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工伤赔偿在合同法

工伤赔偿在合同法

发布时间: 2021-03-04 02:52:10

1. 劳动工伤合同法我在上班时,引起腿痛,能否理赔

如果你符合工伤保伤条例第十四条工伤认定情形就可以认定工伤
第十四条内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容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 关于工伤赔偿的支付问题

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根据现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该在30日内申请回工伤答认定。如果用人单位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则在此期间所产生的跟由工伤引起的相关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工伤认定以后,职工因工致残,应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即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如果按劳动合同法律的规定来说,职工因工负伤导致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是不能与劳动者解决劳动合同关系的。否则就构成违法行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那么用人单位与你解除劳动合同了,单位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呢?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要给你支付经济补偿(即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还应当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由此可见,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是基于工伤事故,而经济补偿金是基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综上,我觉得你可以申请四项补偿金或者补助金。具体问题,有不明白的,你可以参考《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实施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条款。

3. 劳动合同法工伤赔偿

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需要先申请工伤认定,赔偿金额只有等劳动能力鉴回定等级后才能最答终确定。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需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等;
2、如果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3、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获得的补偿是不一样的。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伙食补助费、护理费等。

4. 劳动合同法工伤赔偿有多少,我的邻居在上班的

发生工伤的职工,一年内向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治疗稳定后,构成残疾的,再向人社局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鉴定。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十九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5. 工伤员工在合同期内企业辞退如何补偿

公司在合同来期内辞退员工,应该补偿源情况如下: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在合同期内辞退员工应该这样做:

1、经劳动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劳动者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放补偿金。

2、因用人单位作出的除名、开除、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发生的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此,劳动合同虽由企业人事保管,你不必太担心。

3、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6. 关于工伤合同法里面的问题

你们公司这抄样的规定是违法的。

  1. 公司规定“员工下班后不准回家,回家要请假。”这一项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 另外一条关于擅自回家不予赔偿的规定。首先,从合同法的原则上来讲是无效条款。依据是《合同法》第五十三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所以,此条款是无效的。那么,上下班受伤的赔偿问题怎么处理呢?《工伤保险条例》里面也有规定,依据是第十四条的第六款“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从该条款的规定可以看出,不是上下班途中所有受到的伤害都认定为工伤,只有因交通事故(且劳动者不是主要责任)才认定为工伤。

7. 工伤赔偿是否一定要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是否可以和工伤赔偿一起获得

1、工伤的费用原则上由单位承担。但车费、住宿费不能算在里面。
2、如果要赔偿要离职的。

8. 劳动合同法工伤连带赔偿责任怎么认定

当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工伤时,对用工单位的工伤赔偿责任的认定应当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规定的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七种情形进行综合评价。当用工单位因未能履行法定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岗前培训、未能提供劳动防护等),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伤事故存在过错时,用人单位才需承担工伤赔偿的连带责任;而当被派遣劳动者是因为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其他非因用工单位过错而发生的工伤,用工单位无需承担工伤赔偿的连带责任。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和本条例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位被派遣劳动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2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由此可见,如果派遣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用人单位存在过错的,用人单位依法和派遣单位承担劳动合同法工伤连带赔偿责任。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派遣工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用人单位是不需承担赔偿责任的。

9. 工伤赔偿应该如何处理

这很复杂,给你看篇文章吧。理论上是可以双方赔偿的。 工伤又存在他人侵权,职工能否双重赔偿? 在这里以交通事故为例。我们认为,在发生此类事件时,受害人既可以获得交通事故的赔偿待遇,也可获得工伤赔偿待遇,即可以获得交通事故和工伤双重赔偿。具体理由如下: 一、事实相同,但法律关系不同 事实同一,但法律关系不同,交通事故在性质上将是属于人身损害赔偿,是侵权关系,而工伤事故则是属于劳动损害,是劳动关系。性质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人身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的法律依据是完全不同的。 人身损害赔偿是的根据侵权行为法(在我国主要是《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精神损害抚慰金》)而工伤保险赔偿是劳动社会保险法(在我国主要是《工伤保险条例》和各地方的有关实施办法)。 这两类法律分属不同的法律部门法,前者属于民法范畴,后者属于劳动法范畴。且两类法规均未对此类情况法律适用和赔偿范围和标准作出竞合性(或限制性)规定。根据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28条的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的误工工资相当于工伤津贴);已给付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的,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偿金不再发给(但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偿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根据上述规定,员工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工伤待遇与交通事故赔偿是不能重复享受 的。但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不再作相应规定。而200 3年12月26日公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劳动者因工伤事故受到人身损害,按《工伤保险条例》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 劳动者可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我们认为,工伤保险关系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当《工伤保险条例》不再规定“取得了交通事故赔偿,就不再支付相应工伤待遇”时,劳动者完全可以既依《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依《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获得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即工伤待遇与交通事故赔偿可以兼得。 二、两者规定的赔偿范围不同 人身损害赔偿的赔偿既包括对受害人进行物质赔偿,也包括对受害人精神上的赔偿,而工伤赔偿主要是物质上的赔偿。两者的有关规定,对伤者的评残标准也不一样。 三、两者的归责原则不同 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即根据事故双方或多方在事故中的责任大小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而工伤事故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即劳动者在劳动过错中,无法定情节的,均认定为工伤,不管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无违规、有无过错,一旦发生工伤保险事故,保险经办机构或用人单位均要承担赔偿责任。 四、两者的赔偿主体不同 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是加害人即肇事者,而工伤事故的赔偿主体是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如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投保的,则赔偿主体为用人单位)。 有人认为,在此情况下,应当发生法律适用的竞合,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发生竞合的一个重要要件在此类事件中是不具备的,即赔偿的主体必须是同一的。比如说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的赔偿主体是同一的。 比较了这两者在法律上的不同,我们就会发现在此种情形下,受害人获得双重赔偿,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记得采纳啊

热点内容
环保法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7 16:17:56 浏览:333
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 发布:2025-09-17 16:17:55 浏览:700
劳动法中提前30天通知 发布:2025-09-17 16:16:33 浏览:480
规范法律服务工作 发布:2025-09-17 16:09:19 浏览:602
香港安全立法最新 发布:2025-09-17 16:06:59 浏览:765
成立法律援助专项资金 发布:2025-09-17 16:03:18 浏览:594
劳动法关于员工疾病的条款 发布:2025-09-17 15:53:38 浏览:979
2015年法律硕士招生简章 发布:2025-09-17 15:31:54 浏览:28
劳动法关于续签的规定 发布:2025-09-17 15:21:59 浏览:508
行政诉讼法第14 发布:2025-09-17 15:11:52 浏览: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