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哪一种对社会作用大
⑴ 道德与法律的作用谁大
没有所谓谁的抄作用大,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原因如下:违反道德的并不能当然就是违反法律的。原因在于并非所有的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能上升为法律或确立为法律。能够上升和确认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认的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领域,由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整。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就等于由道德取代了法律,这是不符合人类创设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标的。道德规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国家的财力都不能支撑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后所需要的执法成本。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建设社会文明的良好效果。
⑵ 比较法律与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结合中国国情,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⑶ 道德和法律,哪个对社会发展更重要
当然是道德。
法律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工具有手段。法律最早产生的目的是回为了维护少答数人的利益,如国王、皇帝及王公贵族,因为那时这些人占有天下大部分财产,而其他绝大多数人几乎没有什么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荣华富贵,这些天下财产拥有者就制定出了法律。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百姓也有了一定的财产积累,法律保护的范围也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直到今天,法律保护着每一个人。
所以说,当社会存在分配不均时,法律可以用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就是广义上的道德标准),超越这个规范的行为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由于法律产生的本质就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来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当社会分配均等时,法律必将消亡,而社会道德将成为唯一的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的手段。
⑷ 法与道德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哪一个影响更大
法与道德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不能绝对的说法的影响大还是道德的影响大。因为法治和德治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必须说明的是: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补充。
法和道德的相同点:
一、法律与社会主流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与社会主流道德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意志的体现,都是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二者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共同为其服务。因此,二者的内容是一致的,相互渗透,互为表里。
二、法律和社会主流道德的历史使命相同。法律和社会主流道德都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它们都通过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为什会秩序提供保障,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三、法律和社会主流道德都是社会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法律和道德是统一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二者的总体精神和内容大体相同。在特定社会中,国家法律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具有一定的道德基础。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虽然具有一致性,但两者始终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方式,二者不能混淆。其区别可以从法律和道德的区别中看出,即二者产生的条件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实施方式不同,调整范围不同。然而,反过来人们可以说在制裁方面,法律比道德更有强制性。违反一项道德规范可以招致指责,这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指责,或者哪怕是嘲笑,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造成精神失常,毁了前程,甚至引起自杀。但是,它毕竟不如公众权力的行为,如刑事判决那样在有关人员的身上打上烙印。”德治要求人们多尽义务、多奉献;法治则要求人权保障,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德治要求发扬传统美德和老一辈革命传统,而法治要求遵循现行法律和法治与国际接轨。德治从治心的角度来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执行的标准有点空洞,不便于操作;而法治从治行为的角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执行的标准就是法律,明确具体,便于操作。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补充。强调以德治国和以德育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沦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深化发展。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国家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但法律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外部活动,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他律;道德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一般体现为社会舆论的谴责,是自律。法律是外部强制性的管束,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的外力作用于内心活动。内外结合,方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高度的法律化一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法律与道德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上层建筑,不能将法律与道德相等同,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利益和社会事业服务。
⑸ 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
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国家就是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一切行为都要按照法律进行规范,一切行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但是,法律作为一种手段,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制性。它要求人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了后有
什么样的后果,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它对人的行为和行动的规范,是通过限制人的某些具体行为,来达到目的。
由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规范人的行为,只要人们的行为没有触及到法律,没有违反法律的某些条款,法律也就只能是法律。就象人们平常所说的,我没有违法,你对我如何办。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从法治的角度来讲,人们如果都不违法了,都能够按照法律的规范去做了,自然也就好了,一切的行为也就规范了。如果从市场经济来说,也就运行有序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要求人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所以没有违法,是因为害怕法律的追究,害怕承担法律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尽管没有违反法律,法律不能追究,却都违背了常理,违背了公众心理,违背了感情接受程度。而这些行为,比起法律所制约的范围、内容,要更加广泛、更加繁多。
能够对这些行为起到制约作用的,只有道德。
由于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不是依靠强制手段,而是通过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道理、准则来激发人的内在的品格、心理、德行等,使其自觉接受社会公德、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品德操守,达到提高社会公共利益能力、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社会整体素质的目的。
尽管我们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但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除了要遵守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规律外,还必须突出社会主义这个特点,要让我们的国家在法治的同时,还必须德治,既要依法办事,也要以德治国。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乘座公共汽车时,按照法律规定,谁先上,谁可以先占有座位,其他站着的人,就无权要求他让座。但是,我们每辆公共汽车上,都要求乘客给老人、孕妇、病人等让座,这就涉及到法律与道德两个概念。按照法律,没有必要让座,按照道德,当然应该让座。所以,从这个例子上看,如果大家仅仅执行法律,对我们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只规定了人们不应该做什么,一般不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是一种必然王国,是要求人被动地成为守法人。而道德主要是要求人应该做什么,是一种自由王国,是发自人的内在品格的行为。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所谓荣辱观,说到底,也就是要求人们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水平,如何增强集体观念、大局观念、公共观念、他人观念,如何多想着为他人做些好事,多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有利于国家形象的事,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事。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如果仅仅能够做到守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是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具有较高职业操守的人,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公德的人,一个具有较高品行的人,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品格高、操守好、公德强,我想,他是不可能不遵守法律的,毕竟法律是对哪些没有道德、没有职业操守、没有社会公德并且其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行为的惩罚。
所以,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至少,中国应该是这样的。
⑹ 法律和道德哪个对社会的约束力要大一些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道德要比法律的约束作用要大很多。因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很可能不知道法律为何物。做事情全凭个人喜恶。这时候道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法律和道德是社会秩序的两把利器,缺了哪一个都不好办。道德是从良心和舆论等方面去制约人的行为。而法律就带有一些惩罚措施,使人畏惧。具体哪个的作用大些还要看具体的环境来做分析
⑺ 法律与道德在当今社会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赛
即使道德存在这样一些严重的问题,从道德本身的作用来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说下面六点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对那些无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对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觉的生存,人的根本特点是追求。所以社会应当提供给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会不能只有强制而没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没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没有理想。社会应是一个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觉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动社会;是一个富于自觉创造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法律强制的社会。法治是对人最起码的要求,德治才能实现人的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种追求性的、自觉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强制的被动性的人生。人是一种发展与提升,而不是一种限制与压抑;人应当追求最佳与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内。由此可见,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无益于人与社会的更大发展的。由于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绳索,而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会,可能更能显现法的作用,但是却会造成执法成本的增加,还可造成法的松驰。这因为,没有道德做为基础的法制,将会是问题丛生的法制。这因为,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可以互相制约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难佳,因为二者是相相辅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的层次。“以德治国”不但不会对“依法治国”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将更有利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加强。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础。缺少道德甚至违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为良法,虽然这样的缺少道德内涵的法律可以被称之为法制,却永远无法获得依法治国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来说,道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提性。没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法治。这因为,道德先于法治,而且道德广于法治,因此道德重于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再严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不论有多么苛刻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和管理问题。如果忽视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政呢?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法呢?道德不倡,执政与执法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德高望重,权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养才能获得正义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才能获得道德动机的确立。因此,立法和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守法的觉悟和境界,才能够自觉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如果没有道德做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执法又有谁能放心呢?所以,“无德者不可能执好政”、“无德者不可能执好当”,应当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共识。
其六,道德不只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自律,而必定会外化为社会行为,只有注重道德,社会更加地注重道德,执政与执法才会受到更多地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崇尚的制约。道德舆论也是一种社会权力(所谓“第四种权力”),也具有外在的强制力。为什么一些官员“不怕上告,就怕上报”呢,就是慑于舆论这一社会权力的道德压力。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没有不注重自己名声的,所以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权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强制威力的。
仅从上罗列的几点,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这因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⑻ 帮我写一下道德与法律对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法律是“船”,道德是“水”,社会生活是“剑”,你要刻舟求剑,却永远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因为水将剑淹没,水却载着船驶离了原来的地方
⑼ 法律和道德哪个对社会的约束力要大一些
从普抄遍意义上来说道德要比法律的袭约束作用要大很多。因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很可能不知道法律为何物。做事情全凭个人喜恶。这时候道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法律和道德是社会秩序的两把利器,缺了哪一个都不好办。道德是从良心和舆论等方面去制约人的行为。而法律就带有一些惩罚措施,使人畏惧。具体哪个的作用大些还要看具体的环境来做分析