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以师生的交互讨论。教学工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①引导学生观看电影《角斗士》、《斯巴达克思》、《埃及艳后》,让学生形象感受到罗马帝国强大恢宏的盛况,激发学生求知欲。②放映有关恺撒大帝的历史画片及其遇刺身亡的历史疑案的设问,让学生解释恺撒遇刺,作为他本人以及元老院贵族都意味着什么?③让学生网上搜索《世界文化遗产》上有关罗马遗址:古罗马大竞技场、万神殿、高架引水桥、庞培古城等,并查出各遗址的历史渊源。(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用大屏幕打出《罗马元老院》图片,并用《罗马大竞技场》图片作课件背景,引发学生对罗马历史的兴趣。(板书演示)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导入导言):人类迈进现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为国家政治的必然趋向。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央集权专制的积重难返,使人们深感缺少“法治”的血脉正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症结之一。思想家们注意到西方自由民主宪政制度的进步,随着思考的推进,我们把目光转向宪政的古代起源——罗马法(ROMAN LAW)。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的金戈铁马列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大帝国。一方面,它从不像希腊人那般吝啬,而把公民权扩充到帝国境域所有自由人,体现出罗马人明智的宽仁与道义;另一方面,它又以灵活务实的态度摸索出一套治理国家的成熟经验,即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求得社会纷争的和谐与安宁……既然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都有其礼仪与法律条文,为什么惟独罗马法成了现代法治的最重要的渊源呢?(三)师生互动(板书演示)—从共和国到帝制1贵族共和制 2帝国君主专制(演示)罗马元老院图片、前186年罗马元老院决议公文、元老院今天的废墟图片(设计意图与归纳)为了揭示贵族专政共和国的本质,对元老院赋予的最高权力的介绍尤有必要。有权势的贵族集体垄断了元老院的官职,它在行使外交、司法、财经预算、立法等内政外交上拥有最高权力,是共和国的真正灵魂与权威。而公民大会并无最终裁决权,这是罗马与雅典明显不同之处。(引出设问)但罗马共和国政治上采取“任期制”,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民主管理模式。这是为什么呢?(提问并演示)思考1:罗马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P41-P42内容,然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老师的上述提问。(归纳展示答案)执政官:最高行政官职两名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元老院:国家决策机构,由全体贵族共商政事,少数服从多数。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并通过元老院提案。保民官:平民争夺民主权利而设官职6至10名,有权否决元老院决议。(点拨结论)结论:古罗马共和国具备民主建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被视为现代议会制度的古典渊源。(提问)思考2:罗马共和制是如何转变为元首制的?元首制具有什么特点?(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P42内容,并回答老师设问。四个人一组派代表回答,有老师讲评归纳。(演示)苏拉、恺撒、屋大维画像。(归纳展示答案)苏拉的个人独裁→恺撒的个人独裁→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元首制是从共和政体向君主政体过渡的中间环节,其实质在于共和政体形式下的君主专制。元首政治时期,元老院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形同虚设,实际权力由元首操纵。大约从公元 3世纪后期开始,元老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元首政治随之过渡为君主政治。(演示板书)(演示板书)二、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1、罗马法的雏形——十二铜表法2、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问)思考3:《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原因?内容?成果?(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43有关内容,四个人一组派代表回答,老师讲评归纳。(演示)十二铜表法图片(归纳展示答案)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内容:保护债务奴隶制和家长制,维护贵族利益;成果:成文法按律量刑,贵族不能按习惯法欺诈平民。(点拨结论)结论:这是第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把贵族压迫的隐蔽特权变成了法律约束,体现了贵族的德性与妥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这是第一部自然法,体现出法律的均衡、约束与道义。(提问探究)探究一:十二铜表法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受到什么启示?(师生合作答案) (师生合作答案)提示: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结果,其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罗马共和国。(点拨启示)启示:1、平民斗争的坚决;2、贵族妥协的明智与开明;3、平民政治的成熟;4、法律建设的超越性的清醒克制和宽宏大量;(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从而保证了罗马人最终成为世界性大帝国的原因)。(演示板书)2、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问)思考4《查士丁尼法典》由哪四部法典组成?为什么说集罗马法之大成?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地位?(演示)查士丁尼及廷臣图(师生合作答案)①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和《新敕》②内容: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公法)、人物、继承、契约、民事诉讼法规(私法)③成果与评价:罗马法是帝国境内自由人的“国际法”,它注重调解贸易、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国家公法与民间私法具备,尤其是私法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适用于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民法大全以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巩固帝国政权并促进社会稳定及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罗马法与今天的时光隧道: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

Ⅳ 意大利哪一年搬出离婚法

2007年1月10日,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的丈夫,意大利著名制片人卡洛·庞蒂与世长辞,享年94岁。说到卡洛·庞蒂,人们除了知道他是费里尼的《大路》、安东尼奥尼的《放大》、里恩的《日瓦戈医生》的制作人外,更热衷于谈论的是他和索菲娅·罗兰惊世骇俗的“违法”婚姻。
索菲娅·罗兰和卡洛·庞蒂相爱时,他已经是有妇之夫,且年长罗兰22岁。这段炽热的爱情让他们坚持通过律师在墨西哥办理了结婚手续,但由于当时意大利法律是不允许离婚,所以他被罗马教廷指控为重婚罪,命令他们必须分开且婚姻为无效。随着庞蒂60年代成为法国公民后,他于66年和罗兰再次结婚,终于成为了合法夫妻。
这里实际上就是涉及到了西欧一些宗教势力影响严重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爱尔兰公民在1974年以前是不允许离婚的。在意大利,人们信奉天主教,认为离婚是违背道德的。但在1974年5月的公投中,三分之二的公民投票赞成离婚,离婚在意大利才被定为合法。索菲娅·罗兰和卡洛·庞蒂实际上就是这项规定的受害者。
而身受此项规定之害的或许还包括马斯楚安尼吧!
意大利导演皮埃特罗·杰米根据小说《荣誉之罪》改编的电影就好好地嘲弄了这项非人性化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讽刺了这项不合情理的婚姻法律条款。影片讲述的是西西里的没落贵族费费厌恶自己的肥胖妻子罗沙莉亚,并爱上了年轻、貌美的表妹安琪拉,而安琪拉也同样钟情于这个留着一撮整齐的八字胡的家伙。费费的痛苦在于,当时的意大利是不允许离婚的开心家族。为了针对这个不合理的条文,费费处心积虑地想出了一条妙计,制造妻子罗沙莉亚红杏出墙的情况,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了这个“荡妇”,而根据当时的法律,费费得到一个理想的惩罚,仅被判刑一年半。出来后他很自然和安琪拉合法结婚。但本以为会得到婚姻的幸福,孰料面临他的将会是和罗沙莉亚相同的命运。
这部黑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意大利的天主教对人们婚姻的禁锢天梯,在很多问题上,教会观点与世俗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冲突,由于宗教影响力大,人们不得不接受许多不合清理的法律条文,教会将戒律强加给普通人,从而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甚至逼迫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杀人;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同样也嘲讽了婚姻的忠贞性,安琪拉——一个纯情少女在婚前对费费痴迷地爱,并为此遭受到父亲的体罚;但在婚后不久,就同样地厌倦了年老色衰的费费,转而迷上了“小白脸”。
这部片子带有很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是一部批判意大利社会道德理念之作;影片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但绝非是一出简单的闹剧,看到影片结尾,让人感到现实的荒谬感。
马斯楚安尼一直是我所喜欢的男演员,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片中饰演的费费角色,把一个生性风流,诡计多端的男人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一直都说马斯楚安尼是费里尼在银幕上的化身,看过这个片子,我估计他一定是那个时代里风流男人的化身吧。
其实,离婚,和结婚一样啊,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Ⅵ 罗马法婚姻制度对现代婚姻法的影响

在古罗马,有无嫁资是区分正式婚姻与姘合的重要标志,嫁资制度由此而成为了回罗马婚姻财产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克服嫁资制度可能引致的不公平,平衡婚姻当事人之间和遗产继承人之间的利益,罗马法又创建了婚姻赠与和嫁资合算制度。这一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的罗马法理念,并对现代婚姻财产立法产生着深远影响。

Ⅶ (婚姻法习题)按照罗马法亲等的计算法,姑表兄弟姐妹间是

D
亲等,即亲属的等级,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单位。
⑴ 直系血亲,从专己身分别向上或向下属,以一属世为一亲等。如父母子女为一亲等,祖父母与孙子女为二亲等。
⑵ 旁系血亲,首先从己身向上数至双方共同的直系长辈血亲,然后再从共同的直系长辈血亲向下数至与己身计算亲等的对方,世代相加数即为亲等数。因此,旁系血亲无一亲等,只能从二亲等起算。如兄弟姐妹为二亲等,叔伯甥侄等为三亲等。
姑表兄弟姐妹----> 姑姑----> 祖父母<----父亲<-----己

Ⅷ 四代旁系血亲用罗马法如何计算的

1.直系血亲亲等计算法从己身上数或下数,以间隔的世代数定其亲等数。即从自己往上数,每经一代为一亲等.从自己往下数.每经一代也是一亲等。也就是说.从自己往上或往下数.不算己身,以一世代为一亲等,世代数之和为直系血亲的亲等数。例如.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亲等;祖(外)父母与孙(外)子女之间是二亲等。亲等数越少.表示亲属关系越近;亲等数越多,表示亲属关系越远。一亲等关系最近.二亲等次之.三亲等更次之.依次类推。 2.旁系血亲亲等计算法罗马法旁系血亲亲等计算法.是先要找出同源直系血亲.即从己身上数至双方共同的直系血亲(同源人).每经一代为一亲等;再从所指的亲属往上数至同源人.也是每经一代为一亲等,再将两边所有亲等数相加所得之和.即为己身与所指亲属的亲等数。如:计算自己与堂兄弟姐妹的亲等,先找到自己与兄弟姐妹的血缘同源人即祖父母,分别从自己和堂兄弟姐妹这两边往上数至祖父母.两边分别为二2".再将两边的亲等数相加(即2+2=4 ).那么,自己与堂兄弟姐妹之间为四亲等旁系血亲古罗马法计算直系血亲,是从己身上数或下数,以一代(世)为1亲等。如父母和子女间为1亲等,祖父母和孙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为2亲等。旁系血亲,是从己身上数到同源的直系血亲,再由同源的直系血亲下数到所要计算亲等的亲属,合计其代(世)数以定亲等。如兄弟姊妹为2亲等,叔侄、舅甥为3亲等。姻亲方面,血亲的配偶从其血亲的亲等。如子为直系血亲1亲等,则媳为直系姻亲1亲等。配偶的血亲,则从其配偶的亲等。如岳父母为妻的直系血亲1亲等,也即丈夫的直系姻亲1亲等。配偶血亲的配偶,也是从其配偶的亲等。如妯娌即以丈夫的兄弟与丈夫的亲等计算,为旁系姻亲2亲等。

Ⅸ 罗马婚姻家庭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罗马法的婚姻家庭法比较有意思。因为罗马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家长(称家父)由辈分最高的男性担任,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家庭财产和所属成员有管辖权和支配权。共和国后期,家庭制家庭关系才逐渐发生变化,家父作为家庭中的主宰,权利日益受到限制,家庭成员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帝国时期,法律明确规定,家父在家庭中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扶养直系尊亲属和卑亲属、婚嫁子女以及立遗嘱时给法定继承人保留特留份等义务。

罗马婚姻制度经历了由“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的演变过程。早期实行的是“有夫权婚姻”,也称“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征是:丈夫享有特权,妻无任何权利。婚姻以家庭利益为基础,被视为男女的终身结合,目的在于生男育女,继血统,承祭祀。结婚方式有共食婚、买卖婚和时效婚。结婚以后,妻便脱离父家而加入夫的家族,受夫权支配,其地位“似夫之女”,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妻不忠时,夫有权将其杀死。妻的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归夫所有。未经夫的允许,妻不得独立为法律行为。

共和国后半期,产生了“无夫权婚姻”,到帝国时期则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不再以家庭利益为基础,而以男女双方本人利益为依据。生子、继嗣降为次要地位。这种婚姻不需要履行法定仪式,只要男女双方同意,达到适婚年龄,即可成立。夫对妻无所谓“夫权”,妻没有绝对服从丈夫的义务,夫妻财产各自独立,妻的财产不论婚前婚后所得一律属自己所有。

Ⅹ 罗马法的规定

罗马法可谓近现代各国民法学的源头,罗马法早在城邦时期就确立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现代各国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并且罗马法很早就有了国际私法的概念,所谓国际私法,就是在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如何适用法律的法律。当然了,说起来有点饶口。

主要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

我们先来看自由权。自由权是作为自有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只有奴隶,不享有这种自由权。

罗马法上的自由人(liberi),包括生来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两种。

生来自由人(ingenus),是指出生就获得自由权,而且未曾丧失过自由身份的人。基于两种原因,可以成为生来自由人:一是出生,二是皇恩。

古罗马系讲血统主义的国家,所以,自由人的后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论其父母为生来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对于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则从其母,只要出生时其母为自由人的,则其为自由人。而到了后来,由于战争对于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腊哲学关于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响,改为规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间一度为自由人的,则其为自由人。

而法律拟制主要系基于皇恩,所谓皇恩浩荡啊,按照罗马法规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可以将自由赐予奴隶,在古罗马,由于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于皇恩的自由权又称为“金戒指权”。但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自由权的奴隶,尚不能摆脱其原主人的恩主权。

解放自由人,是原来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拟制自由人。罗马法上赋予主人的恩主权,是连皇权也无法剥夺的,因我罗马法上认为,恩主权是私权,皇权不能干涉。

古罗马的市民权类似于今天的公民权或者国籍,包括公权和私权,选举、被选举权属于公权,其实,和我们现代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一样。由于罗马的官职都是荣誉性的,所以,被选举权又被成为荣誉权(jus honorarium)。我们重点看私权部分。

私权,包括婚姻权、财产权、遗嘱能力和诉讼权。说到诉讼权,我们可以结合一个恩主解放奴隶的例子来予以说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隶的时候,有一种诉讼的方式,就涉及到诉讼权问题,而按照法律规定,奴隶是不具有诉讼权的,也就是说,奴隶没法去起诉了,那么,如何通过起诉的法律规定来解放奴隶呢?这时候,恩主就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一起到长官那里去,由那个人装做起诉恩主,问恩主是不是要解放这个奴隶,恩主予以认可…… 到后来,手续简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隶过去,就让长官的侍卫扮演这个辩护人角色来解放奴隶。如果用非起诉手段私自解放奴隶属于略式解放,略式解放的后果早期不为市民法所承认,但后来,只要恩主找够了证人,也可以通过略式解放合法滴解放奴隶。
罗马法把罗马境内的居民分为市民、拉丁人和外国人三类,所谓市民权都专属罗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市民之间的法律,对于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非罗马市民之间,适用万民法(国际私法的起源)。古罗马市民身份可以基于出生和入籍获得,而入籍又分为奖赏与恩赐。

奖赏,凡外国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贿赂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公元前111年,又规定把这种奖赏扩大到拉丁人。此时的拉丁人实际上指古罗马社会中介于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自由人,因享有权利的多少,分为三等:古拉丁人、殖民地拉丁人、优尼亚拉丁人。外国人,指罗马市民以及拉丁人以外的友邦人民。在罗马法中,与罗马处于交战和不友好状态的国家的人民,被称之为敌国人。

恩赐,军伍大会或皇帝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授予居民以市民权。

家族权,指家族团体成员在家族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权利。由于罗马家族成员有的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有的不享有,因此,根据他们权利之不同,可以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他权人,指处于其他市民的权力支配之下的市民。这种权利,在罗马法上分为家长权、夫权和买主权。

家长,实际上指家父,在古罗马,能够成为家父的,只有长子(头生子)以及长子的长子(也许我的理解有误)。家父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支配权,他可以将家庭成员卖为奴隶,也可以让他成为自由人等等。包括其子之妻,都处于其支配下,也包括其子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如果无子继承,则可以收养和认领,然后取得家父权。

夫权,和中国封建时期的纲常之说有点相似了。基本就是说,丈夫可以支配妻子。另外,古罗马的婚姻—华丽滴分为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以及姘合。

买主权,我觉得和家长权以及自权他权构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体系。买主权在两种情况下产生。第一,罗马法上长期无雇佣契约,因此人们通过买卖方式出卖劳动力,家属被家长出卖后,就要处于买主的支配之下。第二,在罗马法上,家属无独立人格,如果家属侵害了他人权益,家长为避免赔偿损失,往往将致害的家属给受害人任其处理,使之处于受害人的买主权之下。

从共和国末期开始,家长权和夫权逐渐收到限制,雇佣契约的出现使得雇佣劳动也不再用买卖方式……因而将家属给受害人处理的情形也日益少见,在优帝一世(或曰查士丁尼一世)时彻底消除。而到优帝一世时,他权人的地位改进至近乎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了,也就是说几乎享有完全的人格了。

与他权人相对应的概念就是自权人。也就是不受上述家长权、夫权、买主权支配的人就是自权人。

花絮:有网友提出从此看出中国古代人权比罗马进步一点,但中国古代人权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主人可以任意杀害仆人或者奴隶,种种限制基本相当于不存在。而中国的家法:休书、逐出家门,都与罗马法中家长任意处置家庭成员类似,特别是没什么名分的家属,连苏东坡都把丫鬟送人且能传为佳话。

人格变更是罗马法上的一项特有制度,罗马法规定,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须享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一个人因某种原因,使这三种权利丧失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丧失某一种而取得另外一种,这种情况就叫人格变更,分为人格大变更、中变更和小变更。

人格大变更,实际上指丧失自由权而沦为奴隶,一般原因有三种:因犯罪被剥夺自由;被家长或债权人出卖到国外为奴;降服外国人违反禁令的。而人格大变更,实际上是人格的消灭或者法律上的死亡。

人格中变更,指罗马市民丧失市民权而成为拉丁人或外国人。由于罗马的家族权以市民权为前提,因此,丧失市民权就当然丧失家族权。其与人格大变更的区别,在于变更后是否仍保有自由权。发生人格中变更的事由有三:受刑事宣告而被剥夺市民身份的;罗马市民加入外国籍;拉丁人或外国人加入罗马国籍而取得市民资格的。

人格小变更,指丧失原有的家族权而取得新的家族权,权利人原来享有的自由权和市民权不便,因而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完全的人格。发生小变更有三类:1、自权人变为他权人;2、他权人变为他权人;3、他权人变为自权人。

结合前面讲的人格权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发生人格变更的时候,相应财产会发生变化,如自权人变为他权人时,其财产即归其权利人所有;又或会导致身份上的变化,如婚姻有有夫权到无夫权,由家长变为家属等等。

在罗马法上,除了人格变更外,名誉减损也是用来变更权利能力范围得一种制度。所谓名誉减损,就是在保全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得前提下,使一个人的权利能力受到某种限制。

古罗马社会非常重视名誉,一个人名誉之好坏,影响他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资格。所谓名誉减损,就是在保全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得前提下,使一个人的权利能力受到某种限制。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信用制度了。

名誉减损有三种:

第一种,不能作证(intestabilis):所谓不能作证,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证,而是丧失做证人或者请他人为自己做证人的资格,因为在古罗马,很多交易都需要证人的证明,比如古罗马的交易,必须由一名司秤、若干证人,交易双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征货物和对价的物体、并高声呼叫交易内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隶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证人。可以想见,不能作证是多么严重的惩罚! 不能作证的原因有二:证人事后拒绝作证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种,丧廉耻(infarmia):.这种名誉减损比不能作证稍轻。原因有:由于法院判决;法律规定的事实。丧廉耻分为直接丧廉耻和间接丧廉耻。
直接丧廉耻,是由执政官或者监察官根据事实,在选举或者户口登记时作出决定,将其不列入选举名单,或在户口登记簿上作出记载,当事人对此不得申诉。直接丧廉耻具有实效性,罗马执政官任期一年,监察官任期为五年,他们任期满后,任期内所作丧廉耻决定要由新任长官重新决定是否有效。
而丧廉耻的法律效果是:丧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相应的服兵役的权利也被剥夺;诉讼权受到限制,不能为家庭外的人作诉讼代理人,也不能请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与人通奸,即使当场抓获,也无权杀死奸夫或对之起诉(汗……);《优尼亚婚姻法》禁止元老院医院及其子孙与丧廉耻的妇女结婚。

第三种: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为卑劣,受人蔑视,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由于这种名誉减损即非由法律规定,也非由长官宣告之法律上丧廉耻,所以又称事实上的丧廉耻。对有污名者的权利能力的限制,是不准他们担任需要诚实信用的职务,如监护人、保佐人、证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长作主的时代,通常子女无权拒绝家长包办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则他可以反对。

个人认为,罗马法上的名誉减损,对于我们建设现代信用制度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虽然其规定可能过于落后,但给予一些人以污名或者丧廉耻称号,或能极大程度提高社会整体信用水平以及道德基础。

热点内容
哲理法学院 发布:2025-09-18 13:41:06 浏览:980
下列关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正确的是 发布:2025-09-18 13:40:43 浏览:653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8 13:36:56 浏览:687
劳动法第20条第2款规定 发布:2025-09-18 13:29:14 浏览:942
民法典中物权编 发布:2025-09-18 13:27:21 浏览:980
伦理道德的事 发布:2025-09-18 13:24:27 浏览:645
法治内容手抄报 发布:2025-09-18 13:19:11 浏览:783
私单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8 13:16:55 浏览:18
2018年注会经济法记忆背诵 发布:2025-09-18 13:16:09 浏览:701
法学鼻祖皋 发布:2025-09-18 13:10:05 浏览: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